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7,(7):123-127
民国时期,山西小学教育得到快速地发展,与此相适应,培养并聘任大量小学教师便迫在眉睫。山西的小学教师基本实行聘任制,在设校长的小学由校长负责所在小学的教师聘任,不设校长的小学由学董负责所在小学教师的聘任。在这样的聘任体制中,山西小学教师的聘任呈现出聘任期短、聘任教师学历低、聘用过程中任人唯亲等特点,这些特点共同影响了山西整体小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郝英奇  邱岚 《学术交流》2012,(3):183-187
教师退出机制作为高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保持其生机与活力的制度基础。近年来,教育市场化的发展、教育成本压力的增大使得传统的大学教师终身制的弊端不断凸显,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对原来的教师终身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在鞭策教师的同时加速了人才流动。由于各国教师制度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文化根源和制度背景,教师退出机制改革作为"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其改革路径与措施也各具特色。比较发达国家教师退出机制改革的制度背景以及退出机制的利弊,给予我们的启示在于:完善社保体系,为退出教师拓展生存空间;根据教师职级、贡献与能力,实行多元化的弹性聘任制度;优化评审环节,发挥评审导向作用,将评审结果与聘任、工资、晋职和解聘等直接挂钩;放松教师编制管控,疏通人才流动渠道,构建灵活高效的大学教师人才流动机制。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是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战略方针,是我国新时期重要的发展战略思想和指导纲领,但是社会中与和谐社会提倡的一些理念是冲突、相悖的。所以必须研究和谐社会与人性变化之间的关系,促进和谐社会时代下的人性和谐。  相似文献   

4.
张向鸿 《探求》2005,(6):26-2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依据社会发展规律和我国国情,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提升和崭新判断。和谐社会的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既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更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最高价值取向。今天和谐社会的提出,无论从指导核心、基本内涵和目的、保障方式等方面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了对传统的发展和超越,因而更具人文性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社会文摘     
国外人才流动的主要方式在国外,人才流动比较容易,其流动的主要方式有:(一)考任制。实行公开招考。(二)聘任制。实行限期聘任.双向选择。(三)兼职制。一人兼两职或多职。(四)竞选制。对科研和教育单位的人才实行竞选。(五)借调制。采用借调的方式,使人才流动。(六)交流制。组织大学与企业合作研究。(七)转任制。对小学教师实行校际转任。(八)辞职制。科技人员在不能发挥专长、待遇不公的情况下,有权辞职。(九)轮换制。对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科技人员实行轮换。(摘自《时代文摘》)  相似文献   

6.
2010年8月,台湾大学电机工学博士茆政吉接受泉州轻工学院邀请担任专职副院长,成为泉州高校引进台湾全职教师第一人.之后,泉州辖区内的众多高校陆续聘任台湾专职教师,目前已达40余人.几年来,泉州市台联积极做好联谊服务工作,及时为台湾教师排忧解难,不断优化引才重才用才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7.
马渤 《探求》2007,(3):17-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最新理论概括,也是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标志性的理论创新成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认识的新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新概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8.
程旭惠  楼梁 《社科纵横》2009,24(6):177-178,174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探索和谐校园建设的主渠道,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9.
刘殿臣 《社科纵横》2009,24(2):11-12
“一个中心”和“和谐社会”一脉相承:在“一个中心”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现象,“和谐社会”理论应运而生。“一个中心”和“和谐社会”相辅相成:经济建设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建设和谐社会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中国职称制度的演进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称制度是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建国以来,我国职称制度经历了三个演进过程.1986年以来实施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引发了一些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职称制度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单一评价方式转向多元化评价方式、执业资格制逐步替代部分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指标管理逐渐向专业技术岗位聘用管理转变.  相似文献   

11.
各级领导干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者、领导者、推动者,其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目前,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构建和谐社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必须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刘海生 《社科纵横》2007,22(6):30-31
和谐社会养育和谐心态,和谐心态造就和谐社会。不和谐社会滋生不和谐心态,不和谐心态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和谐。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心态。探讨这些不和谐的心态,寻找调控对策,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姜岩 《社科纵横》2010,25(3):137-138,142
和谐道德建构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和谐社会的建设应将道德建设放在首位,以和谐道德为动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高校在当前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也应将和谐道德的构建作为重点予以关注,并作为德育的长远目标、质量工程进行思考,更新道德观念,改变不合理不和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设计出面向现实、面向学生、面向现代化的理想的道德教育方案。本文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立足点,从道德建设这一核心和根本问题入手,结合高校德育目前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探讨和谐社会这一新的背景下的高校和谐道德的构建途径问题,对促进高校德育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一些有借鉴意义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张卫红 《社科纵横》2011,26(1):146-147
国家的希望在于教育,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本文通过分析构建和谐的高校教师队伍,应注重学历与学养的和谐、注重职称与职能的和谐、注重育人与育己的和谐、注重个体与群体的和谐、注重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和谐等几方面着手,阐述了和谐社会离不开教育的和谐,新形势下建设和谐的高校教师队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5.
刘慧频 《社科纵横》2010,25(12):49-52
近年来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目前的高校人事大多着眼于对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建立和深入改革,而高校行政部门的人事制度改革往往被忽视。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高校行政部门的人事改革具有理论借鉴意义,以此为指导,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肯定能从一种全新的视角适应现实的需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思考大学生就业工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玉玺 《社科纵横》2007,(9):151-153
本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可能会对和谐社会建设、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和谐成长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全社会应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大学生就业工作,关心大学生就业问题,用和谐理念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陈丽霞 《探求》2005,(6):29-30
中国哲学思想是先哲智慧的结晶,数千年来一直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汲取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精华,从而全面构建高级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过程中的主体发展进行分析.以生成性思维为指导,主体发展的起点即是对片面发展的人的超越,人与自然、他人和自我的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中主体发展的内涵,实现主体发展的途径是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市属公益类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北京市市属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认为市属公益类科研院所运行机制尚欠实质性的变化,在结构性整合上仍有较大空间;提出了判定公益性业务的五项标准和市属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四套方案,以及一系列完善非营利科研机构岗位聘任制、院所长负责制、理事会决策制等改革主张。此外,文章对中国宏观科技体制、高教体制改革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思想的中西哲学基础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从中西哲学"和谐"现点的提出、"和谐"观点的外化和"和谐社会"实现途径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中西方哲学沿着各自的哲学旨趣出发,形成了不同的和谐哲学本体观,中西方哲学沿着各自不同的"和谐"观点外化路线,形成了各有偏重的和谐社会理想和创建路径,探究"和谐社会"思想的哲学基础,汲取中西方和谐哲学观的"合理内核",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的最佳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