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慈恩 《兰州学刊》2008,(11):140-142
《东北通史》是研究中国东北史的重要著作。金毓黻希望通过其研究来激发国人的爱国精神。从研究方法上来看,金毓黻的研究是建立在大规模系统搜集、编纂东北地方文献的基础之上。受新史学的影响,《东北通史》体现出一种与传统史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上半叶,如何认识和书写中国传统史学成为中国现代史学史的重要学术课题。在三、四十年代,钱穆对中国传统史学作了多角度的研究,从先秦典籍的类别《诗》、《书》、《春秋》和"礼"探讨中国史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认为中国史学具有自由、人本和理性的精神;传统史学多样化的体裁扩大了历史记载的范围和内容,通史体裁的创立和完善则确立了中国史学发展的道路,也为中国现代新史学变革指明了路向。钱穆对传统史学的内涵、特质和价值深入发掘,与反传统史家的主张相对立,是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新认识和新书写,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由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吉林文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东北史》出版暨发行学术座谈会,于1998年11月7日在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召开。来自北京、辽宁、黑龙江、吉林等地的专家学者50余人,怀着兴奋的心情,聚集长春,就东北史研究中的若干学术问题进行了讨论。现将与会专家学者的大会发言和书面发言摘要如下:张殊凡(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东北史》计6卷420万字,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比较详尽、系统阐述东北地区历史的多卷本地方通史。本书从筹划至出版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跨越了60年代、…  相似文献   

4.
佳甫 《学术界》2003,(3):271-274
本世纪近 3年 ,黄山书社两批推出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博导吴怀祺教授主编的1 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大书 ,读后获益匪浅。它的出版是学术界一件值得推崇、讨论的大喜事。首先 ,《中国史学思想通史》是一部开拓性学术大书  源远流长的中国史学汇成世界史学中最广袤浩瀚的史海 ,而历代中国史学思想始终是中国史学的灵魂 ,是一门底蕴最富厚最精萃的中国史学分支学科。由于它难度大 ,涉及面广 ,问题错综复杂 ,千百年来 ,中国一直没有学者对它进行过系统地研究和认真地总结 ,更谈不上建立这一分支学科 ,也谈不上出版一套完整的史学思想通…  相似文献   

5.
苏联史学输入中国及其现代回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广智 《社会科学》2003,(12):84-9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史学大量输入中国及其对我们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在这一世纪的中外史学交流史上留下了凝重的历史篇章。本文论述了苏联史学东来的多种途径 ,着力于探讨它的历史理论之引入在我国史学界所激起的回应 ,并以《苏联共产党 (布 )历史简明教程》、《世界通史》两例个案为佐证 ,对这一时期的中外 (苏 )史学交流史进行了历史的小结。  相似文献   

6.
爱国志士连横发愤著《台湾通史》,讴歌先民开拓台湾,传承台湾历史与台湾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于不坠,以笔为剑,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国学大师张继、章太炎、徐炳昶等人阅读《台湾通史》,对连横的史才、史学、史识颇为推崇,撰写文字,大力揄扬《台湾通史》.经过连震东的多方奔走,商务版《台湾通史》面世,使这部史学名著为中国大陆学术界所知晓.  相似文献   

7.
何炳松[189—1946]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史学家,与梁启超并誉为“中国新史学派的领袖”,在他多方面史学研究中,最突出的是对通史理论的研究,本文拟对他在通史理论上的贡献作点探讨。《史记》是中国通史的开山之作,司马迁在《报任安国书》中阐明其著书之旨:  相似文献   

