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中国人口转变的风险前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历史的经验和预测,中国人口转变既带来了人口红利,也带来了人口负债和人口风险.研究集中讨论了伴随人口转变而来的人口发展风险问题,概括了人口转变的六大特点以及人口发展的九大风险.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独生子女社会本质上是风险社会,一个人口学意义的风险社会正不依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在形成和发展中.1996年,中国成为人口转变意义上的风险社会,2016年后将演变为高风险社会.但和谐社会拒绝不安全的人口转变.成功的人口转变需要坚守计划生育的底线伦理和重建坚强有力的家庭结构."城乡统开二胎"是值得尊重的"底线生育权",是规避人口发展风险的重要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2.
人口政策通过对人口的社会变动、自然变动施加影响与干预来对人口相关要素进行调节,以使人口朝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云南省近几年来相继出台了"奖优免补"等人口与计划生育新政策,这些新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云南省生育文明的建设.分析"奖优免补"等当代人口政策实施对云南省生育文明建设的作用,提出云南省人口生育文明建设及相关制度完善的对策,对于促进云南省生育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人口红利:反思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反思流行的人口红利理论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人口红利的概念,即人口红利实质是指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据此提出了个判断:"人口机会窗口"不等于"人口红利";中国有窗口之美而无机会之实;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收获人口大红利.继而尝试构建了广义人口红利理论,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收获人口的转变红利、投资红利、转移红利和转型红利.  相似文献   

4.
对人口发展进行调节是现代国家政府的重要社会管理职能.我国人口管理与计划生育实践,不仅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提出了强烈要求.加强人口管理理论研究,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对于确保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在21世纪顺利健康发展,促进人口问题的妥善解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学属于新兴交叉性学科,是人口学科体系的重要分支,需要创造条件大力推动该学科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口均衡发展的科学含义是指人口系统构成要素相互匹配、互为依存、协同发展的状态,是指人口的供给和对人口的需求在数量或者结构上处在相对平衡、动态协调的状况。低水平的人口均衡是数量意义上的供求均衡,高水平的人口均衡是结构意义上的契合均衡。人口均衡发展的人文含义是彰显对生命尊严、人权保障、人类发展、家庭幸福、人口优化和社会和谐的价值追求。人口均衡发展的政策含义是确保人口的优化发展,即警惕和防止人口的逆向发展或者说负向发展,引导和促进人口的积极发展或者说正向发展。人口均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缺一不可。实现人口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包括:适度低生育是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基本保证;建设"健康家庭"是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微观基础;成立"人口与家庭发展委员会"是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体制保障;"适度生育、调衡人口、投资人口"是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理性选择和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6.
利用人口预测方法估算中国"十四五"期间的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动,并总结了其中的四大重要"转变".人口规模变动呈现"四降三升"态势,人口总量保持增长,老年人口增速加快,年均死亡人口规模继续提升,但劳动年龄人口、少儿人口、育龄期女性人口、年均出生人口继续下降;从人口结构变动来说,少儿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双双下降,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提升,人口老龄化由"底部"驱动转为"顶部"驱动主导,人口抚养比保持低位,但性别比失衡的问题正向适婚年龄段传导.人口结构出现的重大"转变"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包括即将到来的人口负增长、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婚育观念的交织、劳动力的"质""量"转变.为应对中国人口变动,提出必须从生育权利、养老保障、经济转型、社会体制等方面进行战略储备.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人口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把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在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人口思想.其中,对"两种生产"原理的新阐释、对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以及人口问题是制约可持续发展首要问题的论述是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宝贵贡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控制人口增长属于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提高人口素质是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任务的论述,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道路的阐述,为今后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江泽民富有创见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借助人口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口现代化的角度,对裕固族人口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在与整个国家及其他人口较少民族人口现代化程度进行了比较后认为:裕固族人口已经实现了生育现代化;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慢于全国;人口社会结构发展的情况较差,人口社会结构的调整是当前裕固族等人口较少民族在人口现代化进程中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影响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性别失衡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重大问题;基于重大攻关课题“中国人口性别结构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主要成果,以中国性别失衡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实践与政策创新、人口性别结构研究为切入点,提出了研究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框架,系统分析了性别结构失衡产生的社会风险,研究了性别失衡对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等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影响,对性别失衡及其后果的综合治理进行深入系统的制度分析与战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前瞻性的政策建议,从而有效减缓和预防性别失衡及其一系列的社会人口后果,降低社会风险、有力促进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建立50余年,人口问题发生了巨大变化.50余年来,新中国人口发展大体经历了"无计划"和"有计划"两大阶段,说明中华民族在解决自身人口发展这一重大课题上,同样经历了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的重要过程,说明对这一课题的认识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尤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及社会环境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的事实证明,人口有计划发展是国富民强的根本战略.  相似文献   

