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学史谈论女作家萧红,总是首提其成名作《生死场》,并视之为“代表作”重点评介。其实,从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而又具有独特性而言,萧红后期的《呼兰河传》则更能真正“代表”她小说创作的水平和风格。  相似文献   

2.
萧红英年早逝 ,但她却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 ,尤其在抒情手法的运用上 ,以间接抒情为主 ,用情写人、状物、叙事 ,形成叙事处即抒情 ,抒情处即叙事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的抒情风格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从散文化结构、抒情笔致和诗情画意、“我”--“抒情诗魂”等几个方面论述萧红抒情小说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以其女性特有的笔触对“丑”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表达了她面向人类艰辛生存境遇的倾诉,使“丑”的显现变成对美的渴望与呼唤。在对“冬天”、“大泥坑”、“后花园”等一系列意象叙述中,隐约透露出潜伏在人群背后的生存土壤和文化背景,使有限的意象获得了无限的意蕴,体现了隐喻象征手法的强大张力。  相似文献   

5.
萧红的作品多是以悲为主、悲喜交加的风格,透露出浓郁的悲剧气氛。《呼兰河传》是萧红基于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而创作的,它描绘了广袤黑土地上人民蒙昧、不幸的生活。文本中表现出的悲剧性关乎人的生存欲望与人性弱点。作家力图还原乡土混沌、蒙昧的生活现状,并让读者真切感受那种绝望、愤怒、冷漠及悲凉,这近乎变成一种萧红式的效应,使得读者阅读过程中也被她不尽客观的主体化的情绪所淹没。  相似文献   

6.
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曾经提出了著名的"人间观"。这个"人间观"强调要用爱和理解去除人间的精神隔膜。文章依据周作人的人间观理论探讨了萧红的《呼兰河传》中精神隔膜的人间及充满爱和理解的祖父形象。  相似文献   

7.
萧红的小说学是对传统小说学的一种反拨。她弱化小说情节 ,而大张情绪 ,并且糅进了诗味 ;她间离了小说的艺术空间 ,以不完全的叙述 ,强化了艺术空白 ;她反人物的描绘转向负面的群体 ;而在追忆式的体式中 ,融化了风俗画的色彩 ,以象征的笔墨 ,增强了作品的内蕴。  相似文献   

8.
萧红抒情小说因其意蕴丰厚、情感浓郁、体式特别而使人味之不尽,品之不完.笔者已从散文笔法、抒情诗魂、诗情画意几个方面作了论述,本文将从新颖别致的语言、多样的抒情风格、成因等方面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她写过诗,写过散文,但她的名字却因小说而流传于世,辉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她的拂不去的一生的孤独与寂寞,她的坎坷而艰难的身世,她的女性细赋而丰富的感情,她的文笔的清新……使她的小说别具一格,在蓊郁的现代小说之林中独秀而立。  相似文献   

10.
现代作家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与我国传统的道家精神有许多契合之处 ,主要体现在对自在本性的坚持和向往、对人性异化现象的批判、对精神超越的追求以及视万物为刍狗的价值观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和萧红的抒情小说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独立新帜,又有各自的特点。作为抒情小说,他们的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淡化冲突和情节,并且放慢了叙事节奏。但在沈从文的笔下,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人性美好的一面,而萧红笔下的世界则让人触目惊心,这点也表现在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沈从文的显得平和、从容、含蓄,而萧红作品中的情感则激烈、外露一些,他们对笔下世界的不同情感关照同时也表现在景物的描写上。虽然有这许多不同,但两人的作品都贯穿着现代乡村的“常”与“变”。   相似文献   

12.
《呼兰河传》具有不同于传统小说的特色.由于萧红体所倚重的细节渲染、诗性表达,小说用支离破碎的场景碎片、沉重的故事碎片、复杂的情绪碎片搭建了愚昧落后的小城,为进一步解读提供了可能.整体而观,这是一部结构松散、等待阅读勾连的小说,而碎片化书写是该文本的典型特征.相较于故事性经营,碎片化结构特征及细节渲染、诗性表达能将抒情传统在文本叙事中极致发挥.同时,经由碎片化的写作方法,萧红成功搭建了呼兰县城的整体形象,并抒发了浓郁的黍离之思,对旧制度下的沉疴宿疾进行了揭示、批判,对基于弱势群体的生命灾难给予了悲悯与同情.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关于自然万物的生命感受和对民众生存状态的揭示与咏叹两个方面,揭示了<呼兰河传>对生命主题的重视和对生命价值的寻求.  相似文献   

14.
分析作家萧红在作品中叙写的"生命"主题, 从"生命本真的样态"、 "感悟死亡"、 "寻找精神家园"等三个方面论述萧红作品里的生命悲剧意识.萧红通常是从生命的悲剧节奏中捕捉亮丽色彩, 表现出强烈的抗争意识, 交织着对理想生命的执着探寻及诗意妙悟.在作品中, 萧红致力于营造自己心中的理想家园--呼兰河--她魂牵梦绕的故乡, 以此来表达对生命的真爱和对彼岸世界的向往.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萧红都是三十年代乡土抒情小说的优秀作家,他们的创作分别代表了"乡土小说"的两种不同类型,在文化视觉、艺术构建、审美追求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意趣,可说是代表了两种个性化十足的艺术风格,从中也可看出不同性别的作家差异.  相似文献   

16.
在1940年末完稿的《呼兰河传》中,已近中年的萧红用追忆的维度重新审视和考量了一座北方边城波澜不惊的前世今生,记述和追问了边城里人们灰色人生的疲惫和价值,用委婉细腻然而力量感十足的笔触为城做传、为人做传,曲折地表达了自我生命的顿悟和对人类生存终极意义上的悲凉感受。  相似文献   

17.
萧红"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以儿童的视角叙写了呼兰城的风土人情,用饱含深情的叙述表现了她对乡土的眷恋。其中的景物描写、语言风格、叙事结构均展现了"道法自然"的美学特征,集中体现了萧红的人生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论《呼兰河传》的空间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空间形式的创造对于传统小说诗学的突破。作为一部典型的空间形式小说,其主旨并非“追寻失去的时间”;分析了整一的空间情境、并置的空间结构、时间流动的中止是其空间形式建构的主要体现,并因此使得《呼兰河传》具有了现代品格,最终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9.
萧红的《呼兰河传》描写了一幅东北农民世代相因的乡村生活画卷。由于“当萧红写作《呼兰河传》时,其他中国作家们大都在写战时报道文学、短文、戏剧,或者写抗日性的小说或短篇宣传等作品,”加之人们一开始对萧红小说创作起点《生死场》的严重误解,在这一整体氛围之下,人们必然更强烈地向这个年轻的女作家要求抗战味更足的艺术画面。然而他们失望了,“当萧红写作才能与日俱进时,她在文学评论家眼中的地位反而江河日下,后来竟落到人们反  相似文献   

20.
废名和萧红在小说创作中走上了返回传统与走向现代两种不同的道路,因而在叙述策略、文体风格、语言技巧、乡土色彩等方面形成了不同风格。文章通过《桥》和《呼兰河传》的比较,对二人的小说创作进行了对比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