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妇女杂志》是民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女性刊物,其传播机制与性别话语空间构建值得探讨。从“通讯”与“编辑余录”分析编读互动空间的建立;通过“发刊词”与“征稿启事”来看编辑议程设置;通过对图像和译作中的西方女性的分析,探讨新女性构建中的异质因素的介入和参与,分析图书广告如何模铸了女性的身份。《妇女杂志》的传播机制建构的是由男性编码的“女性世界”,性别关系始终是男性“导师”与女性“学生”的关系。在社会转型的新历史语境下,杂志不但参与了女性的建构,而且将女性从传统话语带入现代性当中。  相似文献   

2.
《白鹿原》与《长恨歌》先后于上世纪90年代问世,两部长篇小说都将笔触指向了“历史”,但两者对于历史的建构却是大相径庭:前者建构的历史是一种“斗争模式”,后者则是“合作关系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想象中,两位作家又分别塑造了“妖女”、“圣女”、“女人”三种不同的女性形象。不同的历史想象与女性形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复杂的性别意识话语,反映了女性主体建构的困境,更引发了我们对于如何摆脱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去完成女性自我建构的再度深思。  相似文献   

3.
运用社会性别研究范式与视角,可以对媒介传播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阐释,对媒介拟态环境的性别文化建构给予剖析,并能从“说与被说”“看与被看”“演与被演”三个方面对传播中的性别话语、性别权利和女性形象的拟态环境进行评析,对媒介传播中如何贯彻“性别意识主流化”战略提出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4.
围绕女性主体性视角,聚焦不同属性媒体建构女性农民工形象的话语实践,探讨了新闻文本呈现女性农民工形象的总体特征和社会逻辑。通过对2000—2019年广东省和江苏省4份代表性报纸女性农民工议题新闻报道(N=2485)的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女性农民工的媒体形象建构呈现出“主体性缺失”和“结构性弱势”两大特点。从报道数量上看,女性农民工议题的重要性经历了高峰过后逐渐下降并趋于平稳的动态变化。较之农民工整体,国内主流报纸对女性农民工“低度再现”。从媒体形象上看,尽管女性农民工行为形象的主观能动性有所提升,但“主体性缺失”的受苦受难者和被关爱者仍占比61.09%,价值形象总体上趋于客观平衡。党政机关报和都市报在女性农民工媒体形象和新闻结构框架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差异彰显着形塑文本的社会结构性要素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5.
张洁作为新时期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在其创作序列里塑造了一批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在张洁的小说中表现出直觉的、体验的女性立场,与20世纪80年代主流的知识分子话语之间有着缝隙和冲突。从小说中细节场景的分析入手,展现女性知识分子形象所显现的性别身份和知识分子身份的纠缠,并试图通过消弭、遮蔽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建构知识分子的主体身份;在消弭、遮蔽当中又体察到性别身份缺失的痛苦、无奈,从而勾勒出女性写作的历史场景。  相似文献   

6.
康拉德的《海隅逐客》以“爱伊莎的面纱”为象征和隐喻,提出了一种殖民地女性形象建构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从西方文化的角度对殖民地女性进行了一种身体想象和话语建构,探讨了作为“面纱”象征的伊斯兰宗教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伊斯兰民族与西方民族的冲突和对立,以及这种二元对立在殖民地女性形象建构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女诗人、批评家、学者、出版界、媒体共同建构了一种新型的“女性诗歌”批评话语。该话语包含着对性别写作本身种种不同的立场、视角、态度,也涉及到对社会性别和诸多相关历史文化问题的争论。借鉴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的理论,结合互文性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成果,可以从写作的焦虑、性别意识、自我表达三个方面切入,剖析当代“女性诗歌”丰富、复杂的性别意义。  相似文献   

8.
能够使用互联网、电子媒介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是“80后”女性在网络空间中建构代际意识、文化身份认同和自身话语空间的契机。以用户性别区分的文学频道分野,以及“有爱”又“有钱”的作者-读者双向交流和支持模式,也在客观上促成网络女性文学的生长。女性进行网络写作与网络阅读伊始,网络女性文学就成为女性倾注想象和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它在文类、主题、趣味、表达技术上的多样化演变,无不凝聚着新世代女性繁复的精神图谱。在经历短暂的对“爱情神话”迷信的精神蒙昧期后,新世代女性告别了建构性别气质和自我认同的初级阶段,觉醒的女性意识小径分岔。网络女性文学在精神面向及其话语表达上分别表现为:对个人渺小感的体认和天命难违的顺应,崇尚生存至上、叙写丛林竞争的暗黑趣味,颠覆性别气质及其话语秩序的叛逆戏仿,以及重建启蒙理想和现代价值认同的全新尝试。网络女性文学的精神轨迹和多重话语与新世代女性社会阅历积淀程度和自我意识觉醒程度有关,每一重精神面向及其话语都可以在同声相和的网络趣缘文化场域中引发话题讨论,促进女性观念的震荡。  相似文献   

