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卫平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明清时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苏州城市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其具体表现为:一、城外形成新的工商业中心,城市布局呈职业性区域分工状。二、苏州的行政地位提高了,由府级城市升格为省会级城市,以适应经济发展之需。三、苏州的城市人口增加,以大小商人、手工业主、手工业工人等为主,且外地商人、工匠云集。 相似文献
2.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5-20
中隐洛阳是白居易人生的重要转向,诗人栖心释老,在世俗生活中以平常心追求大自在,其歌诗审美再现了他洛下闲适人生的不同境界——饥餐困眠、知足无求的日用境,在家出家、任运遂性的自在境,包容互摄、不二无碍的圆融境。三者层次渐进又交相辉映。这种诗意栖息是诗人洞察社会政治、体悟人生的结果,它彰显了诗人心灵的嬗变,对后世尤其是宋、明两代文人的人生心态、生活方式和诗歌创作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红雨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1,(4):105-109
魏晋风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为闲适文化之流。在时势的乱局中,魏晋士族文人呈现出的闲适状态和在闲适中表现出的精神怀抱和文化格调,建立了中国文人闲适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为中国文人的闲适精神和闲适生活方式,开启了一片重要的天地。 相似文献
4.
论明清苏州丝织手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本洛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
明末清初时期的苏州,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盛,引起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农产品中商品化部分的增加,苏州城市手工业的生产,逐渐从以使用价值为出发点的生产向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生产转化。在这一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悠久历史的苏州传统丝织手工业发生了变化,其中游离出了新的经济因素,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内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最具典型意义的手工业行业。对明末清初时期的苏州丝织手工业进行典型地剖析,不仅是探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以及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的重要课题,而且对当前经济体斛的改革也有着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戈春源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1):82-86
苏州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大致可分为手工业、农业的精湛技艺 ,体现某种历史文化的物质具象 ,诗画、小说、戏曲等雅俗文艺以及长期形成的爱国爱乡、尚文崇武、尊师重教、对外开放、重视科技的思想意识等四类。今后要根据各类文化资源的特征区别对待 ,采取相应的保护、发展措施 ,同时要抓住特色 ,发扬优势 ,克服固步自封的观念 ,用大手笔开发苏州传统文化资源 ,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明清台湾高山族衣饰文化功能与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本文主要从文化功能的角度, 探讨了明清台湾高山族衣饰文化的发展状况与特色。台湾高山族衣饰文化的演变, 充分反映了台湾高山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及自然生态环境, 主要体现了农耕—狩猎经济文化区域的民族文化特性, 具有深刻的民族性、地方性特点 相似文献
7.
张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
梨园子弟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他们的播迁对中国的戏曲文化、对迁入地的社会风气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由于苏州府本身在经济、文化上具有较高地位,所以苏州府梨园子弟播迁的主要方向是与它对等或地位比它高的全国性或地方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扬州、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且引起这些城市社会风气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明清苏州名门才女群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庆钰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明清两代名门才女群似群星辉映出现于吴中,乃是历史与吴文化交汇的产物。幼学家传、延师习文、父辈的精心教养使苏州名门闺秀在较高的文化起点上逐步培养起对历史的感悟、哲学的思考、人生的理解能力,培养起对文学艺术之美准确把握和欣赏的能力。吴地深宅大院中具有深厚底蕴的园林文化所提供的高格调的艺术熏陶;吴中浓郁的人文气息,相对开明自由的社会风习所提供的社会环境;闺友间切磋琢磨、启迪才思、精粹学问、互为师友所形成的风雅之习,造就了独具格调的苏州名门才女。 相似文献
9.
宣花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1):64-67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苏州妇女服饰从朴素保守渐趋转为华美高贵,甚至逾礼越制。这一转变既与明清时期苏州商品经济的繁荣、手工业生产技艺的精细有关,传统礼教的渐趋败落和妇女家庭地位的提高也是其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徐志强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1):113-117
苏州人的生存-生活方式趋于艺术化,艺术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苏州人聪颖精巧的文化个性在艺术创造中体现得最为鲜明.苏州文化的独特个性是文化苏州内涵的立足点.文化苏州是在经济文化一体化、全球化、中国文化转型背景下一种适时而为、与时俱进的文化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努力推进文化立市进程,培育与苏州文化个性相符的核心产业,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弘扬苏州的文化个性;二、在文化交流中树立"文化苏州"品牌并丰富发展自己的文化个性;三、大力加强当代文化建设;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1.
