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西方生态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秀娟  尹贵斌 《学术交流》2012,(12):159-161
中国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上与西方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上的差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西方文化中天人是对立的,中国文化中天人是合一的;在自然界与人类的产生顺序上,西方人认为先有人后有自然界,中国文化认为先有自然界后有人;在道德起源上,中国文化中道德源于自然,西方文化中道德源于神的启示。这种差异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从和谐走向冲突的文化根源,从深层次上说来,环境危机属于文化危机,环境污染属于文化污染,要从根源上治理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文化反思入手。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中产阶层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俄罗斯的经济改革是以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社会阶层为前提的。这一阶层因其物质生活状况而支持政府的改革措施 ,并成为不使极端分子动摇国家航向的坚强“保证”。为实现经济改革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这种稳定的必要条件 ,一是不容许超过不可避免的社会经济分化的某种极限 ,二是社会要有一个独特的起社会稳定作用的中产阶层。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同 ,中产阶层倾向于保守 ,而不是政治上的过激。在俄罗斯 ,这一阶层是“自己建立起来的”,依靠自身的首创精神在相当复杂的生存环境中取得一定成就。这一阶层自然而然地应成为改革的社会基础。正是这一阶…  相似文献   

3.
直到5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国家中还有一种舆论认为,科技发展会自然而然地带来社会经济的繁荣.这种观点反映出战后恢复时期的特点.到了70年代,由于长期的高失业率、通货膨胀、生产下降等危机的出现,工会对上述论点的真实性提出了疑问,而专家们则倾向于把这一时期的危机看成是经济方面的,不承认它是"一种劳动过程的危机".在引进西方技术的问题上,即使发展中国家能够适应这些技术,它们也应该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有关经验.目前社会主义国家至少能够从根本上避免伴随这些技术而来的种种社会冲突.但同时,社  相似文献   

4.
从技科学视角看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科学(technoscience)是指科学并非独立于社会、政治与经济之外,它是一种建构性的实践活动,并处在一张由人类因素和非人类因素等异质性力量构成的动态无缝之网中,其中,政治、科学、技术、社会、自然等各因素相互缠绕在一起,无法分开。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目标是各种谈判力量在所谓科学“证据”的基础上相互博弈,建立起某种行动者网络或联盟,即达成一份新协议。但由于各方的科学“证据”分歧太大,这种联盟无法建立,会议也几近失败。因此,虽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有学术交流的公平原则,但他们在气候研究方面的不对称性同样导致了极不公平的政治与经济后果。中国要改变这种不对称地位,就应加强相对自主的气候科研,争取更多的气候科学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尉峰 《学术交流》2012,(4):152-155
在人类面临的各种环境危机中,碳排放是较为特殊的一种,这是因为:由于它本身的无色无臭无毒,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呈现间接性;作为化石燃料的副产品,同能源消耗有着高度的同步性;在大气循环流动的作用下,对环境的影响已超越国界和地域呈现整体性;由于电力对含碳燃料的依赖,新能源技术对于碳排放的降低出现无效性;人的"伪消费"需求,造成了碳排放同过度消费的相关性。这些特性表明,碳排放的增长与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公共政治、消费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结。为了降低碳排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必须设法打破这种联结,用"生态经济"取代"增长经济",用"全球治理"取代"地区治理",用"低碳观念"取代"消费主义",从而构建一个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低碳社会。  相似文献   

6.
一、危机中国已进入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社会转型期。这一判断意味着:中国已经或将要面临所有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必不可免的六种危机:认同危机、合法性危机、深入危机(又称行政命令贯彻危机)、参与危机、整合危机与分配危机(美国“比较政治委员会”归纳),这是由新旧交替而使社会充满异质性和不平衡所决定的。只有坚定的改革决心和高明的改革策略才能引导中国渡过这一漫长而又艰险的途程,到达成功的彼岸。十三大向世人表明:中国共产党正是具备这种素质的领导力量。自从党把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后,干部队伍素质低以及机构设置不合理与新时期任务的不协调成为深入危机在中国的表现形式,它日益严重地影响着国家对有限资源的动员和利用,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为克服这一危机,十二大以来,党即开始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并对干部队伍实行新老交替和四化的工作(1982-1984年)。遗憾的是,这次  相似文献   

