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治理"村官"腐败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三个责任"落不了地、基层治理"走样"、监督管理"悬浮"、自治体制运作不畅、腐败成本不高。防范"村官"腐败,须建立一抓到底的责任链条,确保治理"村官"腐败有权有责;建设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确保农村党员干部有位有为;建立纵横交织的监督网络,确保"村官"权力运作有效有序;建立科学高效的自治运作机制,确保村民自治有名有实;建立震慑有力的惩治措施,确保惩治"村官"腐败有威有势。  相似文献   

2.
权力始终是一把"双刃剑"。想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要及时揭露腐败行为,坚决查处腐败案件;在容易产生滥用权力的领域、环节和部位,建立有针对性的权力制约机制,防范腐败的发展蔓延;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依靠法治制约权力,使国家机构和公务人员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确保权力在"刚性"的制度笼子里运行,有效防止腐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  相似文献   

3.
王茜 《办公室业务》2012,(16):43-44
<正>近几年,一些领导"身边人"的秘书,成为利用职权或职务进行腐败犯罪的高危人群之一。党政秘书腐败是国家机器上的"锈斑",其危害甚大。他们不仅因贪欲膨胀将自己送上了不归路,而且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严惩腐败秘书之余,人们不禁要追问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走上了腐败之路?又是什么原因使得秘书腐败屡禁不止?应采取怎样的积极措施进行有效的预防?探究党政秘书腐败的原因,有人文精神削弱对秘书文化的负面冲击,有社会不良风气的蔓延,有领导腐败的恶劣影响,有对秘  相似文献   

4.
袁刚 《领导文萃》2012,(8):23-26
2011年"两会"最后一天上午,温家宝总理在例行的答中外记者问时说:"我以为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而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总理明确点明腐败是当今社会最大危险,同时也隐隐点到制度、体制是营造"腐败的土壤",亟待改革。干部官僚腐败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显性作奸犯科的贪官污吏,不仅法理难容,就是其自身也怕见阳光深自潜藏。然也有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有必要厘清领导干部腐败生成规律的一些误区。从十八大期间125名高级领导腐败案例来看,人们对腐败生成根因"性恶论"的认知具有局限性,领导干部腐败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腐败的根因与制度缺失有关;人们对腐败生成类型偏重贪污贿赂罪的认知存在误区,应同等重视渎职类犯罪;"高压反腐"模式对阻却腐败生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坚持阻断腐败供给、腐败需求和腐败扩散多策并举,通过标本兼治实现廉洁政治。  相似文献   

6.
<正>近二三十年来,在陈希同、程维高、周永康等高级领导干部的违纪审查中,"秘书组"腐败问题屡屡进入公众视野,秘书腐败问题也多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关于秘书腐败的讨论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秘书腐败问题是一个伪问题,无职无权的秘书能够腐败的直接原因与他们服务的领导干部大都有牵连;二是认为秘书腐败本质上是公共权力寻租,通过"关系优势"获取"资源优势"是秘书腐败的内在逻辑和机制。前者强调了腐败问题中秘书的附属性,后者强调了秘书自身的能动性,两种观点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深入分析和治理秘书腐败问题,首先需要认识清楚秘书是怎样的一类"政治人"。  相似文献   

7.
问题     
《领导文萃》2014,(21):134-135
正警惕"公共信息腐败"何谓"公共信息腐败"?运用公权力谋取私利,即为腐败;利用公权力左右公共信息的发布和公开,从而为私人、小团体获得名誉、金钱、仕途上的利益,便是"公共信息腐败"。公共信息腐败的表现有:应该公开的公共信息没有完全公开、寻找"信息代理人"做托儿、直接用公共信息收费获利及有偿删除信息。公共信息腐败已经成为新流行的腐败形式。或许不应该老把精力放在限制民众进行"信息的自给自足生产"上面,而应该反思是否因  相似文献   

8.
许多国家都在为腐败而头痛,是因为"腐败"与"危险"之间可以划等号。不少国家出现动荡,甚至引发战乱和分裂,原因不管有多少条,腐败总是其中一条。"当前最大的危险是腐败"这一命题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问题     
《领导文萃》2014,(19):133-134
正巡视清单今年首轮中央巡视已完成,梳理已公布的巡视清单可发现,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土地转让等仍是腐败的"高发区"和"重灾区"。在清单里,与腐败有关的7个关键词频频现身。如"基层腐败,小官巨腐",此外还有"家族腐败",余下5个关键词分别是:"一把手违纪违法"、"以权谋私,官商勾结"、"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科研腐败"、"四风问题突出"。(《南方人物周刊》)  相似文献   

