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杰出的民主战士、著名的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一生勤奋著述,给我们留下了数百万字的手稿,这是一分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一九四八年,上海开明书店曾出版过郭沫若、朱自清、叶圣陶等主编的《闻一多全集》。由于闻一多时处干戈骚屑、社会动乱之际,手稿散失颇多。因此这部全集仅占全部遗稿的  相似文献   

2.
本刊从本期起,将连续登载闻一多先生的未刊稿,敬请读者注意。闻一多先生的文化遗产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极其宝贵的财富。我们相信,刊登这些资料将进一步激发我院师生学习、研究闻一多先生著作的热情,对全国的研究工作也有所裨益。我们衷心感谢闻一多先生家属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景超、实秋: 景超底第二号、第三号信,实秋的十月一日信都收到了。听说实秋近来的Productivity很好,可喜可喜。我到美以后,成绩也出我冀料之外;近来的诗兴尤其浓厚;大概平均起来,一个礼拜也有一首。作《忆菊》后又有新作三首。秋来洁阁森公园甚可人意,上星期六、星期日我在那里整个地蹓跶了两天。新作的三首都在那时产  相似文献   

4.
一《墓门》新义 墓门 《传》“墓道之门。……幽间希行,用生此棘薪。”《楚辞·天问》“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注:“[晋大夫]解居父聘吴,过陈之墓门。见妇人负其子,欲与淫泆,肆其情欲,妇人则引诗刺之曰‘墓门有棘,有鹗萃止。’故曰‘繁鸟萃棘’也。言墓门有棘,虽无人,棘上犹有鹗,汝独不愧也。”《列女传·陈辩女传》略同。按墓门幽闭之地,故解居父过墓门见妇人,欲入与之行淫。《天问》又云“何环穿社,  相似文献   

5.
一、《绸缪》新义 绸缪 毛曰:“缪绸,犹缠绵也。”《广雅》:“绸缪,犹缠绵也。”义本《毛传》。绸缪,叠韵连词。王逸《楚辞·九叹》注:“绸缪,束也。”引诗“绸缪束楚”。 束薪 马瑞辰曰:“诗人多以薪喻婚姻。《汉广》‘翘翘错薪’,以兴‘之子于归’。《南山》‘析薪如之何’,以喻娶妻。此诗束薪,束刍,束楚,传谓以喻‘男女待礼而成’,是也。”  相似文献   

6.
成书于1957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之分析》,是张舜徽先生的一部未刊稿。该书将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区分开来,从政治制度、土地制度、宗法制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对我国封建社会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它是张先生在新的时代,将自己的学术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成果相结合而产生的重要学术成果,不仅对研究张先生的学术思想有所裨益,对后世探讨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史学史、学术史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四部丛刊》是民国时期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型影印古籍丛书,先后出了《初编》、《续编》和《三编》,共收入我国经典古籍代表著作504部、3100余册。按照原先计划,还将推出《四编》、《五编》,由于抗战爆发,商务印书馆再遭浩劫,计划随之流产。而拟议中的《四部丛刊四编》、《五编》要收录哪一些书,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冯惟敏在其《海浮山堂词稿引》中提到的《山堂缉稿》一般认为已经佚失,对其面貌也有不同的推测。本文认为北京大学图书馆珍藏的《海浮山堂诗文稿》,就是《山堂缉稿》。借助这部《山堂缉稿》,我们今天读到的冯惟敏的作品(杂剧、散曲除外)大为丰富。于是,以往冯惟敏研究中的许多问题有了重新认识的可能,对冯惟敏的分析也得以更加深入。《山堂缉稿》为冯惟敏研究、为明代的散曲、戏曲研究提供了更深厚的材料基础和论述空间。  相似文献   

9.
人间巨人的存在,往往象一座屹立的高山,让人们从远近高低各个角度去瞻仰,将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面目。作为闻先生的学生,多年从事高等师范教学工作,联系个人的专业,我更认为先生不仅是世人公认的诗人,学者和斗士,也是一位崇高的典范教师。作教师,当然离不开教学,而教学效果又是衡量教师水平高低的可靠标尺。这里,我就从师受业亲身感受所留下的永远难忘的印象和终生受用的典范事迹,谈谈先师在教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先生的师德刘兆吉“闻一多集诗人、学者和斗士这三重人格于一身,形成了特异的风骨。”[1]这是大家公认的。他一生的贡献和壮烈的爱国行为,毛泽东同志都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2]但在这种盛名之下,掩盖了他还有一项最伟大、时间也最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顾颉刚先生未刊书信两通释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顾颉刚先生两度受聘兰州大学教授,但1937年首度受聘后未任课,故受聘始末多不为人所知。兰州大学档案馆收藏的两通顾颉刚先生致甘肃学院朱铭心院长书信,披露了此次受聘及顾先生准备任课工作之情况。这两通书信也是七十余年前顾先生即与兰州大学结下了不解情结的最新资料,同时,这两通书信也使得我们对主掌兰州大学前身甘肃学院校务只有一年的朱铭心院长有了较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任为南朝齐梁重要作家 ,时人有“沈诗任笔”之誉 ,又推为“文章之冠冕 ,述作之楷模”。《文选》选任文冠于齐梁诸作家之首。研究任对研究南北朝文学及《文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考察任一生行事 ,并对其现存诗文作系年考订 ,以见其为人及创作活动大端 ,意在知人论世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先生的诗经研究——为纪念闻一多先生八十诞辰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一多先生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位伟人,在他身上兼有诗人、学者和战士的三种品格,他在新诗创作、古代文学的研究和为新中国诞生的战斗中,都做出了他独特的贡献,为我们树立了一面旗帜。但令人痛心的是,闻一多先生竟以四十八岁的盛年,死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弹下,他没有亲眼看到为之献身的新中国的诞生,也没有完成他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所拟定的宏大的蓝图。一九四七年。当《闻一多全集》出版时,郭沫若同志说:“一个人倒下去,千百万个人站起来!在革命工作上我虔诚地希望能够这样,在为人民服务的学术工作上我也虔诚地希望能够这样。”在纪念闻一多先生八十诞辰的时候,作为一个热爱闻一多先生品格和学问的后学,我愿意把自己学习闻一多先生有关《诗经》研究的心得写出来,以响应已故的郭老在二十多年前,为纪念闻一多先生所发出的这一切实的提议。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先生与唐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四四年夏天,在重庆沙坪坝戴修瓒老先生家里,闲谈中偶然提到闻先生,戴老说:“一多不错,读书有见解。”这话给我长期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读到朱佩弦师和郭老等人纪念闻先生的文章,进一步了解先生平生治学的艰辛过程,才懂得“读书有见解”这样的造诣是多么来之不易,是足以作为后生的法式楷模。从朱先生文章里,我们知道闻先生的专门研究是《周易》、《诗经》、《庄子》、  相似文献   