7.
未来学一般只注重对先进的工业化社会进行研究。自二次大战以来,社会科学家们也开始从未来的角度去研究欠发达世界,因而设想出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最终发展到后工业社会的演进过程。本文认为,出现第四种社会形式——“后农业”社会的条件已经成熟。这种社会形式是由第三世界中业已明显的某种经济趋势和政治力量所造成的。可以给后农业社会下这样一个定义:它是一国  相似文献   

8.
西欧经济共同体声称:欧洲统一市场将象征着向国际贸易的更大规模的分散化和自由化前进的重要一步。它认为,1992年的欧洲不会是一个经济堡垒,而是一个贸易集团。有一种观点指出:如果欧洲市场的一体化能为共同体成员国带来预料中的经济增长,那么与此相应的收入增长将反映在进口的增长上,从而能促进  相似文献   

9.
人性本是一个最古老的哲学问题,它贯穿着整个人类社会思想的历史,每当社会历史有重大变动的时期,它的概念都随之发生新的变化。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人性范型是以欧洲为中心的。目前这种范型波人认为已经过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当时的美国企业为样板建立的范型,要求经济上漫无限制的增长,而不问它给自然环境带来怎样的危害和要人类社会付出多大的代价。现在第三世界对这种做法提出了疑问,认为它是反生态环境的。  相似文献   

10.
农村最大的难题莫过于控制人口增长,在这个难题中包藏着许多不安定因素。怎样有效地克服这个难题,开创90年代农村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协渊发展的新局面?这就需要在计划生育国策的指引下,创立一种控制我国农村人口增长的新机制。这种新机制就是农村人口生育、生产、生活、生态综合社会化服务体系。何为农村人口综合社会服务体系?为什么要建立这种综合社会化服务体系?它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功能是什么?怎样建立健全并充分发挥这种体系的作用?这就是我们所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的危机首先表现为现代文明危机,这种危机一方面为继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导致现代社会的重要成果、价值和方向出现问题。危机以其特殊的方式反映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建立在民主、社会主义和自治基础上的南斯拉夫社会中。在上述各类社会中,危机又表现为经济危机、政治制度危机、法律制度危机和政治思想方向危机。最后一种危机威胁着人权、自由和作为公民和生产者的人的解放领域已取得的基本成果。  相似文献   

12.
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和谐发展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一股具有较大影响的社会主义思潮,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严厉批判资本主义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发展模式,又深刻反思传统社会主义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认为它们都是畸形的不可持续的发展观。在生态社会主义看来,自然生态的危机,原因在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失衡和不和谐,因此,生态和谐发展观在理论上表现为生态和谐发展的经济观、政治观和文化观。在实践上表现为在生态和谐发展观的指导下,对不和谐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进行重建。在经济上,建立人与自然都能承受的"生态经济"体系;在政治上,建立确保社会公正的制度体系和新型的民主政体;在文化上,创建绿色文化道德体系,以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相处。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和谐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发展观,虽然它还存在某些局限性,但它的生态和谐理论以及生态重建模式,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瓦尔特·欧根(1891—1950)是诺贝尔奖获得者鲁道夫·欧根之子,其经济思想深受其父哲学思想的影响.欧根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联邦德国开始得到应用的.哈奇森把欧根称为联邦德国经济政策和"经济奇迹"的"智慧之父".欧根认为,经济不稳定往往不一定是客观条件所致,而是人为的.能够维护人类自由、尊严和正义的社会市场经济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明智政策的产物.今天联邦德国的经济状况就为这种经济理论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欧根认为,世上没有哪一种经济模式是永恒不变的,它必须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社会经济模式却决定着实施经济政策的办法以及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的途径.在欧根看来,社会市场经济有助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美洲和欧洲主要工业化国家指责日本没有充分地意识到世界经济强国赋予它的责任及对它的影响。日本经济政策是唯一根据各国的利益而定向的。以下有几种趋势: 一、以促进国内需求为中心的行情政策明显地缩减了经常收支余额。1987和1988年的经济增长首先是以国内需求为基础的。自1986年以来,产品和服务产品的进口大大高于出口。实际上,1987年经常收支余额刚刚增长,1988年就出现了10年来第一次下降。毫无疑问,石油价格的下降起了某种作用。但是这种结果要排除1985年秋以来采取的比较灵话的货币政策——紧急经济计划。  相似文献   

