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和平和自由的关系是古老的哲学问题。在古希腊哲学思想中,人类共享和平和自由的“黄金时代”是指久已失去的状态;新斯多亚学派和新柏拉图主义把和平和自由归于自我,归于“心静”和“心和”;基督教封建哲学思想把和平和自由归于来世;新兴资产阶级则宣称,理性王国的统治带来了永久和平和自由。在研究和平和自由的关系方面,康德哲学是个高峰。康德的历史哲学既把人定为为自由作出决择并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有理性的存在物,又把人定为由具体实在的自然法则和因果关系而决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自由乃哲学之核心问题,在古希腊,自由还只是一种自由知识的自由,即以一种超功利、超实用的态度去对待、认知事物的自由。这种侧重于从摆脱-解放的角度去理解的自由有其局限,那就是这种自由停留于理论领域。把自由推进到实践领域,是哲学在犹太-基督教的一神教信仰的启示、推动下进行的。自由不仅具有摆脱-解放的维度,更有从无创有、从自身开显一切、决定一切的意义。追问自由,就是追问自身,回到自身。这是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古典哲学完成的一项伟大工作。从无创有、从自身开显一切的自由思想,已隐含着自由与时间、历史的内在关联。挖掘这种内在关联的正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工作。西方哲学,也即是"日落"之哲学,它把从东方旭日普照开始直至日落归于黑暗的世界内化为一个内在的自由世界。作为东方思想之国,中国哲学面临着在"朝日"之光下消化并重新照亮、复生这个自由世界的机遇。  相似文献   

3.
康德论因果性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系统分析了康德因果性问题的来由、康德重建因果律的步骤和康德因果观对我们的启示,指出因果必然性问题历来是西方科学思维的核心问题,康德为了回应休谟对这一问题的挑战而引进了先验主体的能动作用,但由于他把现象和物自身割裂开来,导致了自然因果性和自由因果性的对立。文章批评了现代非理性主义和科学哲学在因果性问题上的失误,指出只有建立哲学的人学本体论才是解决因果性问题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4.
上帝在并且与我同在是康德终身的信仰,但上帝怎样在、怎样与我同在却是康德“批判哲学”神学观的核心问题。康德指出,上帝应是经验世界的非在,宗教神学本体论、教会神学宇宙论和自然神论证明等关于神的观念偶然随意,并不能证明上帝之在。经验界的上帝死了,道德世界之在、内心希望之在才是上帝的居留之所。人类只有通过对道德的探索才可能确立上帝之在。道德的核心是责任,责任的基础则是人对自由的呼唤和自由的实现。当人向道德的上帝敞开自身,人便开始了一种源于信仰、显于道德行为中的生命直觉:思。“思”使我们走向上帝,“反思”则使上帝接纳了我们。真正的上帝应是人的自由生存的注解  相似文献   

5.
人的自由问题是哲学人学的前提性问题。西方传统哲学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主要有机械决定论、非决定论和自由意志论等几种基本观点 ,而当代西方哲学中又出现了调和论、取消论等 ,但所有这些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陷入偏颇和困惑。国内学术界以往对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自由观的研究也存在着诸多误区 ,通过全面考察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有关论述 ,可以得出结论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自由观实质上是一种立足于现实性、实践性和辩证开放性基础之上的辩证自由论  相似文献   

6.
蒋颖 《求是学刊》2016,(4):16-23
1925年以后,霍克海默逐渐摆脱导师科内利乌斯学院派哲学的影响,对德国观念论进行了系统的思考与批判。最初,霍克海默站在黑格尔辩证哲学的立场上对康德知识论的二元论与形式主义进行批判;但同时他也发现黑格尔哲学中存在着一个永恒的本质,它把现实的总体性当作一种精神内在发展的产物并最终导致了绝对性,这造成了黑格尔体系的封闭性并成为一种形而上学。鉴于此,霍克海默又接受了康德"实践理性优先性"观点,但将具体的个体需要、利益、困境作为理论认识的动机和标准,并系统地联结历史与社会现实,用社会历史的反思来追求幸福。由此,霍克海默又超越了康德,否定了康德唯心主义的道德哲学,产生了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构想,也就是社会批判理论的前身。  相似文献   

