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冷战后中国不扩散政策的转变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的不扩散问题主要是防止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 (主要是弹道导弹 )的横向扩散。冷战结束后 ,面临新、旧格局交替的国际形势 ,中国逐步调整了各项外交政策 ,其中 ,不扩散政策是变化较大的一个领域。笔者认为 ,2 0世纪 90年代 ,中国不扩散政策的转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策调整 ,而是一次实质性的“变革”。至少有三件事说明了这一点。首先 ,中国完全改变了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立场 ;其次 ,中国首次建立了系统的核出口控制机制 ;最后 ,在防止导弹技术扩散问题上 ,中国开始承担相关义务。通过考察中国不扩散政策的转变过程 ,本文尝试对中国政策转变的原因加以分析 ,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自二战结束以来,日本的核政策发生了一个比较明显的演变过程:从坚持“无核三原则”到在核问题上政策立场与实际运作相当矛盾。对于这种态度变化的原因,传统的分析存在着缺陷。本文通过建构主义的视角分析,发现这一变化是伴随着日本对自身身份认同从“核武器唯一受害者”到“普通国家”的变化而演变的。身份认同的转变是日本核政策调整的原因。身份认同是通过国内、国际因素共同构建的。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是深刻总结、认真借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严重失败之后,在苏俄由国内战争转变到和平建设时期所实行的经济政策。为什么邓小平认为“列宁的思路比较好”?那是因为中国的国情与当年俄罗斯的国情是相似的,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思想与列宁的“迂回过渡”思想是相通的,中国与苏俄、苏联的经验教训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4.
80年代后期以来,澳大利亚的对外政策进入了一个变革时期,即“朝向亚洲”时期。这一重大转变,主要是基于经济因素和安全战略方面的考虑。本文就上述考虑,及澳大利亚在新时期的一些具体作法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对我国东北地区壮丽河山挥舞列宁所说的“火和剑”的同时,也带来了思想文化上的奴役与镇压政策。毛泽东同志把这种政策概括称为“野蛮政策”。现在让我们看看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的十四年统治时期,推行这种思想文化上的“野蛮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哪些灾难和痛苦。总结这一历史,对中日两国人民来说,都是有益的。一法西斯文化统治伪满文化具有高度集中、垄断的特征,一切文化组织机构都操纵在日本人的手里。  相似文献   

6.
明治维新作为日本工业化的起点已被世人所熟知,明治政府的“殖产兴业”政策也多半被解释为工矿业的振兴和发展。至于明治时期在农业方面的业绩,则一般认为,最多只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手段而已。除了“地税改革”之外,其他几乎都很少提及。其实,农业作为“殖产兴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明治政府很关注的一个问题。政府发展农业的政策主要体现在推行“劝农政策”、重视农业教育和贯彻“明治农法”三个方面。从,劝农政策”到,明治农法”确立的发展过程,也是明治时期新的农学思想从产生到成熟的过程。阐明明治时期农学思想的原流,对全面理解明治以来日本近代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启蒙运动思想史上,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鲁迅都占有着特殊的地位。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由早期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还在于他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人们只是在“五四”时期才能具有的那种思想和见解。他的启蒙思想在当时的中国,是远远地跑到了他同辈们的前头。 鲁迅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在思想文化战线上,他代表着全民族的大多数,始终是 “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他是新文化运动最伟大最英勇…  相似文献   

8.
反霸权主义是毛泽东提出的中国外交的一个基本政策,这一政策为邓小平在新时期所继承并有很大发展。但在谁搞霸权就反对谁的思想中,又包含了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人们对此必须有正确理解;作为现实主义者,邓小平在形势发展变化的环境中,不断调整这一思想,不断超越其中的理想主义因素。反对霸权主义,是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这也是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一以贯彻始终的政策,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的一个基本国策。它在中国的外交实践中具体地表现为,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永远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建党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学习体会。 一、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毛泽东特别强调着重从思想上建党,这也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他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我们党在思想建设上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每当中国革命任务发生历史转变时期,都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延安整风时,毛泽东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等著名文章。在这些文章里,他从思想上全面地总结了过去党内路线的分歧,分析了广泛存在于党内的小资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持续变动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如何导致中国对外政策最终向“左”转的;并在此探讨的基础上,确定1962年中国对外政策变动的性质、特点、原因及其在60年代中国对外政策演变中的历史位置。论文分三个部分:1.50年代末中国对外政策的动荡及其根源;2.1960年中国对外政策调整的特点和动力;3.1962年中国对外政策向“左”转的历史原因。本文的结论是:国内政治形势变化是导致1962年中国对外政策变动的重要原因,对中国对外政策由此产生的某些特点必须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所谓“因俗而治”,在《辽史》中原本是概括辽朝统治机构中官分南北、蕃汉分治特点而言的,即“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综观辽朝的统治政策便不难发现,“因俗而治”不仅表现在职官制度中,还表现在辽朝统治政策的许多方面。“因俗而治”政策的形成,是辽朝统治者出于加强统治的政治需要,根据在不同时期面临的不同情况,不断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既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深入考察和研究“因俗而治”形成的历史条件,将有助于我们对辽朝实行这一政策客观必然性和这一政策在辽朝统治中发挥的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9·11”事件后美国南亚政策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 11”事件发生后 ,随着美国确定阿富汗塔利班为军事打击的目标 ,其南亚政策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如何准确把握美国南亚政策今后的走向 ,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一、“9· 1 1”事件前美国的南亚政策近年来 ,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美国对其南亚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在克林顿执政后期 ,这种调整已经显现出较大的力度。这就是彻底改变冷战时期“美巴轴心”的战略关系 ,以及冷战结束初期“印巴均衡”的平行政策 ,转而奉行“重印轻巴”的倾斜政策。1 布什上台伊始 ,美国南亚政策“扬印抑巴”的趋势更加明显 ,不仅出…  相似文献   