15.
中山大学图书馆获邹鲁后人捐赠邹夫人赵淑嘉女士珍藏的邹鲁故物,其中包括了300多份信札、书画作品、剪报、唁函、唁电、挽词、遗产表、地契等未曾刊行的珍贵史料。2005年8月,图书馆着手对这批材料进行整理研究,至今已取得初步成果,完成了包括总体排序、分类编目、基本统计、原文释读以及内容注释等工作。  相似文献   

16.
《死水》是闻一多先生写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完美结合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以一种别样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也坚决地贯彻了诗人"三美论"的艺术主张.正是这首诗,让读者同时看到了诗人的伟大灵魂和他对艺术的独特追求.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先生从新诗创作实践中初步认识到地方色彩的重要意义 ,主张发扬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特质 ;再从唐诗研究中探索出中华民族文学的两种主要特质 ,即关心社稷民生的写作内容和陶冶性情的写作效验。由此追根上溯到先秦典籍、上古民谣神话 ,其质朴健康的民情风俗 ,原始强大的生命活力 ,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素质和中华民族文学特质的真正源头。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歌舞艺术更使闻一多先生看到了民族文学发展的广泛前景和创新途径。闻一多先生在长期实践和探索中形成的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中华民族文学观 ,至今仍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三十七年前,在光明与黑暗交战的关键时刻,闻一多为反抗暴政、争取民主,拍案而起,不惜一掷头颅。他在《人民诗人——屈原》一文中好似为自己预作了“谶语”,而其实是透露了他献身的思想基础: 屈原的死,更把那反抗情绪提高到爆炸的边沿,……历史决定了暴风雨的时代必然要来到,屈原一再给这时代执行了“催生”的任务。 闻一多的刚烈气质,如严将军头,如嵇侍中血,体现了中华民族中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浩然正气。而他的为真理、为人民牺牲的意义,又非古人所能及,如何来写《闻一多颂》?“吾赏终日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于是,再读闻一多著作,试写下三题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李雨村调元,清代乾嘉时诗人、学者、文艺理论家。与彭端淑、张问陶先后为蜀中文苑翘楚。而雨村著述尤夥,盖新都之后,一人而已。其诗学大苏,袁子才评为才豪力猛。虽非第一流诗人,亦颇著名,乃至驰誉朝鲜。又撰辑诗话、词话、曲话、剧话、赋话多种,皆认真所为,而非苟作。平生勤奋好学,爱奇嗜博,于经、史、音韵、文字、方言、碑刻、地理、风俗、博物等无不涉笔,著作达五十余种。官通永道时,值四库馆开,乃求善本钞录,辑汉以来书一百余种汇刻之,名日函海。其中蜀人居多,且以升庵为主,而己作附之,颇为时人所重。其从弟鼎元、骥元亦有文名,并称绵州三李。调元对此后蜀中文化影响尤大。然其事迹虽《清史列传》有载,邑人杨懋惰有《李雨村先生年谱》,皆略而多讹。今据所遗诗文考其一生宦迹、交游、著述等事为年谱略稿,以资研究者参证。  相似文献   

20.
封面说略     
<正>大千世界,刊物如林。《南都学坛》欲添一分春色。 一本刊物,质量高低,虽说主要取决于内文的水平,但作为第一视觉印象的好坏却在于形式——封面。封面—如脸面,大有文章可做。 内容与形式既有相互独立的一面,也有紧密联系的一面,二者是浑然一体相辅相成的。 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刊物及早形成具有自己刊格的个性特色?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刊物在读者中留下美好的印象?这当是诸多编辑部所竭力追求的目标之一。 敝刊的封面本照着:庄重、典雅、简洁、大方、浑厚、稳定的格调,按照学术期刊规范化的要求和文理分版的不同需要,作如是之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