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一、《隆中对》“跨有荆益”与“外结好孙权”,并非绝对相互排斥而是仍有共存的一面。赤壁之战前后,孙吴不仅是联盟的首倡者,而且对维护联盟的重要性有着清醒认识,对刘备亦持扶持态度。刘备入蜀后,双方在荆矛盾加深,但只要曹操这一主要威胁继续存在,双方均不敢轻易破坏联盟抗曹大局。二、如果不是关羽一系列失误给孙权提供了最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孙权不敢贸然进攻荆州,因为他既无必胜把握,更不愿两败俱伤而让曹操坐收渔利。刘备荆州之失并非是由荆益之间地理条件的不利因素所“注定”,而是在“人谋”上输给了孙权。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一、《隆中对》“跨有荆益”与“外结好孙权”并非绝对相互排斥而是仍有共存的一面。赤壁之战前后,孙吴不仅是联盟的首倡者,而且对维护联盟的重要性有着清醒认识,对刘备亦持扶持态度。刘备入蜀后,双方在荆矛盾加深,但只要曹操这一主要威胁继续存在,双方均不敢轻易破坏联盟抗曹大局。二、如果不是关羽一系列失误给孙权提供了最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孙权不敢贸然进攻荆州,因为他既无必胜把握,更不愿两败俱伤而让曹操坐收渔利。刘备荆州之失并非是由荆益之间地理条件的不利因素所“注定”,而是在“人谋”上输给了孙权。  相似文献   

3.
东汉末年,荆州这个重要地区,为曹操、孙权、刘备三大军事集团所争夺,以至于公元208年发生赤壁之战。曹操败于孙刘联盟,而最后取得荆州的是孙权。刘备的失败,是由于诸葛亮战略错误所致。  相似文献   

4.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秋,关羽率军围攻樊城、襄阳,是为樊城之战.曹操、孙权暗中联合,徐晃正面紧逼,吕蒙背后偷袭,两面夹击之下,关羽兵败身死,痛失荆州.此战疑点颇多,近来讨论热烈,研究逐渐深入,但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文章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史料,从战前形势、战役进程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并尝试对有关疑问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5.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秋,关羽率军围攻樊城、襄阳,是为樊城之战。曹操、孙权暗中联合,徐晃正面紧逼,吕蒙背后偷袭,两面夹击之下,关羽兵败身死,痛失荆州。此战疑点颇多,近来讨论热烈,研究逐渐深入,但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文章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史料,从战前形势、战役进程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并尝试对有关疑问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刘备的发展提出了两层战略:一层是前期战略,旨在夺取荆州,进而入蜀,跨有荆益;另一层是后期战略,包括宛洛、秦川二策。但是这一举措本身就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前期战略因为孙权对荆州的战略意图而困难重重,“跨有荆益”之策因为刘备的割据心态、关羽的莽撞和诸葛亮的人微言轻而失败;另一方面,后期战略的触发,依赖于“天下有变”这一条件。诸葛亮“天下有变”所指应为曹操势力内部士人群体发生的叛乱,而其根据并不充分,后来也未被诸葛亮坚持,加上诸葛亮晚年性格的巨大变化,使得《隆中对》的后期战略从条件到精神都无从实现了。  相似文献   

7.
三国初期关于争夺荆州的战争,从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挥师南下征刘表算起,经赤壁大战,襄阳之战,至蜀汉章武二年(222)刘备夷陵败北结束,前后达十五年,投入兵力数十万。荆州本是刘表的地盘,继而划入曹操名下,转瞬又为刘备、孙权联合夺去,最后则由孙权独霸,其主数易。争夺荆州的战争为何如此激烈持久,是因为在曹、刘、孙三方发展势力的过程中,荆州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它的归宿影响着三国鼎立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借荆州”问题是三国时代的一个事件 ,它使孙刘间的同盟关系复杂化 ,导致了荆州争夺战的发生 ,最后以孙吴全据荆州的长江中下游部分而告终。而孙权借荆州与刘备 ,被史学界一致认为是对曹魏的巨大威胁。岳玉玺先生“曹操不忧反喜”的论断是众多观点中独树一帜的新结论 ,本文拟结合史料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9.
浅析孙吴立国与夺取江陵之关系王廷武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袭取江陵。正在襄樊城下与曹军相峙的关羽,不得不冒着被曹军追击的危险挥军南撤。出乎关羽的意料,曹军并未追击,但关羽还是兵败身死,死于盟友孙权之手。由于孙权败盟,袭取江陵,刘备集团失去了由四川...  相似文献   

