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南模式"和"外向型经济模式"都是与苏州文化精神有悖的经济模式.水乡生活、远离政治生活和佛教信仰生活培育了苏州人的心态,塑造了苏州人的性格,决定了苏州人的生存方式,也规制了苏州人的经济行为.淡化统一的经济模式,大力发展自主创新、自主发展、与苏州文化相适应的民营经济,是苏州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2.
弗洛姆从社会性格的角度揭示了现代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状态,社会性格是连结经济基础和社会意识的中介、能够维系社会稳定、促进人的行为,但社会性格的异化却使人丧失了主体性和自主意识,导致创造性的消失,以及人与人关系的不和谐。而且,弗洛姆认为,培养理性和爱以及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可以扬弃社会性格的异化,这一理论对我国社会的全面转型和社会性格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苏州人”作为一个动态的文化概念 ,从历时性的纵向层面与共时性的横向截面 ,展示与剖析了苏州人的人文风貌及其文化包孕。文中认为 ,“水——园林——状元”这一脉落构成了塑就苏州人性格之文化背景的内在机制 ;“小、柔、雅、灵”则是其文化形态上体现出来的重要特征。文中还从文化变迁的角度 ,探讨了苏州人性格之演化及其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4.
宋诗中有大量反映两浙地区世风民俗的诗篇,是透视宋代浙人社会性格的重要平台。据此我们可以发现,两浙地区处于宋王朝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沿地带,民俗传统与时代潮流的文化激荡促进了浙地生产生活习俗的发展新变,进而促使浙人的社会性格趋于复杂化。浙人既传承了稻作渔猎、锐兵任死、勤劳坚韧等传统民俗习性,又逐渐兴起了重商好贾、趋利拜金、浮糜享乐等悖反传统的新世风,形成了崇农传统与重商新风、冒险精神与网利欲念、勤恳品质与浮糜习气对立统一的、多元立体的社会性格。  相似文献   

5.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姆认定个人性格是建立在人与社会互动的基础之上的,由此他把社会性格看作是一个团体绝大多数的性格结构的核心.社会性格的形成是文化、教育、家庭及社会的无意识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性格在弗洛姆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为弗洛姆的理论、经验研究,更重要的是为他评判社会奠定了基础.弗洛姆的社会性格论既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性格论,也弥补了马克思理论的不足,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思路.但他过于注重心理的作用,从而偏离了马克思思想的原意.  相似文献   

6.
正当明末资本主义萌芽在苏州成长起来时,风云变幻、江山改色.清军于顺治二年五月(公元1645年),渡江南下,六月占领苏州,使繁华的苏州生灵涂炭.清军强行剃发易服,遭到广大汉族人民的反抗.太湖渔民赤脚张三、毛二率领义军一度攻占苏州.昆山有王佐才、顾炎武领导的守城斗争.战争使苏州的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的破坏,商业萧条,市场萎缩、门庭冷落.到了乾隆盛世,清朝统治者注意调整满汉关系,制订恢复与发展生产的措施,苏州又慢慢地恢复了生机.本文试就清代苏州的经济状况作一大致介绍.  相似文献   

7.
苏州是个得天独厚的地方,得天独厚不完全是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还在于它的文化积淀的深厚;地理的优势是得于天,文化的优势是得于人,天人合一形成了苏州这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历史与文化,历史是人类生活的轨迹,文化是人类精神的产品,产品有多有少,有高有低,从一个地区的总体上来看,人们拥有精神产品的多少与高低与人的素质是密不可分的。我不敢说苏州是全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不敢说苏州的伟人和名家就比其它的地区多,但是有一点要感谢我们的祖先和时代的先驱,是他们全方位地发展了苏州的文化,使得苏州文化的综合实力在全国…  相似文献   

8.
古城苏州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旨在透过历史的寻根,剖析历代姑苏怀古词的丰富内涵,揭示苏州城市文化刚强、感伤、隐逸、缠绵等多层性格,展示其独特的文化气质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它就象永远猜不透的迷一样.下面就人的性格、性格与成才的关系、以及体育专业学生性格培养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在心理学中,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所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主要指一个人对社会、对集体、对工作、对他人和对自己的一贯态度.所谓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指经常性地贯穿于一个人的全部行为中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性最鲜明的表现,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对人的其它个性心理起着支配作用.它决定着个人活动的方向,是个人与众人不同的主要差别.比如,有  相似文献   

