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与地震灾害相遇的文学与文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的汶川地震引发了中国诗坛久违而短暂的诗歌大潮,这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大事件.抗震救灾中对人的生命的重视,直逼人性的核心价值.是中国当代文学在市场化生产中遭遇的一场价值拷问.其时文学不再有市场化的生产机制,文学的人性价值得以张扬,出自人性根基的真情实感得到了自然的流泻,中国当代文学又一次有了真正的诗歌.这次诗歌大潮也把文学与人性的关系体现得很单纯,可以让我们知道原来文学是依靠人性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小说的最重要贡献是它对人的主题的诠释。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对人性的启蒙为现代小说人的主题提供了思想文化资源。五四小说书写的是觉醒的人生图景。三四十年代的小说展示的是复杂社会各式人生图画。人的主题使得中国现代小说成为最有魅力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3.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人性书写经历了20世纪的历史变化,中国古典意义上的人性书写向现代意义上的人性书写转化。这个过程既与中国古典人性意向相悖,又在某种程度上向其回归;既移植着西方人性话语,又修正着其与中国传统人性话语不相融合的部分。但20世纪中国文学始终没有弄清中国古典人性话语和西方人性话语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一直陷于两者的困惑和牵制中,至市场化年代,走上被利益化和欲望化所控制的极端。在中国市场化意识形态与现实生存紧密一体化的语境中,文学仍然迷失在现实中,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学人性空间和书写意识。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人性角度出发,对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的三次高潮作一梳理,展现黑人作家笔下的黑人民族漫长的觉醒之路:从默默屈从于"劣等公民"(黑奴)身份以换来名义上的"自由"(黑人),到觉醒并争取全面人权的抗争("新黑人"),再到认识自我价值和实现身份认同(人)。旨在研究和探索人性这一文学命题下黑人人性逐步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嬗变过程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人性角度出发,对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的三次高潮作一梳理,展现黑人作家笔下的黑人民族漫长的觉醒之路:从默默屈从于"劣等公民"(黑奴)身份以换来名义上的"自由"(黑人),到觉醒并争取全面人权的抗争("新黑人"),再到认识自我价值和实现身份认同(人)。旨在研究和探索人性这一文学命题下黑人人性逐步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嬗变过程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表现,这种表现是围绕“人性”展开的。但由于社会背景、政治局势和文学语境不同,中国当代文学中这种围绕“人性”的自省话语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色:十七年文学主要自省人性与政治性、革命性、无产阶级的阶级性的冲突;新时期文学自省的是人性在非常政治境遇中的扭曲、异化和负面爆发;后新时期文学自省的主要是作为人性极端化形式的欲望与知识分子精神的背离,以及欲望造成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7.
论王安忆作品对人性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性应是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王安忆的作品经历了从人物自我情感的展示上升到人性价值的审视这一过程。她通过性爱这一生命现象和女性生存价值的思索揭示人性的真谛。领悟王安忆营造的人性世界才能理解王安忆作品的真义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此观点现代学人多有论述。但人们对此时女性意识的觉醒很少予以关注。《世说新语》记载了女性大量的逸闻趣事,一改此前史书等对女性惜墨如金的状况,表现了此时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意识的觉醒主要表现在对女子才能的肯定和赞美、女性对异性容止的欣赏以及当时文学作品中大量女性形象的塑造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长篇小说《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位具有典型的“二重人格”的文学形象,批评热点曾一度表现为性格研究和哲理研究。但如果从人性角度进行探讨,拉斯柯尔尼科夫多层面的内心世界则体现了其人性深层中的全部奥秘.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残酷无情的人性解剖术现出这一形象的自在自主性、动态人性和非意识层次等三个人性层面,表现出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徐亚东 《南都学坛》2006,26(6):56-60
20世纪后半期革命历史战争小说创作,一方面因其对战争的政治层面的透视与表现而体现出革命战争观的政治认知特征;另一方面,又因其在战争与人性层面上凸显战争暴力对人性的扭曲、伤害,以及对战争暴力的纯审美表现而体现出战争本体性的认知特征。这种战争认知特征的转向,不仅使中国战争小说创作表现出超越性的特征,也使中国的战争文学体现出走向世界,与世界战争文学接轨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权保障有着内在的联系.和谐社会必然建立在尊重和保障人权之上.人权得不到真正的保障,就无社会的和谐.所以,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和尊重人权;人权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平等权利,女性群体面临的问题实际上是人权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措施和制度建设,保障女性群体的人权,使她们的地位由弱变强.  相似文献   