15.
当代经济学家一致承认,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是围绕着平衡的概念,特别是经济一般均衡的概念建立起来的。这种学说为人们所接受的原因有如下两点。第一,宇宙中的一切都受平衡规律支配。J.鲁夫对这一观点讲得非常清楚:“……我回想起我的老师M·科尔松的一个想法,他曾说过,总而言之,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要受平衡规律的支配,否则,一切早就不存在了。我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我们的社会不是受平衡规律的支配,那  相似文献   

16.
简言之,“看不见的手”是西方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喻指的一种相当于自然形式的社会力.它在人们按自己的意志实践过程中产生并独立于主观意志之外,反过来支配人们的行为.以此联系社会生活,这种社会力的概念涵括了宏观层面的无形实体性(本体性)和相应的运作力,以及这种运作力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走势(规律).这种社会力,作为观念形态是思维的抽象,它并不像自然界的宏观实体那样,存在着明显的运作形式和形体,有直接的可感性.但是看不见的东西并不等于不存在,只是它与自然物的存在形式不同罢了.这应该是社会“物”不同于自然物的特点.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一般以社会“力”的概念和这种“力”的运作趋向(规律)来表述这类社会客体.恩格斯就直接了当地称其为社会“合力”、“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8页)也有称其为实践力(实践的共性)或将其中一部分称为市场势力的.那么相对于经济领域,我们要给予其一个名称的话,那就应顺理成章地将其称之为经济的客观运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们临近第二个千年的终结,关于人类正经历一场巨大转变的观点正被广泛接受。这部分归功于罗马俱乐部。尽管它带有孤芳自赏和“富人俱乐部”的意味,但它资助了许多系列出版物和讨论会,因而提高了世界各地人们对人类环境的许多方面的意识。其术浯“问题群”即相互关联的多个全球问题系列,已经成为语言的一部分。《第一次全球革命》是按下述观点取名的:一种(建立在先进交往技术和生物技术基础上的)新型社会正在世界各地同时成形。或者至少可以说,要不是债务危机和“贫”“富”鸿沟难以对付地加大,这种社会将会形成。因此,该书的很大一部分用来描述这些全球问题可能的解决办法。所提出的处方很好,但我必须指出它们并不特别新鲜。一大部分内容是关于三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当前政治斗争的中心。自然界危机的产生是由于人们日益增长的、不断多样化的需求与环境质量之间的矛盾尖锐化,也就是由于今天致力于克服这一矛盾的努力和显示出来的克服这一矛盾的可能性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有必要把“环境危机”这个概念明确起来,这个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既是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步伐,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保证这一任务的顺利完成,必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法律保障.一、市场经济体制对法律的呼唤首先,经济变革要有法律保障.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的整体之中,经济基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当经济基础产生变革时,它首先是要求上层建筑为其变革呜锣开道;当变革一旦成功之后,它又必然要求上层建筑为其提供巩固和发展的保证.这种内在的客观要求必然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中反映出来.其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主要是通过对市场的宏观调  相似文献   

20.
1990年7月,美国发生战后第九次经济危机,目前尚在继续发展中,它的广度和深度如何,还没有定论。但作者认为,与战后历次危机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1)这次危机是在上次周期的扩张期长达8年之久后发生的;(2)这次危机未表现为生产过剩危机,工商库存的存销比没有多大的变化,表示库存产品不多,没有严重积压。鉴于目前美国经济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对这次危机何时跌入谷底后开始回升,作者认为尚难提出具体意见;但文中肯定,即使至今年第3季度开始复苏,回升仍然是缓慢、乏力的,还是一种“缓胀”型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