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近代科学技术主要是在西方首先发展起来的,因此人们往往忽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思想。本文通过中西科学思想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发展,及其与西方科学思想存在着多方面的相应性,论述了中西文化各有自己独立存在发展的科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韩英军 《唐都学刊》2005,21(3):116-119
中国近代民权是由西方民主权利思想转化而来的本土化思想形态,是与专制权力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是论证近代权力与权利的正当性的革命话语。它从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中蜕变出来,有选择地借鉴西方先进政治制度,扬弃了西方各种政治学说的适用成分但又有别于西方民主观,具有自身的思想特性。它含义复杂,在不同历史情境中有不同的所指。它与民本、民主、人权、自由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工具性、集体性和激进性是中国近代民权在社会功能上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近代酿成了一股实证主义思潮,呈现与西方实证主义几乎同步的状态。从认识论、方法论、本体论几个方面来说,中国近代实证主义的几个主要代表人物的理论都呈现与西方实证主义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但又各具自己的特点。严复对西方实证主义的介绍与其批判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但由于受了“古已有之”思想的束缚,不免将西方实证主义方法与传统方法作任意比附,流于武断、生硬。胡适将西方实用主义方法与乾嘉学派方法相沟通,他所倡导的方法当时曾起过积极作用。但由于基本上沿用了美国实用主义,因而少有建树。冯友兰以新实在论与逻辑实证主义对程朱理学进行改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理学体系。金岳霖在吸收西方实证主义思潮的同时,更多地表现了对中国传统哲学的依恋。说明中国近代的实证主义既借鉴了西方实证主义思想资料作为自己的理论前提,又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4.
范玉秋 《求是学刊》2004,31(2):45-50
1 9世纪下半期 ,康有为在今文经学的旗帜下 ,借助西方近代科学和民主思想 ,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新的诠释 ,构建起以“仁”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 ,把“仁”由传统引向近代。这一思想体系在当时历史背景下 ,具有救亡和启蒙的两重意义 ,它既是为对抗西方文化的侵略 ,保持住儒学在中国的主体地位而开展的一场民族文化救亡运动 ,同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改造又具有深刻的启蒙意义 ,为儒学由传统走向近代开启了新的路向  相似文献   

5.
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输入,既为中国人开启了通向物质世界的大门,又提供了思维发展的新的可能;伦理化了的有机自然观,以观察自然始,以回归人事终,这一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和思维定势,制约着近代中国自然观的发展;激烈的社会变动和救亡图存的迫切使命,更在总体上驱导着近代中国的思想界。在西学东渐、传统文化和救亡图存三者互为作用的条件下,近代中国自然观的历史演进,经历了从“天不变道亦不变”,到在西方自然科学影响下看到一个变动不居的新天地;从了解科学揭示的新天地,到引进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社会机体论;从扬弃生物进化论和社会机体论,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社会组织进化论”的独特轨迹。对于西方来的学说,中国人不仅作了语言上的翻译,而且“取便发挥”,从实用价值作了思想上的“翻译”。  相似文献   