12.
尽管长期以来,"强奸"一直是中国社会中的流行话语,但是,"强奸"的说法与当今的人权时代是格格不入的.在人权的视角下,汉语语境中的"强奸"首先属于一种有悖人权的"性的污名",其重点在"奸"而不在"强";其次,"强奸"也是将女性当作性客体的男权意识的反映,本质上与妇女人权是对立的;再次,逻辑上自相矛盾的"强奸",严重地践踏了女性的人格尊严,给女性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应该废除"强奸",代之以"性强暴"话语.  相似文献   

13.
论自然的主体性与自然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涉及自然及非人存在物是否有内在价值和权利,进而涉及自然及非人存在物是否有主体性.主体性是相对的,主体性可表现为不同程度.人不是最高的主体,更不是绝对主体,大自然才是最高的主体.非人存在物亦有不同程度的主体性,从而有其内在价值和权利.  相似文献   

14.
论近二十年文学与文学史断代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学在90年代“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语境的浸淫中,进入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共生在同一时空维度上的时期,由此来比较80年代和90年代的文学现象,可以明显地看出文学在90年代发生的突变,以及与现代、古代文学的根本断裂。但是,衡量文学的永恒价值标准──人性和美学的判断却仍然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5.
人权与性别平等有着内在联系。性别平等就是人权问题,而人权只有把性别平等纳入其目标,才是真正普遍的人权。妇女人权是普遍人权中不可分割、不可剥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妇女地位,实现男女平等,不应仅仅视为是妇女问题,而是普遍人权的内在要求,是一个民主法治社会的政治议题。  相似文献   

16.
人权观在中国是人权理念历史演进的承载,它不同于西方,有着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谐社会的内涵与人权理念的价值诉求相契合,要求将人权价值诉诸实践,是人权观在现时代的表达。和谐社会的构建主体包括政府主体与社会主体,两方面主体都在构建过程中体现出人权观对自身的塑造。和谐社会自身又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两方面内容同样承载着人权观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普世价值"从本质上讲源于人类的共同性,因而在抽象层面意义上"普世价值"是存在的,而由于人类个体的特殊性,在具体层面的"普世价值"则呈现出不同特点。人权作为价值目标,在抽象层面上具有共同性,在具体人权内容上则受制于不同的经济、社会、文化、法治等社会物质基础,具有多样性。从二者关系看,人权与抽象层面的"普世价值"具有共同性,并作为后者的内核而存在。而在我国人权建设路径选择上,一方面要承认抽象层面的"普世价值"与人权的存在,并主导话语权,另一方面又应明确具体的"普世价值"与人权必须依据现实的社会物质基础,坚持自己的标准与内容,在此基础上的人权建设才能既不脱离世界主流,也不脱离本国实际。  相似文献   

18.
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社会生活安排造成了巨大冲击。合作减排以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气候谈判的核心议程。由于根本哈根气候大会取得的成果有限,全球气候谈判几乎陷入停滞状态,需要从新的视角思考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问题。在人权成为普世价值的当今世界,基于国际人权法的性质探索国家在气候变化语境里应该承担的尊重、保护与实现人权的义务,从而构建起人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互动关系的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19.
鲁迅探索中国社会现代化所建构的文学经典之作,所显示出的重要美学特征有以重估一切的反叛姿态,对非人历史非人现实非人意识的批判达到空前的深广度;文学反题背后潜隐着对人性异化的愤怒反击和合乎人性健全发展的人权呼唤;营造现代型文学艺术的综合智慧.  相似文献   

20.
道德是人性的产物,然而人性道德常以非人性表现为另一种人性的生存道德,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道德认识和道德现象,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道德的相对性、变异性及其原因、条件与相关因素。从而把人们带入丰富的思想认识世界,拓展了道德描写本身的精神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