邱蔚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2):65-69
朱熹诗的闲适人生意趣不仅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而且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其主要体现为:舞雩归咏之乐、卜居之趣、诗酒风流和禅悦之思。朱熹诗呈现的朱子闲适之趣与儒家文化中乐以忘忧的精神、道家的适性逍遥、释家的随缘任运及中国诗酒文化内蕴的雅适之趣都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2.
试论明清时期河湟文化的特质与功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明清时期河湟文化的特质为伊斯兰文化、汉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多元鼎立、兼容并 包,各文化既独立发挥着 自身的功能,又以这些功能保持着相互间割舍不断的联系。其中,汉族以强大的政治、军事 功能,以先进的科技功能;回族以商业功能,以门宦制的组织功能,非主流文化的功能;藏族以政治权力分享的土官制、以共建军事防御体系为功能与主流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文在表现文化多元的同时,又探讨了相互间联系的机制,这是河湟文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花朝节在苏州历史悠久,苏州花朝节在时间、场所、习俗等方面的"规范"约在唐宋年间基本定型,并逐渐成熟于明清时期,这些细节设置都受到苏州传统文化的浸润和影响。苏州地区特有的花文化在自然以及人文的背景下亦为花朝节作为一种民间仪式提供了可考的范式参照。由此,苏州花朝节文化体系的重建可以从5个方面给予考虑:重建花神庙,保护地方物质文化遗产;恢复花朝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节俗活动,为古城旅游业增添新意;打造育花基地,研制花茶等系列花产品;鼓励花俗研究,弘扬生态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4.
孙勇才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8(4)
"苏南模式"和"外向型经济模式"都是与苏州文化精神有悖的经济模式.水乡生活、远离政治生活和佛教信仰生活培育了苏州人的心态,塑造了苏州人的性格,决定了苏州人的生存方式,也规制了苏州人的经济行为.淡化统一的经济模式,大力发展自主创新、自主发展、与苏州文化相适应的民营经济,是苏州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5.
王立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1):42-47
古代女性保贞术母题往往借助于神物功能,可溯至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其文化意蕴有三:(1)在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中,女性的处女身份,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有意义,“大团圆”结局离不开这一前提。(2)母题体现了对付男性性骚扰方式的巧妙和无副作用,符合女性身份、处境和条件,神奇法术或神物遏制了男性不合理的情欲。(3)母题具有的幽默感和轻喜剧意味,通过反讽艺术得以实现。母题成为保持、提高女性人物价值、强调其贞节身份的关键,这是伦理文化赋予通俗小说审美表现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王磊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明清时期,江南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起着推动国内外市场与商品流通和发展的作用,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备专业化趋势的市镇。而苏州府作为这一区域的典型代表,也勃兴出专业的米粮市镇,并一度成为全国的米粮流转中心。因此,对于苏州府米粮市镇的实态分析,将有助于探寻市镇的专业兴衰,显现市镇经济研究态势,也有助于江南市镇研究这一领域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7.
曾燕闻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形式,对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岭南书院兴盛于明代,在晚清达到高潮,它极有助于古代岭南地区文化的普及和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朱汉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
主持人语: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呈现出一派繁荣、多姿的景象,明清学术文化也成为中国传统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辑论文就涉及到明清时 相似文献
20.
孙其芬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2):53-56
明清时期,江南儒商活跃于历史舞台,他们虽为贾人,而言论风旨雅有士人标格。贾名而儒行,贾事而儒行,是江南儒商的最高追求和终极归宿。江南儒商们身上积淀着深深的儒家文化精神和江南诗性精神,其文化艺术活动也浸染了浓郁的江南诗性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