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四十年来关于我国社会史的分期问题,讨论得很热烈,解放后这种讨论进展得很快,成绩也很大,但是因为这个问题牵涉的面很广,包括的内容也相当复杂,直到现在不仅国内各家的看法极不一致,即苏联方面关于这个问题的意见,也很分歧。  相似文献   

2.
关于语言和“言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960年1月开始,语言学界开展了关于语言和“言语”问题的讨论。在讨论当中,各方面发表了许多不同的意见。语言和“言语”这一问题,是语言学当中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环绕这一问题开展进一步的讨论,对于繁荣我国语言学界的学术空气是有帮助的。现在我们参酌过去已经发表过的有关文章,提出我们的一些粗浅看法,请讨论指正。  相似文献   

3.
1、1 在定语易位的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定语可以后移,但各个人涉及的范围又很不相同,有的面很宽,有的则限制的比较严。另一种意见,根本不同意定语可以后移的观点。这个争议,大多要牵扯到和复句的划界问题。我们这里讨论这个问题,也正是着眼于单句复句的划分。和单复句划界问题不相干的现象不涉及。 1、2 主张定语可以后移的语法学者,不管涉及的面是宽还是窄,而在基本点上似乎是大体一致的。比方说后移的定语都能“还原”,即能放回它所修饰的名词中心语的前头。那么,为什么后移呢?据说是为了强调定语,或者为了结构的简洁。例如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说:“国语中的形容附加语,常是附在实体词的前面;但因修辞  相似文献   

4.
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对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又重新提出讨论已近两年了。参加讨论的人很多,发表讨论文章的报刊也很普遍,可见这是个多数人关心和感兴趣的理论问题。自然科学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社会科学中逻辑学、语言学的真理也是没有阶级性的,这点,绝大多数人的认识基本一致。问题的争论集中在对社会科学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分析上。分歧的观点、论据都摆出来了;分歧的焦点随着讨论的深入趋于明朗,主要是在两个前提问题上:第一,什么是真理;第二,什么是阶级性。要讨论得好,需要首先在这两个前提问题上取得一致的准确的认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许多同志通常采用的定义性说法,这种说法是否对真理这个概念的正确、全面的表述?讨论中已经有人明确地提出了这个问题,现在正在深入展开讨论,尚未得出一个明确、肯定的答案。对什么是阶级性的问题,讨论中两种意见针锋相对:一种意见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它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而阶级性则是指一定阶级的主观要求、意志和愿望,是反映者的属性。因此,不能说真理本身也有阶级性;另一种意见认为,阶级性也是客观的,它也不依人们、阶级的意志为转移,阶级性和客观性都是社会科学真理的不可分割的根本属性。只有把这两个前提问题弄清楚了,讨论才会有共同的基础,共同的语言。前提不解决,问题就无法解决。本刊两次发表计论这个问题的文章,都是采取笔谈形式。对笔谈文章我们希望短而精,长话短说,开门见山。一次谈不完,可分几次谈,以便于更多的人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5.
<正> 认识源泉问题,是认识论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最近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意见极为分歧:是“客观实在才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呢,还是“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或者是两个命题一致,都能成立?众说纷纭,各执一端。为了和大家一起求得对于认识源泉问题的全面的、科学的理解,我们借本文发表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6.
这个题目其实是这两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当然,这些想法还不太成熟,只是在参加会议的时候,和老师、同学们讨论的一点点心得而已,主要还是根据我自己的一些观察和想法.同时我们当然也知道,当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说话的位置实际上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今天的报告就是从一个非常有限的角度非常片面地来讨论这个很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语言”和“言语”是两个有密切联系而又彼此不同的概念。十九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方·洪堡尔特首次将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别。西方心里学界将其系统称为语言,在我国,对是否应当区分还存在着分歧。但本着严格的科学态度,为适应迅速发展的科学事业,应将其区别开。  相似文献   

8.
报告文学——新闻报道的有力的武器和文学战线的“轻骑兵”,随着我国人民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历史性的转折而得到巨大的发展。报告文学的创作空前繁荣(无论是作品的数量还是作品的多样性,以及作者队伍的壮大),有关报告文学创作理论的讨论也异常的热烈,近几年来就有几次全国性的讨论:1979年6月全国三十一所大专院校和新闻出版单位的代表在武汉举行报告文学座谈会,1982年《文汇月刊》、《时代的报告》先后开展报告文学专题的讨论。这二次讨论都涉及到报告文学的性质、创作方法、时代精神、真实性等原则问题,比较1963年首都新闻界和文艺界召开的报告文学座谈会,对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的讨论都大大深化了。但就报告文学的真实性这个核心问题上,仍然存在严重的分歧。关于报告  相似文献   

9.
规范的语言和言语的规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规范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已进入一个非常活跃的时期。本文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为依据 ,尝试对语言文字规范进行纯学术性探讨。论文首先强调言语体系中言语和语言两个方面的区分 ,并以此为基础 ,明确规范的对象是言语而不是语言。其次 ,对规范进行了充分的界定 ,设定多层次分类 ,划分出自然规范和人为规范 ,以全面考察规范。在追问规范对象和规范界定的过程中完成对规范的基本思考 ,从而体认言语体系中规范的语言和言语的规范  相似文献   

