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君子之说     
君子的说法,我们久违了。这绝不是说这些年中国没有君子了,而是对于道德行为的评价,时代不同,说法也不同了。尽管说法不同,人们心中总有一杆秤,谁是君子,谁离君子还差那么一点点,心里总有个谱。在中华文化雨露灌溉的土地上,君子是个客观存在。君子喻于义。君子不是不明白利的重要,不是不明白物质是基础,只是在物质利益面前伸不伸手,君子比别人多一份思考。普通人首先想到的是合法不合法,不合法的利益即便得了可能还得加倍吐出来。但法这东西不等于义,法不治众,合法的未必都合情合理。所以,君子在物质利益面前还要问问良心,问问天理。油锅里…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解《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融合了朱熹注的全部内容,同时又不满于朱熹注把君子、小人解为“以德言”,补充了刘宝楠注所谓“君子、小人以位言”的说法,将社会上层官员与下层百姓在义利上的不同道德要求区别开来。与朱熹一样,康有为反对“利心”,推崇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反对上层官员为自己谋取私利;同时又不同于朱熹所谓“不求利而自无不利”,他发挥《易传》“利者义之和”而讲“取利而和,则谓之义”,对“取利”有更多的肯定,并且重视外在的事功,批评宋儒“轻鄙功利”,从而展现了朱熹之后儒家义利观之复杂变化。  相似文献   

3.
自《论语》中提出"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以来,历来对于君子儒和小人儒的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后人不断赋予君子儒和小人儒全新的意义,君子儒和小人儒也在不断的发展流变。何为君子儒,何为小人儒,对于君子儒和小人儒源流的探析,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4.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到孔子时代,君子一词开始具有道德品质的属性。作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对君子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文中从君子的严以律己、君子与仁、君子与德、君子与居敬、君子与道、君子与理、君子与义利之辨、君子言行与对人等方面对张栻的君子观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5.
《左传》是研究春秋史的重要典籍,是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左传》不仅具有史学价值,还有文学价值;不仅对当时社会,亦对后代产生了重要影响,“君子曰”论赞就对为后世史学论赞奠定了基础。本文基于对《左传》“君子曰”的摘录、梳理、分析从“谁之论”、“如何论”、“论什么”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6.
昔日北京的博物馆对于"博物馆"一词的来源,博物馆专家们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来源于西洋神话里的人物缪斯,他有点像中国传说中的文曲星,因为"博物"一词来源于洋文中通用的museum一词;另一种说法认为,"博物"作为一个词早在<山海经>里就已经出现,它的意思是能辨识的事物甚多,<尚书>中就有"博物君子"一词,是指见识广博之人,<汉书·楚元王传赞>中也有"博物洽闻,通达古今"之语.  相似文献   

7.
君子的境界     
佚名 《阅读与作文》2007,(11):55-55
君子,自古以来令多少名人志士神往,是多少人自诩的名称,但何为君子,君子又有什么境界呢?古人周敦颐曾以花自比君子,不妨我们也以花而论。  相似文献   

8.
《诗经·魏风·伐檀》中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古今注家对此二句的分歧,主要在于“君子”指谁。按《毛诗》传、笺、疏的传统解释,“君子”指伐檀者。这两句的意思是:那伐檀的君子,是不白吃饭的呀!全诗之意在手讽刺“不稼不穑”者,并认为此二句为反语,其意思是:那些大人先生们,可不是白吃饭的呀! 就此二说,我们认为传统之说可信。即“君子”指伐檀者,不含讽刺意味。其理有  相似文献   

9.
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与小人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 ,二者具有不同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内涵。孔子认为君子寻求善道 ,小人追求私利 ;君子崇尚道德 ;小人推崇武力 ;君子见利思义 ,小人见利忘义 ;君子崇仁遵礼 ,小人弃仁违礼。孔子的这些思想主张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尽管北宋党争频发,与其他朝代却有着诸多不同之处,这与宋人党观念的变化存在密切的联系。自王禹偁提出"君子亦有党"的观点,经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进一步阐释与发扬,逐渐成为宋代士大夫的共识。起初,这一说法的提出只是为消除君王心中对于君子结党的芥蒂,但后来却成为熙宁以后党争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最终难逃被历史否定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东林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东林党的构成、社会背景、学术渊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东林党这一团体最基本的宗旨是道德济世,即着眼于现实世界的困境,重提学术思想上的道德传统,重树道德伦理上的严格标准和绝对权威,在善恶、是非、君子与小人之间,二元对立,决不含糊,并进而依此标准,来梳理现实世界,挽救危机、基于这一基本认识,有必要对有关东林党的一些流行说法作出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爱就在身边     
感冒早就是我的老毛病了,这一次,我又感冒了。爸爸给我请了假让我在家休息。白天,妈妈上班时,总不忘叮嘱我上午至少要喝四杯水。白开水多么难喝呀!不喝不喝,就这样拒绝了妈妈的要求,而爸爸总有办法让我喝,比如,压手指,谁赢了谁喝水,  相似文献   

