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中山逝世后,围绕如何操办葬礼及分享孙中山这一政治资源,国民党内外各派政治力量斗争激烈。葬礼方面,除"国葬"、"党葬"或"国民葬"的分歧外,由于孙中山生前信奉基督教,故在基督教礼仪方面也有过激烈的争论。围绕孙中山身后是否举办过基督教葬礼问题,宋庆龄与埃德加·斯诺之间曾发生过一段纠葛。目前对此也仍有不同意见。从当时留下的各类记载看,孙中山逝世后确实曾经举办过基督教葬礼。举办这一仪式是整个孙氏家属的意愿,而不仅是孙科、孔祥熙等个别人坚持的结果。围绕这一事件产生的种种争论与纠葛,反映了趋向革命的基督徒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所面临的某种紧张。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前期孙科政治态度的变化,是其政治际遇中角色变化的结果;从空间转换的角度也可以解释他政治态度多变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孙科政治态度的多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  相似文献   

3.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在国民党的宣传下,"孙中山"成为国民党与国家的政治象征.为了战后收复台湾、获得民心,国民党强化孙中山与收复台湾之间的逻辑联系,强调用孙中山的心理建设消除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而日据时期台湾民众对孙中山的景仰,为光复后国民党在台推广孙中山崇拜奠定了基础.光复后,国民党沿用大陆的宣传方式,全面推广孙中山崇拜,使其成为尽人皆知的国家象征,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一体化进程.但是,国民党在台对国父遗教的宣传与大陆同出一辙,流于形式,因此,并未能完全获得统治合法性,因民生问题而引发"二二八"事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孙中山崇拜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赵玉霞 《齐鲁学刊》2001,(4):100-104
孙中山提出“以党治国”思想的本意,是以政党的力量把中国引向民主政治的轨道。国民党在“训政”之初宣布继承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由国民党担负“训政”全责,并通过一系列宪法性文件规定了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间的关系,进而建立起“以党治国”的政治体制。然而,这一体制运作的结果却是国民党上层人物的寡头专制和蒋介石的个人独裁,与孙中山的本意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5.
人际关系在中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这种文化被应用到政治上 ,便形成了政府中的派系。在抗战前的南京国民政府中 ,派系斗争此起彼伏。孙科担任立法院院长后 ,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 ,加强了对立法院的人事控制 ,从而也使自己在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合法性与"孙中山"政治象征符号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法性是夺取政权与实施统治的重要基础,民国时期,国民党曾竭力建构“孙中山”政治象征,以此寻求夺取政权与统治的合法性。政治象征是指具有政治意义的象征符号,同时也包括仪式行为与话语等,它们是政治意义、价值观念与社会情感的表现形式。国民党塑造、建构孙中山政治象征以服务于其政党需求,这是一项繁复的工程,本文仅就国民党对孙中山生前的神化及孙逝世后的官方定位展开考察,从孙中山定位的转化看国民党运用政治象征符号来寻求合法性的权力技术,以深化民国政治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民国十九年土地法在中华民国土地立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孙科称其“体大而思精”.该法此后历经修改,体现了民国土地立法者们为实现孙中山“民生主义”之努力.以民生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和探究这部土地法,从中可以获得民生主义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土地法理论与实践中的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国民党在1929年6月制定了三民主义文艺政策,但第二年6月,这个党的实权派———蒋陈派又暗中支持发动了长达7年之久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政策和运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而矛盾背后又隐藏着深刻的政治原因:三民主义文艺政策的制定是孙中山思想影响和国民党政治惯性运动的结果,而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发动则是国民党实权派政治意志的曲折体现。  相似文献   