10.
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建立在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双重基础之上。他从人的同化和人的社会化两个角度分析了社会性格的类型和特质,从内涵、成因和功能三个方面界定了社会性格的概念,并以此理论为武器,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展望了人类社会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1.
性格,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社会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而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社会实践,生活环境,对性格的形成起着正向作用。一定的实践活动,一定的生活环境可以使人们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性格。然而这又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性格对社会实践、生活环境也起着反向作用,或促进之,或促退之。这是因为性格是一种巨大的内动力,一个人的表情、仪态、所言、所思、所作、所为,无不受着性格的驱使。一性格既然对社会对环境具有反向作用,那么,一个中学教师要具有怎样的性格素质,才会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呢,这是很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机械分析吕太后性格,一面是自私、狭隘、凶残,另一面则是刚毅、能干、智慧,这失于简单化。吕氏性格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无疑应该是—歹毒。在儒家思想全方位弥漫的中国,具有歹毒残忍性格的人,会为各种社会力量所不容。虽然吕氏的歹毒品性促使她在人生道路上一步步成功,同时也正是这种性格一步步使她走向灭亡。从社会的大视角来说,她的歹毒性格残害了各种层面一些生灵,同时又促进了汉代社会的稳固与发展。向来是非难辨。  相似文献   

13.
苏州作为经济发达地区,老龄产业的发展情况却和经济发展状态不协调,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苏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在认识上尚未形成对老龄产业的市场性研究,在实践中也没有形成成熟的老龄产品、老龄服务、老龄产品生产等的老龄产业。为此,需要树立社会重视老龄产业的观念,也需要企业人认同老龄产业的发展重要性,还需要政府给老龄产业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赵海霞 《南都学坛》2004,24(4):43-45
林黛玉以其独特的性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她的性格的形成有许多因素。抛开社会方面的影响,单就促成林黛玉多元化性格形成的环境因素来说,其凄凉身世、不幸童年、家庭教育的不全面、寄人篱下的无奈与感伤,都使她这个凄美的女子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深受文化性格的影响。文化性格是人的内在的文化基因,它因各区域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性格,而一定的性格又往往会对人们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和该区域的文化特征产生作用。荆楚文化传统、自然社会环境和血缘因素铸就了晚清以来两湖地区士民最为核心的文化个性:刚劲尚勇、机智灵巧。历经长时间的风雨洗礼和明清移民的加入,逮至晚清、近代,两湖地区士民的这种文化性格特征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16.
性格是每个人的心理特征,性格的优良直接影响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由于性格的这种可塑性,才能对已经形成的性格模型进行优化。大学是性格逐渐完善的重要时段,大学生良好性格的塑造应该被纳入高等教育的内容,在院校教育发展的新时期,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着力于培养大学生的良好性格。论文旨在通过对大学生性格的研究分析,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希望通过参与活动使那些性格内向、腼腆、自卑、冷漠的大学生转变成开朗、乐观、谦虚、自信的人,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人的现代化是影响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以报刊为主要形式的大众传媒对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以抗战前十年苏州的报刊业发展状况及其对苏州"人的现代化"的作用为蓝本,对大众传媒之于"人的现代化"的作用作了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由于区域文化的影响,明初苏州地区的社会风俗存在许多弊病,导致了该地区的繁剧难治.况钟出任苏州知府后,以其精敏干练的行政作风,一定时期内扭转了当地的陋俗,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复杂性理论的系统观可解读文学作品。在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萨拉的性格策略便是一个复杂系统。众多要素的相互作用,使萨拉的性格形成回路,构建动态的性格系统。她兼有攻击和自恋的性格,超越了传统女性的固定形象。元小说不确定的结局则突破了传统,不同于维多利亚小说可预见的结局,使萨拉形象更具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发模作为贵州本土的乡土诗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贵州诗坛独树一帜。对李发模作品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其现实主义、乡土文学和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批判精神,很少专门研究其文学创作中的酒文化。黔北的酒醇和黔北人的性格,同时也是李发模文学创作中酒文化的源泉。对于出身于黔北的诗人李发模来讲,置身于酿酒文化所形成的氛围、黔北人的精神性格的熏陶,耳濡目染。深切体会到了该地区酒文化的博大精深,精魂灵蕴。黔北的酒以及黔北人的性格无时不撩动他的诗兴,激发他的灵感,写下了许多咏唱黔北地区酒文化的壮丽诗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