10.
三国时期,关羽失荆州,败死麦城。致使诸葛亮《隆中对》规划的横跨荆、益,分兵北上,统一中国的战略宏图化为泡影,“天下之终归于曹氏”,①对此,历来史家评论颇多,一般多责备,“关羽大意失荆州。”笔者认为,将荆州之失,归之于关羽的疏忽大意,实是皮相之见。其实失荆州原因远非如此简单,它是刘备集团在军事、政治、外交、战略、战术、用人等一系列问题上措置失当而造成的。其中既有关羽本人的责任,亦有刘备、诸葛亮的失着。本文试图就此作较完整、系统的研讨,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决策有二,一是全局性的决策,一是局部性的决策。全局性决策正确与否,决定是胜或败;局部性的决策正确与否,也对全局有所影响。即使全局性的决策是正确的,如果局部决策错了,而又属于关键环节的话,将使全局遭到挫折,甚至失败。可见,决策正确与否对胜败至关重要。三国之兴,都与正确决策有关。曹操起事之初,兵力不强,又因他是宦官之孙,未孚众望,缺乏号召力,后纳荀彧“奉天子以从众望”的决策,移献帝于许都,于是大权在握,一下子从一方诸侯成为天下权力中心。被曹操誉为天下两英雄之一的刘备,初时也是寄人篱下,东奔西逃,狼狈不堪,后纳诸葛亮“隆中策”,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占有荆州,西图两川,终于建立蜀国。孙权继承父兄之业时,年仅十八,既无政绩,义无战功,终其一生未  相似文献   

12.
考诸史料,“借荆州”实有其事,不光孙吴如是说,刘备、曹魏也不否认,陈寿、司马光亦予肯定。“借荆州”指孙权将南郡的江陵、夷陵等地交由刘备管辖和认可刘备对“江南四郡”的占领;将南郡江陵之地称荆州为当时的习惯。之所以要“借荆州”,是因为赤壁之战后刘备失去了在孙刘联盟中与孙权的平等地位,荆州事务的处置权不属荆州牧刘备而属徐州牧孙权,刘备通过“借荆州”摆脱孙权的限制,使自己“名”与“实”统一。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个情节,说的是当时关羽在"斩颜良,诛文丑"后拜辞曹操后去寻找兄长刘备,尽管曹操为守诺言予以默许,但曹将却是一路阻挠,结果关羽在历经艰险后为世人留下了过五关斩六将的精典故事,其中就有斩杀东岭关  相似文献   

14.
从分析三国人物相貌及举止入手,通过刘备、关羽、孙权和曹操相貌的分析描述,再通过夏侯惇拔箭啖睛、曹操杀孔融、弥衡裸衣骂曹操的言行阐释,说明三国演义人物形象描写的生动传神,作者笔锋功力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5.
破解关羽败亡的千古疑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亮为实现自己长期主政当蜗角宰相的一己私心,违背自己在隆中所拟正确方针,不惜损害蜀汉集团大局,在明知条件不具备时,怂恿刘备下令关羽以一偏师北伐襄樊,借曹操、孙权之手排除自己政治上的强劲对手,对蜀汉集团从兴盛转向衰亡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6.
汉末天下大乱,取威定霸者无数,藏器在身之文武干才纷纷各择其主。一时间君臣遇合,人才辈出。经过数年厮杀兼并,在剩下的割据称雄者中,首数曹操的势力最大,谋略最高。其次是江东孙权。荆州刘表、益州刘璋、西凉韩遂、马超也拥地自保。然而,具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的诸葛亮,在士人争相择主而动时,并没有去投奔雄才大略的曹操,或者虎踞江南的孙权,而是接受刘备的“三顾”之请,毅然出山,为之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从而促成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诸葛亮为什么要帮助既无立锥之地,又没有政治实力的落荒者刘备去争天下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以我之管见,大概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孔见 《中华魂》2015,(1):67
孙权,字仲谋,是三国时期群雄竞起中的一位佼佼者。他承父兄之业,雄踞东南,成为吴国开国大帝。他在文韬武略方面的非凡表现,就连他的政敌曹操也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样的感叹。孙权在乱世能够造就一番事业,同他心胸宽广,气度恢宏,善于礼贤下士,知人善任,注重打造自己的团队,有很大的关系。甘宁在旧主刘表、黄祖那里都得不到重用,归顺后,孙权对他信任有加,成为东吴一员名将;初克荆州时,潘濬不肯归  相似文献   

18.
荆州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开始,荆州即为九州之一。自古以来荆州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尤为突出。当时的荆州辖九郡四十二州县,即现在的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贵州的一部分。曹操“破荆州威震四海”;孙权知道荆州“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  相似文献   

19.
(一)谈诸葛亮失荆州 荆州为什么丢失?这似乎不成其为问题。是关羽不遵诸葛亮的大计,骄傲自负,终于丢了荆州,历来都是这么看的。连民间都有“关公大意失荆州”的说法,可见已是定论。 荆州之失,关羽确实罪责难逃,但细究起来,似乎诸葛亮应负更大罪责。诸葛孔明是智慧的化身,无所不明,但荆州之失,正失在孔明不明。 这不是故作怪论惊人,试申述鄙见。  相似文献   

20.
目前 ,学术界有人认为公元 2 0 8年曹操南征荆州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这导致了其兵败赤壁。曹操正确的决策应该是重兵西向 ,攻取汉中 ;也有人认为 ,曹操在占领江陵后 ,磨磨蹭蹭 ,耽误了几个月的时间 ,以至贻误战机 ,终致赤壁之败。本文认为 ,曹操南征荆州非常及时 ,也非常成功 ,赤壁之败不是南征荆州决策的失误 ,而是曹操在占据荆州后 ,立足未稳便急躁东进造成的恶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