9.
论孙中山师法苏俄模式建军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晚年师法苏俄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师法苏俄模式建军。孙中山建军的理论主要表现在以主义建军 ,建立政治工作制度 ;以党治军 ,建立党代表制度 ;强调武力与国民相结合三个方面。在实践上主要表现在创办黄埔军校培养骨干 ,成立党军 ;按照黄埔党军的模式改造旧军队 ,使之成为革命军的组成部分两个方面。孙中山师法苏俄模式建军的理论与实践 ,在国民党建军史上乃至中国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金富军  何玉 《河北学刊》2005,25(4):184-187
陈独秀对国共合作始终抱有怀疑与排斥态度,虽然加入国民党,但对国民党的批评未曾停止.这些批评引起了孙中山及其他一些国民党员对陈独秀本人的强烈抵制,也一度造成两党关系紧张.加之1923年下半年,积极促进国共合作的马林被调回苏俄,魏金斯基来华对马林的政策"纠偏".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陈独秀没有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11.
论孙科在制定《五五宪草》过程中的思想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五宪草》是由孙科主持起草 ,于 1 936年颁布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重要文献。《五五宪草》具有较为复杂的性质 ,一方面 ,孙科作为国民党内最早呼吁实施宪政的代表 ,为此文件的制定起过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主流派在《五五宪草》中纳入了大量体现专制主义色彩的条文 ,使得《五五宪草》中的若干民主性内容成为一纸空文。孙科在制定《五五宪草》的过程中 ,思想变化一波三折 ,他试图有所振作 ,但最终仍不得不与国民党主流派妥协。呼吁结束党治 ,实行民主宪政2 0世纪 30年代初 ,在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一股反对国民党党治 ,…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廖仲恺先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是我国近百年来革命斗争史上的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他为了国家的独立统一和民族的解放,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特别是他能够顺应时代的潮流,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推动下,支持和协助孙中山积极制定并坚决推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孙中山逝世后,又无私无畏,忠贞不渝,继承孙中山的未竟事业,全力以赴地支持工农群众运动,  相似文献   

13.
廖仲恺(1877—1925)是我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政治活动家,孙中山的亲密战友,是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代表人物。1924年国民党改组以后,廖仲恺为推动我国工农运动的发展,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使他由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成长为工农群众的好朋友。研究和探讨廖仲恺的这个发屐历程对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和中国革命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48年11月至1949年3月,孙科出任行政院长,寻求“光荣的和平”,以挽救国民党的统治.在内阁组成前后,他要求蒋介石下野,由行政院全权主持和谈.蒋下野后,他既反对蒋的和谈原则,又反时桂系的企图.孙科的去职,不仅是桂系倒阁的结果,也是他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所致,他不可能实现“光荣的和平”.  相似文献   

15.
建立革命的政党,为创建、捍卫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斗争,是孙中山毕生努力的方向。孙中山建党事业是他伟大革命事业的重要部份,他的建党思想也是他伟大思想的重要部份。 中华革命党组建时期的建党思想包含着对同盟会、民初国民党历史经验的总结,同时也影响了以后的中国国民党,在孙中山建党思想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章太炎是我国近代一位“有学问的革命家”,从辛亥前夕起,他与中国近代史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几乎都有密切关系。他一度是革命的领袖,与孙、黄并称;晚年则落在时代潮流后面,成为拉历史倒车的人物。一九一四年以后,章太炎渐渐脫离政治,但其间也有变化,袁世凯死后,章捐弃前嫌再度与孙中山合作护法,反对北洋军阀,因而与西南军阀发生了关系。第一次护法失败,在五四运动革命潮流滚滚向前之际,章的政治态度从反对军阀割据转向拥护军阀割据,鼓吹“联省自治”,进而反对孙中山的革命三民主义。显而易见,一九一四年后章太炎的这一思想变化和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晚年政治活动中提出的“以党治国”的主张,是他整个政治思想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以党治国”的主张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也有其缺陷流弊;而且,它对后来广州——武汉国民政府和日后整个国民党政权的政治制度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科学地探讨和总结这一思想主张,将有助于我们对孙中山晚年政治思想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孙中山葬事筹备与奉安大典为历史背景,对蒋介石与汪精卫在此时期的相互关系:政治合作与政治斗争,以及蒋汪在政治上的此消彼长,蒋介石最终如何牢固控制中央政府,取代汪精卫而成为国民党新领袖的全过程为中心,观察蒋介石是如何利用孙中山留下的政治遗产,使其在中国政治舞台的博弈中获得了胜利,并确立了其为孙中山先生接班人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19.
既往有关孙中山与新文化运动关系的研究,多已注意到他既有支持又有反对的矛盾态度。然而,透过态度这一表象,可以看到他对新文化运动更多是造势与借势。五四学生运动后,孙中山以自己的方式将部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形式纳入其革命方略中。他在1920年所使用的"新文化运动"一词也有其特定含义,强调民众动员,倾向借宣传以取得革命成功,相对并不看重反传统、欧化或白话文等,与胡适所谓的"新文化运动"侧重不同,实各有抱怀,处于错位的"战场"。在后续的历史记忆中,胡适等五四当事人和国民党人多从新的历史现实出发,重新叙述孙中山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直接或间接建构了孙中山的历史形象。  相似文献   

20.
一1926年至1927年毛泽东同志曾在广州和武汉主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革命干部.这里搜集了有关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一些资料,作为研究中国现代史的参考.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确地估计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军阀的民主主义立场,以及使国民党改造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可能性之后,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组织上和政治上的独立.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下,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正式通过了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和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在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