8.
学术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创新——简评《东北通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年前 ,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马大正研究员任主编 ,组织编写《边疆通史丛书》 ,共七种 ,现已由河南中州出版社正式出版。由李治亭研究员分主编的《东北通史》即是其中之一种 (以下简称《通史》)。因为专业相关 ,先睹为快 ,又比较了解已出版的部分东北通史之作 ,颇多感受 ,不妨写出来 ,以期共鸣。东北史研究 ,可以称盛矣。研究成果之多 ,品类之齐全 ,姑且不论 ,即以东北通史之作为例 ,迄今已有八种版本问世。最早的一部东北通史的开山之作 ,当推 2 0世纪 4 0年代已故著名学者金毓黻先生的《东北通史》 ,可惜只写到元代而止 ,所谓通史 …  相似文献   

9.
《湖南通史》,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伍新福、刘泱泱、宋斐夫等编撰,湖南出版社于1994年12月出版。内容上起旧石器时代湖南人类最初遗迹,下迄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分古代、近代、现代三卷,共约180余万字。全书按照通史体例,史论结合,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及民族、宗教等多方面,系统、全面地阐述和再现了湖南地方发展史。这是湖南省第一部从古到今的通史,是我省史学工作者近年来所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史学研究的一项空白。由于湖南在历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特别是近代以来,…  相似文献   

10.
李澍田先生等主编《中国东北通史》(以下简称《通史》)一书.已由吉林文史出版社于1993年9月以精平两装面世了.全书凡7篇.24章,76节,65万字,各编均有前言、结语,书后还附有历史纪年比照表.这是研究中国东北地区的建置、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特别是从旧石器一直写到1985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自成体系一部学术专著.东北史研究是不乏其人的.早年有傅斯年的《东北史纲》、金毓(?)的《东北通史》(下至元代),开创了东北地区历史研究的先河.其后要算是佟冬主编多卷本系统工程的《中国东北史》(已出版第一卷),仅从出版的卷本就可得知该书之内容宏富.考证精当,锐意创新,嘉惠后学.继之有张博泉的《东北地方史稿》、董万仑的《东北史纲》以及一批东北断代史著作先后面世.均对东北史研究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重庆通史《重庆通史》是重庆历史上第一部通史著作。本书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系统地反映了重庆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朝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演进的历史。《重庆通史》著作历时12年,是一部填补重庆地方史研究学术空白的著作,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庆地方史研究深入开展的结果,是20年来重庆地方史学界学术研究成果的总结。该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始终坚持以社会性质作为重庆历史分期的主要标准,坚持科学严谨的精神,求实创新的学风。在继承中国史学传统基础上努力创新,从重…  相似文献   

12.
何炳松是曾与梁启超齐名的史学家。他致力于中国史学“近代化”的建设与发展 ,形成较为系统的史学思想 ,其核心是建立在进化史观基础上的总体史观 ,主张从宏观联系的角度研究历史。因此他对通史 (指西方的综合史 )极其推崇 ,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他虽重通史著作 ,但不偏废史料 ,在史料学和编纂学上有许多具体建议。他强调史学的社会价值 ,要求史学求真与致用相统一。这些思想继承前辈 ,启发后人 ,在 2 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路径与研究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要籍解题式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到历史、时代视野下的中国史学史研究,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经历了颇为艰辛的发展过程。20世纪20年代才初步确立的中国史学史学科,承载的是中国史学自身两千余年历史的厚重内容,要籍解题式的研究特征在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最初阶段有其必然性。60年代以后,中国史学史研究更注重从时代的特点把握史学发展走向,从历史发展过程中审视中国史学自身的发展过程。在这样的研究路径中,中国史学史研究得以极大地拓展和深入,相应地,对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掘、对近现代中国史学的重视以及多部中国史学通史的完成出版等,使中国史学史研究从多方面呈现出了向纵深发展的态势。在此基础上,从学术史的角度拓展中国史学史研究、加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重视中外史学比较研究,加强史学理论诸层面的研究,应该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几个努力方向。其中,对史学理论的研究是否充分,已经成为影响今后史学史研究能否深入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学典     
王学典,山东省滕州市人,1956年3月生,1979年9月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1986年7月于该系史学理论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6年晋升为数授。1998年被评聘为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者、《史学月刊》编委、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院长等职。 主要致力于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尤长于中国现当代学术史及史学思想史研究。现已出版《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翦伯赞学术思想评传》、《顾颉喇和他的弟子们》、《…  相似文献   

