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拉伯书法和中国汉字书法一样名驰遐迩。阿拉伯书法伴随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与中国的汉字书法互相影响,逐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阿拉伯书法艺术。经字画,就是阿拉伯书法与伊斯兰艺术在中国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书法艺术之一,是中阿文化艺术相互交流、融会贯通的一朵奇葩。早在伊历二三世纪时,阿拉伯书法艺术就已达到极高的水平。由于《古兰经》中有一百多处提到书写的重要性,并“命人用笔写字”,“传授知识”(《古兰经》96:4),这  相似文献   

2.
库法体     
阿拉伯文书法之优美,运用之广泛,字体之繁多,堪称世界书法之最,其中库法体尤为突出.它粗犷,苍劲有力,线条柔和优美,且有多种变体.世界各国的穆斯林都用它来书写《古兰经》经文,这在清真寺的匾额、四壁上都能见到.如今,这种字体的应用更为广泛. 库法体源于今伊拉克南部库法城,并由此得名.说是源于库法,其实不尽然.因为在伊斯兰教之前,在阿拉伯半岛就已经产生了好几种阿拉伯文书写体.到了第四代正统  相似文献   

3.
一、泛伊斯兰主义伊斯兰教是信仰与国家并重的宗教,《古兰经》和“圣训”中,不仅有关于基本信仰和道德的经文,而且还有大量关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内容的经文和论述,成为指导穆斯林国家,社会与个人各种关系的最高原则。所以,伊斯兰教从创教时起,就形成了政教合一的权力形式,国家的兴衰与宗教的兴衰密切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极其重要的物质象征,它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伊斯兰教的新月在阿拉伯半岛升起时,清真寺最初级的形式已经萌芽。清真寺的历史与伊斯兰教的历史同样久远,它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民族历史的见证,清真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无疑也是伊斯兰教兴起和发展的真实历史写照。本文试从伊斯兰教的兴起开始,对伊斯兰教早期清真寺建筑的沿革、建筑特征及其功能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是伊斯兰国家法律、道德、精神生活及伦理关系等一切准则的最后依据。由于《古兰经》的文字是最规范的阿拉伯语,所以每个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不但在做礼拜时诵读《古兰经》,而且把它当作学习阿拉伯语的读本。回历25年(公元645年),由哈里发奥斯曼主持抄写的《古兰经》奥氏本成为最后定本。在奥斯曼统治时期,伊斯兰帝国的疆界已由阿拉伯半岛扩展到埃及、沙姆、巴勒斯坦、  相似文献   

6.
公元11世纪,伊斯兰教和《古兰经》的有关资料开始传入俄国。首先是从东罗马帝国传入有关伊斯兰的史书和著作,这些书藉从宗教论战的角度出发,因而在长达几个世纪中,俄文版的文史书藉充满对伊斯兰教历史、教义、本质的曲解和篡改,先知穆罕默德被描绘成一个幻想式的神话人物。 随着俄国与阿拉伯各国间外交、贸易关系的发展,大批俄国商人、旅行家、朝觐者和外交官把清真寺、宗教仪式、节日、教规与教法等书刊和资料介绍到俄国,使俄国人对伊斯兰教的了解逐渐趋向客观真实。 公元15世纪末,一本详细介绍麦加、麦地那和先知经历的书被译成俄文,15~17世纪,一些重点介绍伊斯兰教的俄文著作也先后问世,与以往比较,这些著作更客观、更理智地介绍了伊斯兰教。因而,《古兰经》作为一本记载伊斯兰教法和信仰的经典受到俄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随着俄罗斯帝国版图的扩大,它管辖下的穆斯林不断增多,俄罗斯与伊斯兰各国的交往也日益增多,把《古兰经》译成俄语的愿望日趋强烈。 15~17世纪,立陶宛的鞑靼人曾将《古兰经》译成白俄罗斯文,这部译作迄今保存在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学院图书馆内,为手抄本。手抄本使用的是阿语原文和用阿拉伯字母书写的白俄罗斯文,两种文字彼此穿插,显然,这是一种用白俄罗斯语解释经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艺术所包括的内容很广,伊斯兰建筑艺术则堪称伊斯兰艺术的典范,而清真寺则又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精品,历史上穆斯林将其当作法庭、宗教裁判所、学校、议政的官府和驻兵囤粮的军营。伊斯兰征服时期,穆斯林军队每到一处,首先建造的就是清真寺。 清真寺外形犹如阿拉伯文的“真主”,由礼拜大殿、庭院、宣礼塔、米哈拉卜、讲坛等组成。礼拜堂是礼拜祈祷的殿堂,  相似文献   

