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子》与《齐民要术》都包含丰富的生态农业思想.二书都主张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展农业生产,也都主张对农业自然资源要做到“取之有度”,“以时禁发”.但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二书的生态农业思想也各具特色.《管子》强调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而《齐民要术》则强调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管子》强调维护已有的生态系统,《齐民要术》则强调利用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关系促进农业的发展;《管子》把扩大土地开垦面积看作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途径,《齐民要术》则主张走依靠先进技术来提高单产的集约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生态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之后出现的又一个农业发展阶段,代表了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它作为一种学术思想和科学术语在六十年代末一提出后,立即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和响应,发展中国家把它看作是发展农业的“穷办法”,发达国家对生态农业的研究和试验也在兴起,并且发展很快。  相似文献   

3.
生态农业是一种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生产方式。冀南平原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雄厚,在此建立特色生态农业具有得天独到的优势。以邯郸市平原地区为例,探讨了在冀南平原建立特色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中,存在着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综观古今中外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可以总结为三大类,即“塑造”观、“生长”观和“成长”观。“成长”观是以人的健康成长为首要目的的教育理念和以学生为本的目的观,其关照点主要是以学生(不排除教育者获益)各方面的成长和收益为指标,其判断标准即是每个具体的学生是否获得了健康成长。成长取向的教育目的观与塑造观与进步主义的生长目的观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生态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农业系统的建设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华北五省(市、自治区)为例,在结合华北地区生态农业系统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运用DEA分析法,对华北地区生态农业系统建设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结合评价结果,根据CCR效率值和BCC效率值将华北地区分三个层次作了具体分析,为采取措施以提高华北地区生态农业系统建设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农业问题不仅是农村的问题,都市农业的发展与都市农业观的形成表明,都市也有农业,农业问题也是都市的问题.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世界农业现代化历史上的"石油农业"相似.生态农业是针对产业性农业的缺点进行改进的一种农业体系,要从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关系的战略高度来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三大差别"的非本质性差别是永远也不可能消灭的,所谓的"二元结构"总是有其必然性的,解决"三农"问题要消灭根本性的"三大差别".  相似文献   

7.
个人贫困观和结构贫困观,是源自西方社会学的贫困致因理论.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普遍认为统治者应该对百姓的贫困负主要责任,并提出了一系列如何让百姓脱贫致富的设想,其贫困致因的核心思想可归为贫困结构观.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为核心内涵,并嵌入先秦儒家“天命”思想体系中的“贫困天定论”的影响超过了其贫困结构观,并内化为一种世俗的道德信仰或文化氛围,影响着中国人的个体思维、群体意识及统治理念.在许多国人潜意识中,至今仍然认同具有宿命色彩的“富贵在天”.以“责怪受害者”为核心内涵的个人贫困观在中国社会中没有成为主流贫困观  相似文献   

8.
湖南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农业作为促进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 ,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 ,湖南生态农业建设已从单项技术研究发展到多项技术的综合配套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工程技术模式 ,从户、村级的试点探索扩大到生态农业乡 ,发展到以县为单位的生态农业建设。特别是在全省开展了 5个试点县建设 ,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标志着湖南生态农业建设已进入了一个大规模发展阶段。一、湖南发展生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广大干群的生态意识还不强 ,…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中后期的大学观有明显不同。中期是从37岁的“龙场悟道”到49岁的“宸濠忠泰之变”,这一时期,他主要是按照古本对《大学》中诸工夫的先后次序作了重新排列,以揭示圣学简易明白的“诚意”之教和“知行合一”之说:后期从“宸濠忠泰之变”开始,这一时期,他主要是运用“良知”与“致良知”学说来重新解释《大学》,从而在程朱以外,另辟《大学》研究之蹊径。因此,倘若说阳明中期的大学观主要是以恢复古本《大学》为己任的话,那么后期的大学观则主要以发挥自己的“致良知”学说为目的。  相似文献   

