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的咏叹调     
当春天的号角,吹走寒冬的冰封,吹动一江东去的春水,吹醒茫茫大地时,我也迫不及待地睁开了惺忪蒙眈的睡眼。[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萌动的爱     
一 “菡子,快开门,别折磨自己了。”思雨站在房门外喊叫着。 菡子如她的名字,美丽动人、清新脱俗。她是高二学生,成绩优异,加上外貌出众,引来不少女生的嫉妒。当然,男生的青睐更不少。尽管这样,她在学校里,仍感觉孤独。  相似文献   

3.
微笑的力量     
微笑,是一种美好情感的表达.在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曾留下抹不去的微笑;空中小姐殷切的微笑.父母师长关爱的微笑,圣母玛利亚善良的微笑……微笑给人温暖,微笑使人感动,微笑蕴藏着鼓舞人心的力量。[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作文》2007,(5):13-13
生命中,我们常常忽略窗棂边的栀子花,而去徒然想象邻家花园中的花一定更为馥郁芬芳;就如同我们明明住在一个最适合生存的星球上,却总以为夜空中的星辰如同宝石般晶莹透亮。漫漫人生中.我们不也总认为自己的生命总是坎坷、荆棘不断,而别人的生命总充满花儿般的芬芳?!然而.没有准可姒拒绝痛苦,没有哪个生命不刻烙苦痛的伤痕:别人的微笑中,也可能隐藏深深的痛楚.只是在寂静的暗夜.你未曾听过他呜咽的哭泣,[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回声的结局     
在山谷里,只要有一个声音,就会产生一个同样的回声。有多少声音,就会有多少同样的回声。回声是相当固执、相当自负的,他认为比产生他的声音强。有  相似文献   

6.
生命的泉眼     
生命如歌,但没有永恒的调子,你不知道它何时会起,何时会落;生命如轮,却没有不变的方向,你不知道它何时偏转,何时迂回……生命就是如此,它就像那不知深度的泉眼,时而汩汩丰满,时而缕缕如丝。  相似文献   

7.
云朵的智慧     
白云珍惜灿烂的阳光,因而变得晶莹洁白,绚丽多姿。当太阳离她而去的时候,云朵又化作炎红的晚霞与西山红日照映生辉。  相似文献   

8.
迎春风车     
爸爸是一座山,是我心灵深处的风景。 山,深沉稳重。 山,刚直伟岸。 爸爸是一座山。 爸爸站着,是峰,爸爸躺着,是岭,我爱我的爸爸。我是山上的一棵树,踩着爸爸宽宽的肩,我爬呀,长呀。[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老屋,岁月的风雨早已剥蚀了她年轻的肌肤,抹尽了她鲜妍的容颜。唯一可以引来别人目光的便是这古檐。微微翘起的屋角像是张开的鸟翼,斑驳参差的瓦铛不减当年的尊贵。古檐下却是一个饥饿的家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狂欢化的世界感受植根于欧洲文明的深处,折射出欧洲文明的一种精神特质。它从不曾消失,仍然对僵化和凝固的制度和思维起着很强的解构作用。狂欢化的文本——《看不见的人》中设定了狂欢节上的一系列礼仪形式,也因此,《看不见的人》获得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和两重性。本文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发掘这部黑人小说的独特魅力,也借此一窥黑人生活的苦难和渴望。  相似文献   

11.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生前出版的唯一一部小说,被誉为美国二战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小说。本文旨在从成长的角度,以后现代哲学家拉康的主体理论探讨该作品的自我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2.
论《看不见的城市》叙事的实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看不见的城市》作为卡尔维诺经典的小说实验文本,以其奇特的叙述魅力为人们所重视。小说以《马可.波罗行纪》作为文本叙述的起点和背景,运用互文的手法表现小说文本的意义,表达作家对现代城市的思考。在行文中,小说将叙述由叙者向听者(读者)敞开,模糊文本叙述的边界,使读者进入叙述圈套,成为叙述的主体之一,从而呈现多重的叙述功能。同时,文本发挥了形式的表现功能和语言的能指功能,使文本的意义呈现出巨大的扩张性。本文基于卡尔维诺对小说本身的内容、结构、小说中叙述者的角色,语言方面处理的方式,来对作品进行分析,阐述文本间互文性,主体间性的叙述模式,文本形式的独特性和语义的多义性对小说创作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与作文》2007,(5):30-30
寒假里的一天,家里没人,老妈让我看家。真没意思,玩点什么呢?于是,我到厨房里找了找,发现了一棵紫色的卷心菜。我拿它当做玩具玩了起来:哈哈,这个“玩具”还真有趣呢。我究竟是怎么玩的呢?别着急,马上你就知道了。  相似文献   

14.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爱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一部优秀的象征主义小说.主人公对他的公事包的态度的转变具有深刻寓意.作品通过公事包在不同时期所装物品的不同,对病态的、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鞭挞,揭示了西方社会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精神生活日益空虚、无视人的尊严、践踏人性的社会现实,探讨了人类在发生危机和寻求自我本质时的苦闷与彷徨.  相似文献   

15.
曾经我以为这样的老师只会出现在催人泪下的小说里;曾经,我以为这样的老师只会出现在我爱幻想的头脑中。当那碗热腾腾的饱含深情的粥端到我眼前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相似文献   

16.
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小说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小说中不仅穿插着具有非洲民间特色的传统幽默,给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效果,更多是带有美国黑色幽默特征的现代幽默变式,给人一种苦笑后的沉重感。本文将分述两种幽默在文中的表现途径,分析幽默所具有的审美功能,最后探究作者采用幽默作为表现手法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两重性是狂欢诗学的核心,贯穿了巴赫金关于狂欢问题的每一个方面。狂欢两重性的本质交替和变更、死亡和新生的精神在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借助巴赫金的狂欢诗学视角来分析这部小说,挖掘其中具有两重性特征的狂欢形象,揭示出处于边缘状态的美国黑人所喷发出来的颠覆中心,寻求多元的狂欢两重性精神。  相似文献   

18.
忽然发觉,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免费的。  相似文献   

19.
心事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不一样,有喜悦,有悲伤,有孤独,有快乐……正值青春期的我们当然更容易“胡思乱想”,幼稚单纯的想法常让人不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实在     
南非的德塞公园是在国际上招标建设的,中标的是一家德国的设计院。当时就有非议。建成后,市民们更不满意,能找出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