15.
通史编纂一直是中国史学的重要传统。从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到郑樵以“会通”之义继之于后,再到章学诚“范围千古,牢笼百家,自为经纬,成一家之言”,中国传统史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洋溢着浓郁的“通史家风”。这种“通史家风”不仅在根本上规范着历史上浩如烟海的通史创作,而且也成为历代史家从事史学著述的最高理想。然而,近代以来,中国传统通史所秉持的既有价值体系和资鉴功能,已经无法应对社会转型的整体困境以及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编纂能够服务于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新式通史,成为“新史学”最重要的议题。从这一路径来看,20世纪早期的新史学家及新式通史著作的编纂者,他们的历史研究和新式通史编纂实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正明、刘玉堂两位先生一直活跃于史学尤其是楚史与楚文化领域,他们笔耕不辍,不断有新著、巨著问世。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湖北通史·先秦卷》(以下简称《先秦卷》),是他们的又一力作。读罢全卷,感觉《先秦卷》的显著特点是:大知观于远近。通史,首先要求“通”,即不仅要在时间维度纵向延伸,上下贯通,而且要在空间维度上横向沟通,纵横交错。说说容易,写起来却并不简单。因为湖北的历史,至少也有四、五万年。其间所发生的大事,数不胜数。作者凭借深厚的史学素养,对有关资料加以融会贯通,写起来挥洒自如,驾轻就熟。…  相似文献   

17.
中日两国在史学发展的历程中,都出现过强劲的疑古思潮。中国自古史学遗产丰厚,疑古思想的发展也源远流长,至清代乾嘉时期,有崔述撰著《考信录》,学术成就粲然,对近代日本和中国的疑古学者都产生很大影响。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引进德国兰克的客观主义史学理念,结合中国传入的考据学方法,形成一股近代化的疑古思潮,发展至20世纪20~30年代,形成津田左右吉的"日本神代史抹杀论",中国在同一时期则出现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引发一场学术论辩。由于中日两国具体国情、文化背景和国际政治形势的转变,日本的疑古思潮取得最终胜利,而中国的疑古思潮则被排斥、抑制而失败。分析这种截然不同的后果,可以得出必须清算"二重证据法"给历史学界造成的不良影响、必须确立历史学以求真、求是为第一准则等学术启示。  相似文献   

18.
《通志·总序》是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的一篇重要的史学评论文章,它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史学观点.对后世的史学理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郑樵力主编写通史.反对断代为史,因此他在评论《史记》、《汉书》的过程中明显流露出尊马抑班的思想倾向,导致了一些评论的偏颇和失实。本文旨在指出并纠正这些偏颇和失实.说明史学批评必须重视它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相似文献   

19.
马宗霍是现代著名学者,撰述宏富,其中《文学概论》、《音韵学通论》、《书林藻鉴》久负盛名,在文学、小学、书法学等领域各有造诣。他从学术史立场撰写的《中国经学史》,更是中国第一部经学通史,彻底改变了中国经学史研究落后的局面。他又在《说文解字引经考》中,考明许慎经学的基本面貌,并解决了经学史上诸多重要问题,将小学、经学与史学融贯为一,使中国经学史研究取得一次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0.
耿世民 《西域研究》2004,(3):116-118
早在 1 8世纪 3 0年代法国学者就对回鹘历史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他们是 :古比 (R .P .Goubil)于 1 73 9年出版了与回鹘史有关的《成吉思汗及蒙古诸王朝史》。② 接着杰古英格斯 (Deguinges)发表了《匈奴和突厥起源考》和四大卷的《匈奴、突厥、蒙古通史》。③ 2 0年后维斯德卢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