13.
《论语·学而》有重要的伦理价值。《学而》中有很多思想议题,各思想议题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用“君子”之“学”把各章的思想串联起来。“君子”是在人伦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学”成长的,通过“学”成就的“君子”不仅具有人格的独立性,还保持了趋向于自我完善的超越性。“君子”是人伦的典范,促进了人伦关系的优化。人伦是人的现实的生存场域。“学”丰富了这一场域的意义内涵,从而以君子的人格撑开人伦而成圆道。“君子”在自我成道成德中促进他人成道成德,个体通过“崇德”深化人伦关系的伦理意义,并以个体成道成德为价值归宿。圆满的人伦场域与圆满的个体人生在这种伦理关系中达成一致,则可以说此为最高境界的圆满的善。  相似文献   

14.
《左传》叙事,往往夹叙夹议,并经常用“君子曰”与“君子谓”等形式直接议论.由于“君子谓”与“君子曰”在评论模式上很相似,所以往往被认为是“君子曰”的变格,并且与“君子曰”不加区别,一概而论.实际上,“君子曰”与“君子谓”在格式和语气及评价角度上有明显不同,二者在评价人物事件时有明确分工,不宜将二者等量齐观.  相似文献   

15.
韩星 《东方论坛》2021,(6):105-110
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比较现实、平常人可以达到的理想人格,如何推动君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养当代新君子?结合《大学》"君子有絜矩之道",可以阐述当代新君子如何为人处世."絜矩之道"是君子推己度人、甚至推己度物的处世法则,是治国平天下的至要之道,具有广泛的社会教化意义."絜矩之道"是对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道"的具体化,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合称为"忠恕之道"."絜矩之道"为当代君子提供了为人处世的方法和途径,需要我们躬行实践,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去落实."絜矩之道"还具有普遍意义,可以扩大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之间如何相处,是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优先选项之一.  相似文献   

16.
《雷雨》的主人公究竟是谁黄梅生曹禹的四幕话剧《雷雨》的主人公,现代文学研究史料中有三种说法,一说周朴园,一说待萍,一说蘩漪。这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雷雨》的主人公究竟是谁?《雷雨》的主人公应该是周朴园,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背景、主题、情节。...  相似文献   

17.
如今城里孩子们玩的风筝、陀螺什么的,都是买的,想玩时,花几块钱买一个;不玩了,丢掉了事,一点也不心疼。而我们小时候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为了参与到那些游戏中去,我们必须自己动手。说自己动手有乐趣,这只是现在的说法,而当年,谁不想拥有一只成品陀螺或者风筝呢?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一则新探李全祥《论语·学而篇》第八则:“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对孔子这则语录,古今注疏家有不同的注释。杨柏峻先生在其《论语译注》的译文中解释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道德人格层次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人、士、君子和圣人是先秦儒家基本的道德人格类型,四者因智慧、境界和价值等差异而居于不同的层次。小人是缺德者,是君子的相反人格。君子是承载儒家道德理想和道德规范最重要的载体,是先秦儒家的核心道德人格类型。士是入德者,是君子的最佳候选人,与君子在内涵上有交叉的地方。君子和圣人同为理想人格,君子的设立源于对道德修养的现实困难之敏锐体察,圣人的塑造则是出于道德理想追求与修养过程的无止境特性的应然考虑。  相似文献   

20.
胡玉琦 《社区》2012,(35):13-13
关于财富的聚与散,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哲学命题。一方面,正如孔子所说的.“富与贵.人之所欲也。”“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只要是人,谁都希望拥有财富,并占有财富,这是对于财富的聚;另一方面,古人又“君子以财发身,小人以身发财,”“自不至太富,富则更散之”,讲究有了财富之后。要乐于散财,以保长久之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