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是与马克思对个人本质的揭示过程相一致的。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就在于马克思从个人的概念、本质以及它与群体的相互关系出发,指出个人是一个表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个性解放的科学概念。在这个概念中,个人既是历史的起点,同时又是历史的目的。真正的社会革命即是实现人的彻底解放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一定的经济生产条件和一定的人的条件是一个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而人的解放的标志,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个人"的实现。个人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生成路径是:其出发点是自我意识哲学;黑格尔的"人学辩证法"思想是其人学理论生成的直接推动原则;费尔巴哈的人学唯物论是其人学理论生成的立足点.马克思人学生成的理论制高点是实践人学;主客体的统一是其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结构的论述主要采取的层次和要素分析法,对于今天分析特定历史时期下产生的"三元社会"也一样适用.通过社会结构层次和要素分析法的方式,论述了社会整体结构,得出了考察社会体制与制度是考察社会结构的有效途径,并运用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从社会体制与制度角度论述当前游离在城乡二元结构中的"夹心层"即"三元社会",呼唤着新一轮的社会体制与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4.
对理论界关于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思想的几种主要观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指出马克思所说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主旨就是建立与阶级所有制相对立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并简要分析了"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对我国现阶段所有制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含丰富的个人理论:"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个人理论的前提;"社会中的个人"是马克思个人问题研究的方法论;个体主体性的高扬是马克思个人理论的核心;个人生存的悖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体人的生存矛盾的揭示;"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个人理论的价值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准确把握马克思个人理论对于深入理解、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理论是近代西方以来政治哲学中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流变过程.在自然法哲学家那里,市民社会与自然状态对立而与政治国家等同;黑格尔第一次将市民社会范畴从政治国家的概念中剥离出来,并对市民社会的性质、特征等作了详细的阐释,竖起了市民社会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市民社会"思想也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创立了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市场社会的本质;马克思之后,市民社会理论又有所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期导读     
"人的需要"是一个具有多向度、多层次、内涵十分丰富的哲学范畴,"人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的一个本质维度,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对此有较为广泛而深入的分析。然而,"人的需要"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理论中显得十分单薄。罗凯亮、杜玉玲在《论"人的需要"的现实性、社会性、目的性》一文中,对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中的现实性、社会性、目的性进行了初步解读,以期对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作出系统的梳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社会历史观中的偶然性既是与必然性相对应的范畴,也是与主体性相对应的范畴,后一种含义很少被人们注意。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偶然性揭示了主体的受动性。这一思想阐释了偶然性范畴的价值观内容,是唯物史观人学思想关于个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偶然性的价值观内涵的人学意义在于,唯物史观正是以个人社会实践观为基础,结合了必然性与偶然性、偶然性与主体性两个认识个人的视角,才把个人存在及历史作用的客体向度与主体向度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工资本质的论述始终具有科学性和深刻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将工资定义为"劳动力商品价值或价格的转换形式"没有任何不妥;"劳动不能成为商品"的结论也是正确的.张昆仑教授在"工资本质新论"中所论述的几个观点是对当前社会一种流行思潮的附和.这种思潮不过是对资本的一种谄媚,是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歪曲.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实践人学的理论起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人学思想;马克思实践人学的起点是自我意识哲学,推动原则是黑格尔的人学辩证法,而其哲学立足点是费尔巴哈的人学唯物论;马克思实践人学实现了对传统人学的思想变革。  相似文献   

11.
人的本质问题是人学的基本问题.对"人到底为何"不作出回答,则不可能进一步探讨人的问题.马尔库塞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分别构成了各自人学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区域化教师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的发展.从马克思人学理论的视阈看,一方面,人的感性实践活动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是生成、发展和完善自身的过程;另一方面,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与他所处世界的整体性和共同性是构成人的本质的关键.因此,区域化教师教育的发展首先是要回归教师个体的教学教育实践,其次要注重对教师所在区域教育环境整体的营建,使区域成为教师教育发展的沃土,从而走向"主体间"关系的区域化教师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要重建的是未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上个人所有与社会所有相统一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个人所有制"、"社会所有制"或"社会个人所有制"只是它的不同称谓而已.它既不同于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任何形式的公有制,更与任何形式的私有制风马牛不相及.谢韬、辛子陵的<试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与中国改革>一文,严重曲解了马克思个人所有制的科学内涵,极易造成理论和思想混乱,必须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即"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当前我国流行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把这一论述理解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亚细亚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并把这种理解作为它的一个主要依据。我们认为,这种理解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因为它与马克思在同一时期写作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的大量论述存在明显矛盾,从《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的内容来看,马克思并没提出过"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而只提出过"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知沟"现象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沟"现象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已有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更加明显,具体表现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在同一领域内的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鸿沟".其产生的原因在于宏观社会系统的社会变迁和社会结构差异,以及微观个人因素方面的个人禀赋和个人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就须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缩小个人禀赋差距和提高个人能力,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重视个人的利益需求,激发个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动机,以有效合拢日益显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鸿沟.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思想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问题是哲学研究既永恒又常新的问题。马克思对人的问题研究的卓越之处在于,把对人的研究与对社会的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完成了对黑格尔人学理论和费尔巴哈人学理论的超越,实现了人学理论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以对"现实的人"的科学规定为出发点,马克思构建了自己的人学体系,并区别于其他关于人的学说.人之所以为人,不因为他是生物实体,而在于他是社会实体,亦即社会存在物.因此,马克思主义人学特别强调人的社会本质.现实的人在物质生产劳动中诞生和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它包括"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现实的人的活动".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实践--物质生产活动--是整个现实世界一切变化的基础.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说明人、自然、社会及其统一,构建起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义利之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观之辨,它具有深厚的人学底蕴;在人学意义上,"义利之辨"涉及的是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一个人如何对待"自我"、如何对待"他者"的问题;在个体认同意义上,"义利之辨"所内蕴的"自我伦理"和"他者伦理",形塑一种特定的自我观和社会观,为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提供一种道德框架.  相似文献   

19.
"个性"是马克思人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了解马克思对人的个性的探究历程及其个性观点是彻底掌握唯物史观的基础。马克思虽然没有为人的个性及个性发展问题专门著书立说,但"个性"一词却经常出现在马克思的众多著作中,从这些零散的论述中,我们仍然可以窥见马克思个性思想的发展历程。总的来说,马克思的个性观点呈现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再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逻辑,经历了在"自我意识"中探讨个性、在"劳动"中寻找个性、在"社会关系"中发展个性以及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实现个性这四个认识阶段,这为他后来"自由个性"思想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以"精神"或"类"为依托的抽象个性观不同,马克思的个性观以"现实的个人"为立足点,认为社会性是人的个性的首要特征,自主性是人的个性的重要表达,独创性是人的个性发展的高级显现。在马克思看来,"个性"不是抽象的意识流,而是根植于人类实践、与社会发展相关联的现实存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温马克思对人的个性的探究历程及其思想本身,有利于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找到实现个性自由的条件和路径。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人学研究倍受关注,科研成果逐年攀升,已经成为重要研究领域。梳理近年来马克思人学研究的基本情况,总结规律,发现马克思人学研究已经形成了基本问题研究、应用研究、比较研究等研究范式。从当代哲学转向研究的视角发现:马克思人学研究是现代哲学生存论转向的应有之义,是现代性问题理论与实践的现实要求;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环境变迁的视角发现:人的生存悖论迫切需要从马克思人学思想中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