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7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迁移带来的人力资本集聚对我国区域经济和农村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伴随着区域产业的调整,区域人力资本集聚水平将会随之改变,农村劳动力转移将会面临新的趋势和调整。为了更好的探索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人力资本集聚水平和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地理集中程度为0.35,其中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形成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人力资本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集聚程度,需要做到加强劳动力输出组织的建设,促使劳动力的跨区域转移以及改善其劳资关系,努力拓宽劳动力跨区域迁移领域和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容量。  相似文献   

2.
当前对城市房价供需调控的政策措施对限制本地房价上涨并没有显著效用,但对周边区域其他城市能够产生一定的负向空间外溢效应;经济集聚区域的产业结构会显著影响城市价格。因此,为了满足城市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并抑制其对城市房价的拉动效应,应该更进一步优化农村转移劳动力资源在空间上的配置,加大对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提高转移劳动力的技能水平,积极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完善城市住房供需调控的政策体系,促进经济区域的一体化进程和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要素流动性差异与地区间产业转移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素流动性差异影响地区间产业转移,流动性低的要素粘住流动性高的要素.从新古典理论的角度,用CES生产函数证明了当劳动力自由流动时,产业转移存在粘性,然后对2000-2009年东部四省市的产业转移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除劳动力成本外,影响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因素还包括该地区外商投资的集聚效应、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水平.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转移效应是劳动力转移工作的追求目标。为了科学体现劳动力转移过程及其成效。应建立包含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能力、产业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力资本开发的劳动力转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研究人力资本开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能力和产业和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需应用统计分析数学模型着力分析劳动力转移工作过程中推力、拉力与结果因素之间的关联特征。为优化劳动力转移综合效应.应健全劳动力转移培训对接产业转移的机制,推广“就近就业”劳动力转移模式;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完善全面和动态的考核指标。  相似文献   

5.
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从普遍意义上讲,就是人口和经济要素在一定范围内聚集和组合的过程.这个过程越短,城市化进程就越快.我们应按照多种转移形式并存、以就地转移为主的原则,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开拓出可行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文章综合考虑劳动力转移强度和劳动力转移结构,针对开县38个乡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非农就业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农民受教育水平对农民收入增加呈正向效应,而转移距离和职业劳动技能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对其进行科学转移、合理配置是促进经济快速、协调、持续发展的一项内在要求和关键衡量标准。本文结合山东省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数量发展变化,劳动力区域、行业分布情况,对山东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变化,转移特点,山东省各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变化以及阻碍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托达罗(M.P.Todaro)的预期收入理论、高国力的区域数差理论、哈里斯(J.R.Arris)的收入假定理论、蔡的制度影响理论的学习借鉴,提出了在省内重点向以济南、青岛为两端的8座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发展链进行转移,在省外重点向南方区域——长江三角洲城市圈、向北方区域——辽东南城市圈等区域转移的思路,对山东省农村劳动力的合理布局进行了独特思考和认真分析,为今后加快推进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两产业三部门”的双重演进模型从劳动力转移的视角揭示了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双重互动关系。理论与实证分析还表明,扩展城市(镇)非农部门、发挥其集聚效应是实现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双重演进的前提条件。但在我国目前城乡二元体制下,劳动力的产业转移与区域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矛盾性,工业化与城市化可能难以同时两全。为提高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应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就业,建立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9.
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文章分析了近几年来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流入地域、行业分布、性别、年龄、与教育的关系以及数量和结构等方面所具有的特点 ,并以城市化发展为目标 ,提出江苏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 ,要优化政策环境、拓宽就业渠道、扶持弱质产业和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0.
中国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贫困农民的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在于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但中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有效地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政府必须实施有效的公共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把农村劳动力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建立健全劳务转移就业的组织体系,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大扶贫力度,从而实现中国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多媒体流传输的RTP协议与其控制协议RTCP并不适合直接使用于实时现场流的数据传输问题,通过使用APP类型的RTCP分组,在分组中进行实时现场流的标记,在应用层实现实时现场流的包确认和快速重传机制,并且结合队列的接纳控制使RTCP协议实现了对实时现场流的数据传输.同时给出了这种流标记策略的具体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符号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翻译具有其优越性,它跨出了纯语言的范畴,将整个语际交换置于更加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文章试图将符号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英汉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中,以此探讨符号翻译中双语转换的过程,同时加深人们对翻译跨学科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在重塑农村宅基地的概念的基础上,阐释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是一种与身份紧密相关的特殊的用益物权。针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缺失,设想建构以身份分配为主,按需分配为辅、有明确的存续期和消灭原因、并在一定条件下须有偿使用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认为,应坚持城乡一体化原则,允许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在城乡居民间自由流转,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备的规范化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诗歌的意象进行简要的论述,并说明了只有在译作中传达出原诗的意象,才能译出原诗的意境.以庞德及其译作为例,介绍翻译诗歌意象的策略是在理解原诗的基础上而不受原诗字面意义的约束进行诗歌再创作.  相似文献   

15.
在国内 ,建筑市场是买方市场 ,承包商处于被动地位 ,面临较大风险。本文从工程担保、工程保险和工程索赔三个方面探讨了承包商转移风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必由之路 ,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遍性。文章依据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统计数字及课题组的调查资料 ,对我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进行初步探讨和分析 ,以求为制定适合我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分析痴迷邪教的心理根源,是认清邪教本质,根治邪教的重要环节.文章认为,原有信仰的危机,欲望、情感、幻想的寄托,传统意志力的转移,群体无意识的激活,随机强化心理,选择性解释心理以及自我暗示心理是邪教的非理性基础;并有针对性地从非理性层面提出了治理邪教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明初爱连湾已是黄海鲱的中心产卵场,但由于海湾环境的变化,产卵青鱼集聚区由岩礁向海草海区转移.明代前期系在青鱼岛,明后期之后转移到青鱼滩.这种变动的推动力是车道河所引起的海陆变迁.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河流,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其作用却相当关键.  相似文献   

19.
重庆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与农民增收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庆市现有农村人口2 300万人,农业劳动力1 300万人,但其中却有400万富余劳动力处于失业和隐性失业状态。转移农村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既是重庆市农村工作面临的巨大压力,也是重庆市农民增收的潜在优势。要把这种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只有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调整农业结构,组织劳务输出和发展小城镇战略,促使农业富余劳动力内部转移、就地转移和跨区域转移,并使之充分就业,这对于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结构性变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语言认知角度,分析了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母语与目标语相互博弈的、复杂的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二语习得者一方面依照母语语言规则建立目标语形式下的中介系统,同时又通过不断获得的二语知识来不断修正这个中介系统,使其不断地接近目标语语言系统。中介语系统在客观世界和习得者的主观世界等各种因素和信息的影响和刺激下游离于母语和目标语系统之间。在各种影响因素中,母语和目标语信息刺激的强度比主要决定了中介语系统的走向。因此,如果外语教学能从多模态话语信息输入的角度进行改良和提高,将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