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Paul Grice)1957年在他的"Meaning"一文中从人的心理意图上探讨了意义的本质,将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与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该理论一出现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格赖斯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探索意义的本质,从说话人的意图出发探讨意义,把交际过程看作是交际意图识别和传递的过程。格赖斯在非自然意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对语用学的发展有很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格赖斯意义理论前期,"自然意义"表征必然联系,体现"非理性事实";在格赖斯意义理论后期,"自然意义"侧重指规约意义,体现"制度性事实"。格赖斯"自然意义"的"事实性"特征决定了"所言"的确定性;格赖斯意义理论前期对"自然意义"与"非自然意义"区别的强调剥离了"所言"与"所含",格赖斯意义理论后期"祖先/后裔说"的提出说明"所含"由"所言"派生而来。  相似文献   

3.
1957年格赖斯在美国《哲学评论》上发表了《意义》,开始了格赖斯式的意义理论研究。格赖斯认为意义分为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非自然意义分为说话者意义和约定意义;而说话者意义先于约定意义,并且构建了复杂的说话者意义理论以消除所有可能的反例。同时这个理论也因此遇到了许多问题,诸如说话者理论的可能性问题、循环解释问题等。  相似文献   

4.
自然有没有目的性,如果有的话,是在什么意义上讲的,自然的目的性是否具有层次性,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不同形态的自然及其目的性,等等。这个问题,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回答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机械论和传统唯物主义是否定自然的目的性的,西方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理性主义往往形成自然与社会、物质和精神、理性与非理性等等二元因素的对立。而儒家、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明确主张,或从现代现象学可以推断出,自然界不但存在着目的性、主体性,而且存在着它们的差异性,如马克思强调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自然与历史的一体化,而儒家的仁爱是有差等的爱,不是墨家所说的具有绝对主义倾向的“兼爱”。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按照从高到低的价值顺序,微生物、植物、普通动物、人,都是具有独立的意志和价值的生命体。在道德的理想性、超越性上,它们是平等的,都是爱和尊重的对象,而在现实性上,它们对人的价值是不同的,人们对待它们的态度也应该是不同的,即是有差等的。  相似文献   

5.
资本如何内在地导致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回应这一难题首先要求揭示出资本本身与自然的深层关联。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作为工人身体机能的再生产的特定自然性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自然前提;劳动力作为身体机能本身的特定自然性质,构成了剩余价值量的差别的自然前提。正是以劳动力商品特殊的自然性质为前提,剩余价值才可能产生,资本才得以实现价值的增殖。资本对外在自然的改造和占有,是以对与外在自然同构的工人身体的占有和剥削而内在实现的。资本对自然的支配,对人的奴役,使工人成为其价值增殖的纯粹工具,正是通过将工人劳动力异化为一种作为生命机能的特殊的物质力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人对自然的伦理关系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对自然是否有伦理关系?这一提问内蕴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对自然是否可能有伦理关系?二是人对自然具有怎样的伦理关系?三是人对自然是否应该有伦理关系?人对自然的确具有伦理思维与伦理实践的能力,但其伦理关系的内容应是最有利于人类利益的生态平衡规律.它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7.
自然事物有价值意义,自然价值不仅是“为人”的价值,更在于“为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生态审美促生生命的价值,自然价值对生态审美价值生成的意义有三:天然存在的自然事物的价值;以自然事物为参照而生成的人工自然价值;由“法自然”的本体论推演出来的“无为自然”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Paul Grice)的意向意义理论(theory of meaning)在意义研究中颇具影响力,他用一种特殊的交流意向来分析语言的意义,把一个句子的意义解释为说出这个句子的人当时的意向。本文探讨如何运用格赖斯的意义理论来识别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如何进行会话含意的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9.
美国哲学家格赖斯的“合作原则”理论对语面外意义研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随着语用学的发展,这一理论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日渐凸显。由于学界目前尚未给出语面外意义和语面意义形式上的严格界分标准,这就一定程度上造成确定语面外意义操作对象的混乱。  相似文献   

10.
自然内在价值论者离开人来界定自然价值的根据和标准,这就是自然自身的、有目的的存在,即它们自己的"善"。这从语言逻辑上看是不可能的,从主体角度看是空幻的,从价值评判上看是荒诞的。人类是唯一配享目的性和至善的力量,人类理性完全可以颁布生态道德命令,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建立平等、公正、仁慈的,即理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体制,才能最终实现人和自然的友好和谐。  相似文献   