10.
<正>腐败首先产生在官场。在清朝,由于官员俸禄偏低,官场腐败习以为常。"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这种现象的生动写照。收入长期偏低,容易诱发贪污受贿、不给好处不办事的腐败现象。此外,机构臃肿、人员冗杂也是产生腐败的温床。上梁不正下梁歪。官场腐败  相似文献   

11.
在各种一把手腐败中,用人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是一切腐败之源.近几年来,单个买官卖官行为已屡见不鲜,规模批发官帽现象也时有发生.如江苏响水县原县委书记李树春调离前夕,用2个小时"研究"变动了102名科级干部;而山西长治县原县委书记王虎林在离任前共调整干部432人,批发科级"官帽"278顶.一把手用人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与现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权力运行机制的有关.  相似文献   

12.
公权腐败研究不但要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视角出发,而且要系统挖掘其人性根源和人性治理措施。从人性角度而言,公权腐败是很难被根除的,只能降低程度,这在传统人性论中均有论证。当代反腐须多元并举,不应遗落人性环节,从自律层面而言,公职人员的道德要求不能高得离谱,因为任何道德都是对人性欲求的压抑和控制,目标过高容易导致群体性失效行为发生;从他律层面而言,则要"礼法"并举,法是指向罪的,单一的法治反腐只能打击质变为罪的腐败行为,而尚未成罪的腐败行为则无人管控,根本无法减少腐败的发生。为防止腐败"后继有人"和"春风吹又生",反腐应从源头入手,"礼治"能有效管控腐败的萌芽期和量变期,"德→礼→法"才是一种真正有效的全过程反腐举措。  相似文献   

13.
<正>家族腐败只是群体性腐败表现形式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家族腐败就不断见诸报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腐败演出一幕幕地展开,除苏荣腐败案外,令氏兄弟的腐败也引人注目。在令氏腐败集团中,令家几兄弟作为核心力量固然是家族腐败的显著标志,但细细想来,在这一腐败集团成员中,血缘并不是唯一的联结因素。进一步而言,除了血缘的纽带  相似文献   

14.
《领导科学》2012,(31):64
近年来,在多数披露的腐败案件中,均有"收受他人礼金、红包"之类的陈述。而从这些案件发展脉络来看,不少贪官往往是在一种貌似符合中国"人情往来"的"边缘腐败"中,一步步坠入犯罪的深渊。"边缘腐败"一般介于规则、程序的边缘,虽然人们能普遍感受到其严重性、危害性,但在一些相关的传统文化、习  相似文献   

15.
医疗卫生如出现腐败,是人命关天的大事。等腐败出现了再去治理惩处,应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近年来,我们抓科学防腐,在"防"字上下大气力;搞警钟常鸣,在"会"鸣上花大功夫,其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新视野     
<正>反腐下一步:局势和路径关于反腐以及中国的局势如何变化,有这样几条轨迹:反腐突破到了腐败的利益结构的深层,腐败力量被恐惧感攫住,必然殊死抵抗,反腐形势已到"两军对垒"的时刻;这次反腐和以前不大一样的是,它指向的是整个政治结构的重整,因为  相似文献   

17.
从"不准"、"不敢"到"不能"腐败是反腐败制度建设的发展历程,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建立起"不能"腐败的体制和机制。如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如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当前乃至今后  相似文献   

18.
当前,村干部腐败成为农村基层腐败的重灾区。村干部腐败是最具离心力的腐败,其损害的是群众的切身利益,挥霍的是群众对党的信任,啃食的是群众的获得感,由此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危害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对村干部的腐败行为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遏制。遏制村干部腐败,需要多策并举,建立和完善村干部"不敢腐"的惩治机制、"不易腐"的责任机制、"不能腐"的监督机制和"不愿腐"的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19.
公共权力每时每刻都在用于办事、办好事,如果以此便有好处可得,这权力就不姓"公"。因此,"温和腐败"与"暴力腐败"并无本质不同,且前者更有麻痹性、隐蔽性,因而也更具危害性。  相似文献   

20.
<正>一、体现村干部的腐败行为是一种很复杂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行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村干部的腐败行为是在一种错误的心理支配下实施的自觉错误行为。1."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贪婪心理。贪婪心理是村干部走向腐败的主要思想基础。村干部对于钱财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