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领导地位,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根本性质决定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的自身优点及其执政地位决定的;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复杂性和现实国情决定的,西方资本主义多党制不符合中国国情.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同各个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之在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中,发挥新的重要作用,就成为党的建设必须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就这一课题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陈存达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这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在民主革命时期,它是我们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政治内容.当前,认真研究这个问题,使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对于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任务,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 我国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结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中国各民主党派,即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都是统一战线的重要成员。中国共产党对它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提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全国人大七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和群众团体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既不同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国制”或“多党制”,也不同于原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而是一种反映社会主义中国新型政党关系且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7.
刘晓辉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25(8):40-43,4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他民主党派是被领导者和同盟者。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的这种关系,既是历史必然的选择,也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谁决定的? 当前的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在我国革命与建设中领导地位的确立和领导作用的发挥缺少深刻的认识,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真理也缺乏深切的体验。而对我们党在拨乱反正中所揭露出来的某些失误,尤其对近几年党内出现的一些腐败现象则耳闻目睹、了解较为具体,因而不能正确地认识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在顽固坚持自由化的人对党的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的国庆讲话在科学地总结建国4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了经过实践检验的四个方面的基本结论。其中第四个结论精辟地阐述了这样一个根本原则,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理直气壮、始终如一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同时积极地改善党的领导。四项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作为一位民主党派成员如何看待它?笔者就此谈几点浅见。 一、在我国坚持和完善、发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相结合,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完善和发展这一制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组成部分。 一、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必然性 邓小平同志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曾有过西方多党制的孕育和试验,民国初年出现过300多个政党,互相攻讦,拉拢收买,搞得乌烟瘴气。1927年后,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它根本不允许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党体制,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这个政党体制由两个要素组成:一是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及其执政党的地位;一是各民主党派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同中共通力合作及其参政党和友党的地位。前一个要素是主导方面,后一个要素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体系。这种政党体系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它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而转移。 相似文献
13.
刘秀珍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12(12):30-31
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制度中的领导地位的形成以及我国政党制度的确立 ,决不是偶然的 ,它是近代中国政党制度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被中国革命实践所证实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7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经千辛万苦,已经取得了国家的独立、统一、民主、自由,正在沿着繁荣富强的道路迈进。历史已经证明,中国人民拥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也是当之无愧的。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共同体由政治活动促成,只有依靠政治制度才能得以维持。政治制度包括各种政治组织和政治活动的程序,政党实为发展至今的社会组织的最高级形态。社会主义国家处领导地位是共产党或其它名称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因此,研究社会主义,必先理解共产党的政治作用。为什么社会主义具有这样的特点,如何看待和估价共产党领导的作用,这些都是必须从理论上加以回答的问题。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国家从相对落后的起点上,在较短时期内迅速发展了经济,保持长期政治稳定,人民生活日益提高,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增强,成绩卓著,为世所公认。国内有些人说共产党一党领导必然导制专制统治,多党制必然导致民主,这种说法至少属于无知。实际上,民主与否并非由一党制还是多党制决定,西方国家也并非都实行多党制,英国和美国基本实行两党制。日本虽然有多个政党存在,但战后近50年来一直由自民党掌权,任何其他政党都无法与其逐鹿权力。瑞典自1932年以来,除了两次短暂的中断外,社会民主党稳操胜券。在发展中国家,印度的国大党也在长时期内占据绝对优 相似文献
16.
<正>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的政治前提,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具有共同的斗争目标和合作奋斗的历史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的政治基础和必要条件。我国现在的八个民主党派先后形成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原来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其他爱国民主人士以及他们的知识分子。在旧中国,他们都受“三大敌人”的压迫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争取民主的要求,这同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在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争取下,各民主党派都与共产党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共事关系。在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以后,他们与共产党一起为推翻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的国民党独裁政府而共同奋斗。1949年1月,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名发表《我们对时局的意见》,郑重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性选择。随后,又积极参加了共产党发起召集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及其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并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我国的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在当今世界上可以说只有我们才有,它既不是从人家那里照搬来的,也不是谁凭空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在实行的政党体制,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不仅符合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优良历史传统,也切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现阶段的客观实际。从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9.
从某种意义上说,彪炳史册的辛亥革命是以清末辛亥年一举成功的武昌起义命名的,因为后者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这场起义不是孙中山和同盟会直接领导的,而是在所谓“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引爆并取得胜利的,所以长期以来,无论是视武昌起义为“总理第十四次起义”的国民党史家,还是新中国的一代史学工作者,人们除了对被誉为“打响首义第一枪”的湖北新军工程营代表熊秉坤谈论得较多外,对发动和组织湖北新军革命士兵的有关领导者的研究显得很不重视。 相似文献
20.
坚持工人阶级领导地位,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的,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原则问题,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这一政治原则面临着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指出,必须切实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完善企业组织领导体制,深入企业民主管理,建立和完善劳动法律体系,协调稳定企业劳动关系。这样才能在政治生活和经济建设中真正体现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