8.
《古兰经》不仅是伊斯兰教的最高法典,也是1300多年来阿拉伯语文的典范,它在伊斯兰宗教史和阿拉伯文学史上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广大的中国穆斯林来说,学习和研究《古兰经》,一般只有通过中文译本。因此,译文是否确切,就显得非常重要。《古兰经》的中文译本正式出版的已有七部之多。最后一个版本是1981年出版的马坚先生的译本。马坚先生毕生从事阿拉伯语言和伊斯兰教的研究。抗战前就开始进行《古兰经》的翻译工作。虽然他的译本1981年才出版,但其译文在1945年就已基本完成。这个译本超过了以前所有的译本,是当前广大中国穆斯林阅读和学习的主要版本。由于《古兰经》的内容浩如烟海,伊斯兰教学者们对它又有许多不同的注释,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只有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翻译。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9.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也是伊斯兰文化体系诸多学科的理论渊源。从发生学来讲,《古兰经》中关于世界、人类、宇宙、因果等哲学命题的经文,催生了伊斯兰哲学。穆斯林哲学家根据经训教义,注释《古兰经》中具有哲学命题的经文的同时,亦借鉴它文化的哲学元素对其进行注释,构成了《古兰经》哲学注释的整体图景。  相似文献   

10.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也是伊斯兰文化体系诸多学科的理论渊源。从发生学来讲,《古兰经》中关于世界、人类、宇宙、因果等哲学命题的经文,催生了伊斯兰哲学。穆斯林哲学家根据经训教义,注释《古兰经》中具有哲学命题的经文的同时,亦借鉴它文化的哲学元素对其进行注释,构成了《古兰经》哲学注释的整体图景。  相似文献   

11.
早在伊斯兰教的兴盛时期,阿拉伯人就建立了—套系统的教育制度。在初级教育中,小学生们要学习阿拉伯语,背诵《古兰经》。接受较高级教育的学生则在清真寺中,集中学习《古兰经》、圣训、神学和法学。典型的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向围坐在四周的学生们朗读和讲解权威性的经典,学生则记忆和背诵。当时麦地那、开罗、纳贾夫、卡尔巴拉等名城圣地的清真寺,吸引着许许多多穆斯林青少年前来接  相似文献   

12.
阿拉伯语研究,源于《古兰经》研究。《古兰经》是阿语研究的轴心,不管是解释《古兰经》,还是阐述伊斯兰教法,都与阿拉伯语的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反之,阿拉伯语的研究,如词汇、词法、句子结构、语体风格的研究,甚至天文、数学、物理等学科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为伊斯兰服务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解释《古兰经》、伊斯兰教法和伊斯兰政体。  相似文献   