9.
基于冲突话语语料,对男女两性使用语用缓和语以及指示性话语进行比较,以语用缓和语为例来检验社会语言研究中的“女性话语假说”,具有时效性和科学性.性别话语假说的效度判断并非简单的二元切分,这具体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女性比男性运用的语用缓和语更多,同时女性对于语言的敏感性要强于男性,其对于语言的控制力优于男性;第二,女性会根据语境选择相应的指示性词语,并表现出离散性与灵活性特征.从上述意义上讲,充分考虑语境因素影响的性别话语研究更有可能得到客观可信的研究结论,并且将性别话语研究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10.
以“性别视阈”观照影视文化,“女性话语”经历了从“无声”到“自醒”的历史嬗变。具有进步意识的当代影视文本,不断摆脱历史的遮蔽,发出“女性自己的声音”,完成女性话语的自主性表达。当代影视文化中的女性话语包括:“过自己的生活”;“知识”与“艺术”的救赎;“时代新人”与“半边天”;“花与花联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认知风格的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存在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更依存于场。本文将针对女子的“场依存”和“场独立”的不同认知风格来探讨如何营造二语习得环境,设计多样性的言语活动。让具有场依存型的人和场独立型的人互相渗透,并达到性格优势互补,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二语习得。  相似文献   

12.
明确、特殊的性别定位使女性商品广告创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必须考虑女性自身特有的心理需求、语言习惯以及当今社会大众对女性形象的认知,并在其语言组织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这主要体现为在广告文案中有意识地强化情感因素、注重感性诉求;大幅增加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并辅之以谈话语体风格;在语言表层运用大量时尚用语的同时在语言的深层内核依然保持传统的女性观照视点.  相似文献   

13.
性别差异研究是个非常普遍的研究课题,许多领域都对此予以重视,语言学也不例外,而且语言学领域内对于性别与语言的研究多数都关注两性语言的差异问题。通过探讨语言存在的性别差异,指出了它在两性言语中的体现,特别从语用学角度分析了在礼貌和合作原则的应用中话语风格的差异,简要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及对女性交际产生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浅谈商业广告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语言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它不仅具有创意性欣赏价值。更具有商业性经济价值,如何将种类繁多、包罗万象的广告翻译得出神入化,而且能达到传递信息,促销商品的目的,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仅从商业广告翻译中存在的问题、翻译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技巧这几方面做一下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试图对网上一些昵称和词句做一个小调查,以便于深入到语言与性别这个研究领域里。接着主要探讨了语义学里面语言与性别两个概念。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入手,涉及了语言的社会差别,语言与性别的关联等方面,并分析了言语风格上的性别差异,礼貌与性别及电脑媒介交流中的性别风格差异等。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语言与性别的研究有其自身的重要性,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语言教学与日常生活是比较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语言与性别的研究已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近年来,该研究已经由词汇层面的性别差异转向话语风格方面的性别差异研究,很多研究发现,男女在话语量、话轮控制、打断话头三个方面的差异有悖于前人的研究结论,因为所有的话语交流都是环境的产物,话语风格跟诸如年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等因素有关。造成语言性别差异的原因众说纷纭,但一个根本的原因是语言社会化过程:家庭、学校、同龄交往。了解这种差异对跨性别交际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女性受众与传媒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眼于女性受众的权益和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本着媒介的社会责任和自律原则,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应该从片面走向完整,从矫情走向平实.媒介在赢利至上的市场规则下,也应该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体现出一种温暖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8.
收集了一些书面语篇(学术书评)作为语料,运用面子理论,分析赞扬与批评策略在男女书评中使用频率的异同,以求从不同的角度发掘性别与礼貌、性别与语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政治发展是少数民族政治体系随着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一种政治关系结构模式向另一种政治关系的结构模式的变迁,从而建构起一种更加合理的政治关系模式。将少数民族政治发展从我国统一的政治发展中独立出来加以考察是因为在我国存在着相对独立的少数民族政治。建国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历史轨迹经历了建国初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西部大开发后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内容、形式、过程和特点,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少数民族政治发展除了具有政治发展的总体特征外,还表现出了前进性、目的性、动态性和协同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女性成长的视角对《棘心》、《女兵自传》、《悲剧生涯》、《结婚十年》和《退职夫人自传》等自叙传小说进行细读,探讨这些小说在叙事上的策略,以此完整地把握现代女性艰难的成长历程,发掘女性自叙传小说的性别意义,以一种客观的眼光重审现代女性的解放之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