10.
对判断的传统划分 语言问题虽然只是在本世纪发生了所谓哲学上的语言学斩折以后,才成了许多哲学讨论的焦点和核心,然而哲学家们对语言问题的关心却是由来已久的。本文将要涉及的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问题的长期讨论就是这种关心的一个突出例证。在这个问题上,康德在近代哲学中无疑是有总结性的。康德关心的是人的认识问题,但他是从语言着手的。他  相似文献   

11.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人的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人”的问题,理论界讨论得很热烈。通过讨论,大家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重视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但是,人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者应该从什么样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去研究人的问题?大家的分歧就比较大。下面就讨论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祈望同志们批评指正。一“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目的,这是主张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人的哲学”的那些同志的主要论点。但他们所主张的这个“出发点”,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这在他们中间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解释,我认为都缺乏说服力。  相似文献   

12.
索绪尔把语言系统称为语言,而把在日常生活中的个别言谈称为言语.话语本质上类似于言语,是一种被具体化了依赖于具体的上下文关系(小语境)和所涉及的社会生活背景(大语境)而存在着的句子.叙事,本质上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一部作品是否坚持儿童本位,张扬儿童天性,最终体现在作家叙事话语上,叙事话语是中介和手段,是作品的具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现代认识论的发展有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一是主客体的关系问题,一是知性和理性问题。这两个问题,既互相区别又互相关联。总的来说,知性和理性问题,仍然是探讨主客体的关系。近几年,知性和理性的讨论多集中在阶段的划分上:是把知性划入感性认识还是划入理性认识,还是单独列为一个阶段?这个问题当然是重要的。但我们认为,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必须首先弄清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分及作用,否则阶段的划分便成为空的和盲目的。本文想就后一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汉语语法单位应在语言和言语这两种不同层面上分析,而别为语言单位和言语单位,研究汉语语法单位就是研究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汉语动词、形容词"名物化"说的错误就在于没能有效区别这两种不同的语法单位。言语单位是从言语链条中切分出来的,而语言单位则是从切分下来的言语单位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言语单位体现的是差别性,而语言单位体现的是同一性。索绪尔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以及开创性的语言价值学说为我们解决汉语语法单位的同一性和差别性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翰承 《兰州学刊》2000,(3):45-48
最近上海《文汇报》定期开辟专栏讨论创新词语的规范化问题,引起了语言专家和语言爱好者的注意。社会发展要求语言与之同步发展,上海处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语言发展的势头较别处为盛,问题也较别处为多,由上海这个一大方言区的代表点在本方言区率先对共同语的一些语言现象展开热烈的讨论,也很顺理成章。要使讨论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要使有关语言现象得到合理的解释,论者就必须弄清一些基本的语言概念,守住一些基本的语言规则。以下我们涉及到的语言概念或语言规则,笔者认为是解释有关语言现象的最基本的讨论规则。如果这些最基本的讨论规…  相似文献   

16.
抽象地说,人类活动是由活动的主体、活动的对象及活动的方式这三个因素构成的。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决定活动属性的主要因素是对象的特点。文学鉴赏活动的对象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一种语言作品。这种语言作品与诸如哲学、历史、科技等一般语言作品的区别,在于其不是表达一种逻辑概念体系或者一些经验事实,而是表达一个类似于我们所感知和记忆着的现实生活的意象世界。这个世界与我们所经验的现实世界是统一的还是平行的,抑或是其他什么关系?这在理论上还在探讨。但是有一点,现在已经没有多大分歧了,即文学作品语言表达的内容是一个与我  相似文献   

17.
关于唯物主义方法,我在两篇文章中已作过专门的探讨①。现根据有关专家、学者和同志们所提出的问题或意见,继续就这一方法作一些讨论。 一、关于唯物主义方法的独立地位问题 这个问题我在已发的两篇文章中作过一定的说明,但有的同志觉得还不够充分,另外也有的同志持有不同的看法。考虑到这是涉及我们所主张的唯物主义方法的一个颇为关键的问题,也即唯物主义方法究竟可不可以独立地予以提倡和强调的问题,因此这里再作一些补充和较为集中的说明。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问题的讨论所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但是,核心的问题还是主体性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综观这几年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可以发现有两种颇具代表性的不同规定: 一种是从主体的角度,从主观出发,将主体性归结于人本身。认为,所谓主体性。只是在人本身规定人为主体的属性。包括主体的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自觉性等)、主动性、自觉性  相似文献   

19.
前一时期,关于文艺真实性的讨论较多地围绕着真实性与倾向性、歌颂与暴露、文艺的真实和文艺的社会效果、文艺的真实性和反映生活本质这一类问题。说实话,这些问题还是比较抽象、宽泛的,讨论起来容易在文艺创作的外围兜转子。我觉得有必要具体探讨文艺作品如何真实地反映生活,文艺作品的真实性究竟受哪些因素制约,力求把真实性的讨论与艺术思维、艺术创作的规律特点、具体实际结合得更紧密些。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作品的内在根据能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真实性的一个依据?它对作品的真实性有着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年多来好些同志对中国近百年经济史的分期问题发表了意见。各人的看法是有分歧的,有些分歧还带有原则性。讨论既没有充分展开,意见是难于一致的。《学术月刊》就这个问题组织讨论,我个人表示热烈拥护。先就想到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