11.
人口问题是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大问题 ,必须予以充分关注。面对 2 1世纪 ,人口给经济发展将带来新的挑战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加剧 ,银色浪潮的冲击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流动人口增长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等等。对此 ,必须深刻认识人口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素质并重 ,依托社区搞好计划生育与安老养老工作 ,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 ,加强人口科研 ,坚持积极的适度人口政策 ,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 ,促进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2.
人口问题,从本质上看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及"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然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只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按照美的规律和原则来生产人,才能促使人口与自然、社会经济的和谐与可持续性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13.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稳定低生育水平,稳定低生育水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口目标的手段.我国目前低生育水平不稳定要从"以数为本"向"以人为本"过渡,重构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社会机制,实现人口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要"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针对全面做好人口工作,胡锦涛主席提出了"六项重点工作"。为此,国家人口计生委明确提出,要将人口计生工作任务从以往单纯控制人口数量向统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马克思美学思想和人口思想的认识,文艺学与人口学可交叉整合为一门新兴学科——"文艺人口学".主要研究一定时期内社会环境和艺术生产方式中的社会人口、创作人口、读者人口与作品数量和质量相互关系及发展规律,将"人口"与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结合,建构以"文艺人口研究"为中心、四要素双向同构的新图式,展开文艺人口与经济、社会、文化、城乡等相互关系的"环境研究",着力创作、接受、传播、人口迁移等"主体研究",强化作品思想内涵与人口审美素质、人口综合质量之间的"质量研究".以文艺人口学视野观察特定时期作者地域分布、空间变化,分析创作资源多寡与"审美贫富差异"问题,以期通过调整文化政策,优化国家文化艺术版图.  相似文献   

16.
人口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流动具有区内流动率高于跨区流动、跨区流动性别比高于区内流动、经济性流动已占据主体地位等特点,形成了少数民族人口向非传统聚居区、汉族人口向少数民族地区的"双向流动"格局.对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流动原因的分析发现,区内经济和资源压力大是基本原因,生活水平和就业机会区域落差大是直接原因,国家相关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是诱导因素.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流动规模的扩大,不仅对地区人口分布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有利于加强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化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总结规律、探索经验。40年来的人口流动过程中,我国流动人口服务工作取得了成功经验,完善了工作体系、创新丰富了工作手段、采取了针对性措施、借鉴了国外经验并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中国人口流动的历史过程中,还产生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提炼出了我国人口流动的规律。人口流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劳动力、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了区域均衡发展;推动了我国城镇化进程、改变了社会结构、促进了社会进步;改变了中国人口结构和布局,也引发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人口流动未来会出现新特征:流动方向上出现人口回流趋势且城城流动增加;超大城市的人口流入趋势放缓;流动人口平均年龄增大;少数民族及外籍流动人口数量增加。应统筹安排好未来的流动人口服务工作,以面临人口流动的新形势、新趋势。  相似文献   

18.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为了进一步落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人口形势 的要求,中国的人口理论进行了重大调整,打破了人口理论禁区,对于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出了新的阐释,并初步提 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口理论观点。恢复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口观和毛泽东人口思想的基本思路,纠正传统社会主 义人口观的认识误区,为新时期人口理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论人口控制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论引出人口的发展理论 ,并侧重论述了人口控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以及着重解决人口膨胀、环境恶化两大难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并结合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及部分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深入研究了各民族的人口构成、人口再生产特点、人口自然变动、迁移变动、社会变动和民族演变所引起的人口变迁,以及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剖析了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结构特征,并就协调民族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