6.
胡瑞华 《唐都学刊》2000,16(4):27-29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近代政治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并对地处中国西北内陆、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陕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随着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在陕西传播的深入,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对陕西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也愈以明显。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以商品经济为生存基础的中国商业文化一直存在于儒道释三家合一的传统文化中,以义利之辩、理欲之争的形式表现出来。至近代,严复、康有为等维新派引进西方文化,从而使中国传统商业文化观念第一次以理论化的形态出现。胡适在吸取西方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上,建立了商业文化观念特有的哲学思维原则和方法论。孙中山则提出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在内的商业文化观念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展示了一个既不同于欧美民主政治型社会,又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儒家型社会的、以商品经济文化为特色的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中西文化比较和融合的热潮中,马克思主义具有怎样的地位,中外学者似乎很少考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近代西方文化的精华已经与中国文化发生了结合,因而不再具有中西结合的问题;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在根本上已被中国传统文化所同化,因而在中西文化比较中已自然包含了,无须单独列为比较的方面;也有受西方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大有以中西文化比较和融合的新思潮避开甚至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意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认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浅见或误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从文化层面分析,并不是偶然的结果,而是近代西方文化的精华和中国传统文化合理性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用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可接受的知行方式,将马克思主义非常自然地融汇进中国人民的实践中便是最好的例证。今天,马克思主义固然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的近代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传统,决定了近代科学不可能首先在中国出现。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近代科技在西方先进国家的突飞猛进以及西学东渐和中国社会的内部发生变动,近代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了古老的中国,并产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影响,促使了中国近代科技的产生和科技队伍的形成。本文拟对这一长达200余年的近代科技在中国传播和中国近代科技产生及发展过程,作一番较为详尽、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了自救运动,先后经历了康有为、谭嗣同的孔教时代,梁启超的儒学时代,章炳麟的国学时代等.这些不同文化形态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反映了当时人们在西方文化的坐标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种反思.儒家文化先后被解释为与基督教类似的宗教、不同于西方物质文化的精神文化、落后于西方文化的文化等.仔细考察这些不同形态对于我们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命运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思想启蒙,作为具有高度文化传统的国家在近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历史现象,有其普遍性和共同性。但是,各个国家的思想启蒙,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政治结构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的不同,又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那么,日本近代启蒙思想产生于东方落后的国家——日本,它具有什么特点呢?搞清这个问题,对较科学地把握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和理解日本近代思想的特质,无疑是会有所帮助的。下面,试通过与西方的法国和东方的中国的比较,来简要阐述日本近代启蒙思想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与反传统的思想文化运动相呼应,中国出现了主张用科学的、实证的原则来检验一切和衡定一切的科学主义思潮。而出于肯定儒家思想作为一种道德宗教的恒常价值的目的,现代新儒家则对科学和哲学的功能作了不同区分;在此基础上,他们主张从意义的层面来理解和把握我们民族近代以来所遭遇的文化危机,认为只有发掘和弘扬儒学的基本精神,恢复儒家的“形上智慧”,从而重建国人的终极关怀和价值信念,才能从根本上使我们民族摆脱近代以来所面临的危机和困境。文章对新儒家重建传统形而上学的思想局限进行了批判;肯定了他们关于科学与哲学具有不同功能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思想史为背景,考察比较了中国和西方人生哲学发展的逻辑行程,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侧重于人生意义的探讨,西方传统文化侧重于人的本质的探讨,但通过不同途径都在中古社会达到出世与入世相统一的人生理想。由于中国没有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所以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中的行动概念没有达到主体性高度,缺乏近代气象。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是西方人生哲学发展的逻辑结果,它出于西方而又超越西方,为中国人生哲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历史上,梁启超既是一位蜚声中外的资产阶级改良政治家,又是一位学识渊博、造诣很高的学者。中国文化传统和西方文明同时成为他政治活动的思想渊源,而在复杂曲折的一生中,他又始终执著地探索融合中西、复兴中华文化的道路。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领域,梁启超辛勤耕耘几十年,有收获,有失误,也有困惑。他对于西方文化全面而系统的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深受西方的影响,不少人忽略了中国对西方文化现代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助长了"西方文化中心论"和"民族文化虚无论"。在17—19世纪,以英国为代表的近代欧洲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在园林、绘画、审美方式上出现了经验主义、自然主义的新趋向,极大地推进了西方文化的现代化步伐。但是,受近代中国在中西文化交往格局中所处被动地位与状态的影响,中国学界长期有人轻视传统文化特色及其现代性价值,对传统艺术不免多一些打压、否定,助长了"西方文化中心论"、"传统文化虚无论"。在今天,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学术视野更加开阔,有必要站在更加开放的文化立场上审视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特色及其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焱 《社科纵横》2012,(8):61-64
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中包含着某些精英主义的思想元素,这些元素构成了精英主义的理论支点。精英主义分别继承了在贤人治国思想中的一些思想遗产和能人政治的精髓,又对西方贵族政治文化传统进行了发展,使其在民主政治中获得重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尽管大众政治的浪潮不断冲击着贵族政治传统,但精英主义却不断延续这一传统,并求得二者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及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之上的“华夷之辨”或“夷夏大防”的观念。鸦片战争后,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民族主义的这三种观念虽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开始萌发出新的世界观念和民族意识,但作为一种已根植于民族血液之中的思想,它不仅没有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在20世纪初这一特定的历史场景下,还和西方的近代民族主义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西方的近代民族主义首先是由梁启超介绍到中国来的。就梁启超和知识界的其他一些人对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介绍和宣传来看,第一,他们都认为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实质就是“民族建国”,而“民族建国”所要建立的是单一民族的国家;第二,他们介绍和宣传的主要是德国和意大利的民族主义;第三,他们都视民族主义为救亡图存、建立民族国家的不二法门。但到了1903年后,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于20世纪初。推动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主要有两种力量,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辛亥革命前后,建立独立、民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为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共识并得到确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7,(1):16-19
"去中国化"实质上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抹杀否认的政治文化运动,更让我们深思的是伴随着"去中国化"运动,出现了国人的"自我去中国化",这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文化环境、大众传播载体都会产生猛烈的冲击和影响。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来进一步阐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去中国化"。  相似文献   

19.
黄宗羲与近代历史主义方法冯契(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我认为,黄宗羲是一位立足于当时的现实而又一脚跨进了未来的伟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充满了辩证法的光辉。他第一个为中国近代勾画了一幅民主主义的蓝图(尽管是粗略的),并以“风雷之文”召唤“豪杰之士”起来冲破“囚缚”,为迎接新时代的到来而斗争。黄宗羲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我这里主要就历史主义这一侧面对此作一简要阐述。中国近代经历了社会大变革,也经历了一次哲学革命,后者是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合流过程中实现的,它现在还在继续着。哲学革命是思维方式的根本革命,包括有逻辑和方法论的革命。近代哲学家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探索。他们力图把西方文化中最优秀的成果移植到中国的合适土壤,找到中西哲学在逻辑方法上的交接点,以便促使中国哲学近代化,或者说,  相似文献   

20.
唐富满  刘运勋 《社科纵横》2007,(10):125-127
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民本主义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韬在早期饱读经书,而后期则深受西学的熏陶。由于长期游历泰西,王韬在阐释民本主义时,常以西方的民主思想做为参照物,这使得他的民本主义思想既能够透露出传统民本主义的影子,又可以折射出近代民主主义的曙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