13.
哲学观念变革的重要理论成果——读《现代唯物主义导引》李小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的学术界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和繁荣的时期。实事求是这一基本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的重新阐发,使中国哲学界进入了思想解放,锐意改革的时期。从80...  相似文献   

14.
试论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移民,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基本国策。为此,日本公布了对东北移民的“新体制”和“最高宪典”,提出了“二十年百万户移出计划”的行动纲领。这是日本大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侵略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即“移民试点”时期、“武装移民”时期和“国策移民”时期。日本对东北移民侵略的险恶目的,是为了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改变东北的人口构成,实现永远霸占的野心;镇压东北人民的反抗,使之充作对苏战争的后备力量,起到巩固国防的作用;促进满洲国的产业开放和“文化向上”,确保大和民族向东亚发展的基础;解决日本国内的人口过剩问题,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日本帝国主义策划的侵略政策,随着侵略者的灭亡已经彻底破产,日本人把这一结局称作“满蒙开拓团的悲剧”  相似文献   

15.
1920年是毛泽东在思想上大飞跃的一年,而他的这一思想转变经历了相当复杂的历程。构成这一历程的主要环节有:在李大钊、陈独秀及《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下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从参与发动湖南自治运动的失败中对马克思主义革命道路的选择,对新民学会内部的思想分歧的思考及对好友蔡和森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毛泽东之所以最终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仅是受到时代风潮中的“激进主义”的影响,更不是出于对乌托邦的追求,而恰恰是出于当时中国的现实以及自己对于这种现实的真切的体认,抛弃那些“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的东西,选择真正能在事实上做得到的改造中国的方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林敏 《日本研究》2000,(3):67-72
明治维新以后 ,日本打破了江户时代以来二百余年的“锁国”局面 ,逐渐走向国际政治舞台。纵观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整个近代历史 ,其外交政策可以概括为一个主题 ,即“称霸亚洲”,把本国近代化的成功建筑在了牺牲亚洲邻国利益的基础上。  本文主要分析伊藤博文的中国观和对中国的政策。伊藤博文是日本近代头号政治家 ,四任首相 ,参与了明治时期所有对中国的政策制定 ,是明治政府称霸亚洲政策的直接策划者和实践者。通过对他的分析 ,可以明确日本在对中国政策上所实行的长期的、一贯的、有计划的侵略立场 ,这一立场还决定了近代中日关系非…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溯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是否和欧洲相同,也有着一条空想社会主义的脉流?也有过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这一思想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令相当一些学者走入误区,认为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来自于本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的传入,与中国是否有过空想社会主义无关;甚至认为中国近代根本就未萌发过空想思潮,“不论是《天朝田亩制度》、《大同书》或‘民生主义’,都不能列入空想社会主义范畴。”这显然是对历史的困惑。中国从近代起不仅相继萌发了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和王光祈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而且形成了典型的中国空想主张的特色,成为中国式科学社会主义的又一思想来源。可见,研究它无论是对于完备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还是深刻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都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那么,拂去历史的神秘面纱,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萌发原因、理论主张和历史影响等等,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8.
略谈“长崎会所”与“十三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淑娟 《日本研究》2003,18(3):59-63
日本江户后期,在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变中,一个重要特征是将贸易权逐渐收归幕府手中。经过幕府多年的政策性选择,专事对外贸易的日本商人群体逐渐发生变化,江户贸易商由平户相对自由贸易时期的多元化主体,最终定型于“长崎会所”——一个幕府直接控制下的近乎于行业管理性质的贸易机构。而在中国清朝,也有这样一个类似的外贸商人群体——十三行,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历史,也折射出了清朝政府的贸易管理政策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9.
宋洁 《社科纵横》2006,21(9):122-123
本文对魏连殳悲剧命运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人情物理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把他与魏晋时期的大诗人阮籍相比照,试图对知识分子中先知先觉者的悲剧命运作一探讨,作者认为产生这一悲剧的原因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尚同”思想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20.
志贺重昂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启蒙地理学家,也是明治20年代政教社国粹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从地理、风景的角度来阐述日本的“国粹”是志贺重昂国粹主义思想的主要特征.从政教社成立到《日本风景论》的出版,志贺重昂的国粹主义地理学思想经历了一个明显的质的蜕变过程,由初期的“国粹保存”演变为宣扬“日本民族优越论”.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政教社的国粹主义经历了一个由防御型民族主义向进攻型民族主义转变的过程.国粹主义不仅在近代日本走向对外侵略扩张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宣扬的“日本民族优越论”也是当代日本民族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