10.
彭玮 《江汉论坛》2023,(4):19-26
粮食安全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新时代粮食安全观、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为我国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粮食安全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农业强国建设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战略体系,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从历史维度来看,粮食安全是贯穿历朝历代政治经济生活的重大命题,在“变”与“不变”中传承创新,中国粮食安全的内涵不断拓展丰富。从价值维度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针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道路,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价值。从策略维度来看,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夯实粮食安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根基地位。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尽管没有提出“生态农业”这一概念,但在他们卷帙浩繁的著作中关于农业生态的思想火花,仍凸现了其生态思想的前瞻性。他们的生态思想主要有以下这些内容:(1)人类的生产活动给自然界造成了不良影响;(2)要通过利用农业科学技术、改良农业耕作方式来发展农业生产;(3)在发展农业过程中应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4)提出了加强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循环农业的基本原理、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认为循环农业是基于循环经济的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的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农业并非天生的弱质产业。作为财政收入的源泉,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是我国财政的一项基本职责。文章以浙江省近年现代农业建设实践中逐步发展、创新出来的高效生态农业及其相应的政府财政扶持体系构建为研究对象,首先简要分析、回顾了政府农业支持与保护的主要理论与政策依据,着重就浙江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策略选择与政府扶持管理问题进行较全面的分析、探讨,进而对保障高效生态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所需要的主要财政扶持体系与相应政策安排进行研究、设计。既丰富和改进我国财政支农与现代农业建设的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又为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引导与服务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党中央提出的大食物观新论断是发展经济学的重大创新成果,是以经济发展规律与经济社会环境为客观依据的。贯彻落实大食物观是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方位上,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的科学答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落实大食物观,要坚持辩证思维,用好“两点论”和“重点论”;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注重数量并提升质量;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重心,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外双循环相配合的“大食物”新发展格局;以“大健康”为目标,倡导科学膳食模式,做到民众食物营养均衡;扩大对外开放,更广更深开拓农业粮食国际合作,开创新产业链和供应链。  相似文献   

15.
最早出现“人文”概念的现存文献是《易经》,其中说道:“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把“人文”与“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解读“人文”,便可以从“文明”入手。现在所谓的“文明”,主要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实现持续农业、生态农业、数字化农业、工厂化农业的战略目标,需要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承载。农民素质决定建设新农村的速度和质量,“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必由之路.而且时不我待、刻不容缓。“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培训、引导、示范和农民自我修养、自我提高。唯有如此,才能夯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人才强国战略与科学人才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有效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要大力开展科学人才观的教育;科学人才观主要表现在“本质观”、“结构观”、“资源观”、“成才观”,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营造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8.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邢台市在多年的太行山区开发实践中,始终坚持了开发建设山区生态农业的方向,为山区开发探索出一条新路.不仅对开发太行山区有积极的意义,且对开发其他山区和平原的农业发展也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观”,作为中国文化的元关键词,具有很强的构词功能,形成“观象”、“观风”、“观化”、“观志”、“观心”、“观文”、“观乐”等一系列文论关键词.在汉语批评的现代文化语境下,“观”被简单地等同于“看”,其与生俱来的神秘性和超感性长期被忽略或遮蔽.通过字形、器物和字义的溯源,可以梳理出一条明晰的线索:从甲骨文中的猫头鹰形象,到器物上的鸱鸮造型,再到字义演变过程中超越感官的“非常之视”,“观”的神秘性一以贯之.唯有对“观”求根、解密并在此基础上还原其神秘性与超感官性,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与重新诠释诸多以“观”为词根的中国文论关键词.  相似文献   

20.
“观”是中国与印度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鲜明的东方特征与美学属性,对于“东方美学”的形成起到了统领与凝聚作用。中国道家、儒家的“观”“观物”,与印度梵学、佛学的“观”“止观”,两者各自起源但又不约而同,尔后遇合融汇,经宋代邵雍和近代王国维的中印之“观”的综合阐发,加之日本现代美学家在现代美学范畴中的“观”“观照”的植入,最终形成了以“观”为元范畴的源远流长的“东方观学”。“观”及“东方观学”作为中国与印度审美思想的融合形态,异源而同流,超越了中国美学、印度美学、日本美学等民族美学,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方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