11.
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在意义上并不完全对应。于是有了词汇涵义的字面意义(即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与词汇的隐含或附加的意义(即联想意义),而最值得注意的是词汇的联想意义,因为跨文化交流的实现更多体现的是它的联想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话语有自然意义与非自然意义之分。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总结了交际双方为顺利获得准确的会话含意而必须遵循的四大准则。但在很多情况下 ,说话人会出于某种原因而违反合作原则。Grice认为 ,此时听话人不能把话语理解为一般的自然意义 ,而应弄清说话人违反准则的目的 ,并推导出说话人意欲表达的隐含意义 ,即非自然意义。了解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对正确使用和理解语言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从话语者着眼点的差异和条件的缺省与否这一角度,将表示“庆幸”义的虚词进行分类:一部分话语者着眼于结果,条件可缺省;另一部分则更多地强调有利事实的存在或有利条件的获得,条件不可缺省。  相似文献   

14.
陆机的“意称物”、“文逮意”,超越了一般的“言意之辨”命题,形成了“物、意、文统一”的逻辑系统,作为反映论的文学观,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普适性。不过从现代文艺观及语言哲学观着眼,“物、意、文”之间的联系是极为复杂的,不同的文化形态及文学类别,“物、意、文”之间的关联迥然不同。从遵循“物、意、文”统一,到崇奉精神创造和语言表达的自由空间,关涉到文学疆界的拓展与文学观念的扩版。无论从纵向历史演进还是从横向关联上看,任何文艺观念都有它的不完备性,这正是文学艺术的复杂性、创造性和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15.
汉语动词重叠主要有单纯动词重叠、VXVX、VVX等类型;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的核心是表量的增加,依据动词性质不同分为两类,动作行为动词重叠后主要表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持续,是时量的增加,心理动词、能愿动词重叠后主要表程度加深;重叠手段、动词性质、语言系统性以及X的性质都是影响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语词的意义:现实的和理想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词是语言的基本意义单位。语词的意义产生于人的心灵对不断经验的对象的抽象。在语词的意义中存在着两个意义的端点——理想的和现实的。在语词中,理想意义和现实意义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发生了意义性质的多样化:绝对意义、意向性意义和规定意义。语词中理想和现实的两端圈定了意义的范围,也形成了意义活动的空间,运动的意义表达着它的对象,但却不等同于它的对象。语词有着它自身的意义动力机制。语词在意义的运动中构成了语言。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不同的“顺序义”特征,表示时点的时间序列可以分为直线序列和循环序列两类.同一时间序列的两个时点在前后分句共现时,它们之间既有形式上的先后顺序也有意义上的时间顺序,两种顺序并非总是一致.如果两个时点属于同一直线序列,其形式顺序和意义顺序一般具有一致性;如果两个时点属于同一循环序列,两种顺序则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这主要取决于两个时点在复句语境中是否被规定在同一循环周期之中.  相似文献   

18.
语言进入交际语境具有的语义可分为两个层面 :基本语义层和转变语义层 ,言语交际的复杂多变多表现在转变语义层。传统语境要素的归纳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在具体交际活动中抽象出来的 ,其实一旦进入具体的交际活动 ,语境的建立就呈动态发展的趋势 ,只有那些与当前言语交际密切相关的语境要素才有资格构成语境。本文从语义的规约性超常实现和语义的非规约性超常实现这两种情况讨论语境要素是如何介入语言交际构成语境影响转变语义层语义实现的效果的  相似文献   

19.
假借义与语源义在概念上迥然有别。假借义是字义的一种 ,与字的本义不相关。语源义是同族词所共有之义 ,就具体的词而论 ,即是该词的命名之义。语源义既可能是词的具体义项 ,又可能是某一义项的义素。在实际语言中 ,假借义与语源义有时又有一定联系。我们既不能将二者混为一体 ,又不应将它们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20.
从阐释学立场看,意义包括两个层面的内涵:意义与功能性意义,前者倾向于追寻文本表层的意义,后者探讨文本价值与功能。神话图像的神圣性属于结构性意义层面的探讨,神圣性因而具有三种基本内涵:其一,图像具有宗教属性;其二,图像表述了相关神话故事;其三,图像与既定社会的理念与思想相关。在此视角下,我们应该重新界定神话图像的内涵:作为文化文本的神话图像,它以可视化形式表述了人类的思想与意识,是人类艺术最早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