13.
从伊斯兰史上的著名清真寺看清真寺功能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的重要宗教活动场所,是穆斯林社区的核心。凡是有穆斯林的地方,几乎都有清真寺。特别在中东阿拉伯国家,清真寺更是随处可见。在伊斯兰史上,清真寺在促进穆斯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诸多社会功能。本文以伊斯兰历史上著名清真寺为例,着重分析清真寺功能的多样性及其在当代的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14.
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的重要宗教活动场所,是穆斯林社区的核心。凡是有穆斯林的地方,几乎都有清真寺。特别在中东阿拉伯国家,清真寺更是随处可见。在伊斯兰史上,清真寺在促进穆斯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诸多社会功能。本文以伊斯兰历史上著名清真寺为例,着重分析清真寺功能的多样性及其在当代的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伊斯兰教规定了全世界穆斯林礼拜的正向,是沙特阿拉伯麦加城的克尔白(天房)。伊斯兰教初期,穆斯林礼拜时可自由地朝东、西方任意一个方向。因为“东方和西方都是真主的,你们转向哪方,那里就是真主的方向。真主确是宽大的,确是全知的。”(2:115)麦地那的穆斯林做礼拜时面向耶路撒冷方向。后来真主说:“我确已见你反复地仰视天空,故我必使你转向你所喜悦的朝向。你应当把你的脸转向禁寺。你们无论在哪里,都应当把你们的脸转向禁寺。”(2∶114)禁寺亦称圣寺,克尔白就在禁寺广场的中央。上述经文规定了一切清真寺的正殿必须背向麦加的克尔白,穆斯林做礼拜必须面向克尔白。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中国穆斯林传统上做礼拜时,都面向西,清真寺正殿也都背西,即认为是朝着克尔白的方向。然而,从《古兰经》严格规定的意义和地理学上讲,把中国所有地区穆斯林礼拜正向定为面西,与克尔白实际方向有较大出入,似值得商榷。 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可追溯到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初期。我以为伊斯兰教最早是通过香料之路即海路传入中国的,经广州、泉州、扬州、杭州辐射到山东、东北再扩展到了中国内地。首批来华的阿拉伯穆斯林商人,经海路进入广州后,除进行正常的经商活  相似文献   

16.
林松教授潜心收集史料,悉心探索推敲撰成的《汉译<古兰经>史话》终于要结集出版了,这是伊斯兰文化研究领域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作者多次盛情相邀,嘱我写几句话,只得不揣浅陋,试作涂鸦。 伊斯兰教是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最多的宗教之一,伊斯兰文化根深叶茂,具有巨大的历史作用和现实影响,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明白的阿拉伯语言”降示和录写成集的《古兰经》,则是伊斯兰教最重要的经典,也是传播或研究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的根本。 在伊斯兰教的发展史上,对《古兰经》是否可以和是否能够译成其他语言,教法学家们一直存在分歧。反对者主要担心译者歪曲《古兰经》的原意,速成误导,甚至招致攻击。然而,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不断地超越国界和民族疆域,要各国、各民族中的穆斯林都通晓阿拉伯语毕竟不易,翻译《古兰经》遂逐步成为时代的必需。至本世纪30年代,举足轻重的埃及爱资哈  相似文献   

17.
《古兰经》是全世界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信仰和遵循的一部经典,是伊斯兰教的基础,是一切精神问题和伦理问題的最后根据,所以具有重大的宗教影响。为了对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所了解,为了对民族学、宗教学进行研究,本文对《古兰经》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古兰经》自问世以来就以宗教性(超越性)与社会性(世俗性)的二元一体结构确立了“认一论”信仰体系,改变了阿拉伯社会,催生了阿拉伯伊斯兰帝国,也使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得以诞生。但作为纲领性经典的《古兰经》并没有就所涉及的广博的内容逐一展开论述,只是以点带面地概而言之。因此,只有对其进行全方位注释,才能进一步彰显其文化内涵、社会价值及现实意义,从而深度解读伊斯兰教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古兰经》注释也就成为阐发伊斯兰教义、研习和具体运用《古兰经》的必然举措。  相似文献   

19.
清真寺在伊斯兰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神圣的礼拜场所,而且是重要的教育机构。一、清真寺教育的缘起在伊斯兰史上,教育从一开始就与清真寺密切联系在一起。诵读《古兰经》,学习《圣训》,是穆斯林教育的首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阿拉伯音乐历史悠久,远在蒙昧时期就有唱诗和赶驼人的歌唱——胡达。伊斯兰教诞生以后,对固有的音乐进行了改革,使之符合伊斯兰教教义,创造了一些宗教歌曲和抑扬顿挫的《古兰经》咏诵,阿拉伯音乐得到了发展,出现了新的形式和内容。随着伊斯兰教的对外传播,阿拉伯音乐传到了世界各地,对其他民族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