7.
略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两种路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哲学观为切入点 ,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理解存在着主体论和反主体论两种路向。这两种路向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具体解释存在着差别 ,但总的来看它们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做是超越了近代哲学的一种现代哲学 ,都强调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价值功能。本文分析了两种路向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原因 ,并就如何看待和评价它们的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从康德的道德哲学看儒家的 "乡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立足于康德道德哲学的视角对儒家伦理"圣法心传"和"诛心之论"的内在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儒家虽然强烈反对"乡愿",但其"道德为政治服务"的政治实用主义基本立场使它具有一种结构性的和体制性的乡愿,康德则把伪善认定为人性中的根本恶,但认为在历史中恶能为善开辟道路,并通过将道德的根基建立于不可知因而也不可限定的自由意志之上而提供了对治儒家乡愿的一副解毒剂.  相似文献   

9.
对当代政治哲学的深入理解,离不开对其根基之一的康德政治哲学的研究和关注.康德政治哲学的主题是:确保人类自身能够自由、有尊严地生活,人类应该由自然状态走向法治的自由状态,从而实现人类永久和平的世界图景.为此,康德从对人的理性认识能力的先验分析中,界定了人在道德领域中的自由本性;在对人的自由本性的扩展和演绎中确证国家存在的合法性,由国家的合法性存在推出不同国家之间组成国际联盟,最终促使人类走向永久和平.在康德的政治哲学中所体现出来的先验主义特点、政治与道德的结合以及永久和平的构想在当代政治哲学的研究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论西方哲学的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本体论知识论的考量是哲学转向的最重要标志。苏格拉底哲学与其说转折性不如说奠基性导向性。笛卡儿“我思”哲学具有转向意义在于它凸显了“自我”、主体性的地位和作用 ,但它并未完成转向。康德以“批判哲学”和“先验主义”完成了笛卡儿开创的哲学转向 ,主要表现在认识论上的“哥白尼变革”和将本体论从认知转向实践。黑格尔以绝对精神 (理性实体 )的辩证运动“克服”了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二元论” ,在逻辑上实现了传统本体论和知识论的终极目标 ,他的辩证法为哲学转向提供了武器 ,但被他的体系封死了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是当代“实践哲学”的重要理论资源。黑格尔以后的一个半世纪西方哲学处在重大转折期 ,但尚未完成。“语言转向”和“生存实践转向”对于哲学转向都有积极意义 ,但并不成功。在哲学转向中要重视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11.
贺来 《求是学刊》2012,39(4):5-11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来源在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这种观点同时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推广.俞吾金教授的《实践与自由》一书则揭示了马克思哲学的真正来源——作为现代哲学典范的康德哲学.马克思从康德那里继承并推进了“实践”和“自由”两大主题,其哲学体系的本质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2.
I read Foucault’s essay “What is Enlightenment?” as his apology. Responding perhaps, to those who claim his work undermines Enlightenment thinking, Foucault sketches a way to continue that liberatory tradition, offering his own genealogical critique as an heir to Kant in the promotion of human freedom. This recovery is questionable. In commenting on Kant’s version of the Enlightenment, Foucault fails to examine the archaeology of the key notion of public reason. I attempt a Foucauldian reading of Kant’s essay as an assertion of power rather than of the freedom of thought from power, Foucault’s silence here makes conspicuous the relations of critique. This silence is not fatal, but his apology must be depended for a recovery of critique. The emerging aporia, that in order to criticize power we must first be invested by and implicated in it, is a profound, but not unanswerable, challenge to any contemporary attempt to retain the liberatory promise of Enlightenment thinking.  相似文献   

13.
冯书生 《唐都学刊》2012,28(4):13-17
如同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位有系统理论体系的道德哲学家一样,关于人的基本看法是康德责任论伦理学的基本出发点,其理论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康德关于人的基本看法的合理性。康德通过强调人是有理性的东西,从类的角度深刻合理地揭示了人有自主能动性这一本质属性。基于这一判断,康德将人的自主能动性,也即人的意志自由作为责任论伦理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人永远是哲学关注的中心,而自由恰恰是人的内在本性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哲学史就是有限的人不断追求无限、追求自由的历史。康德在人是目的的理论中,耗尽毕生精力致力于探索实现人的自由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问题,马克思更是早在学生时代就确立了实现人类自由的理想。马克思与康德一样,将追求人的自由作为哲学的最高价值指向,将实践作为实现自由的根本途径,将自由王国的实现看作是历史的过程。但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哲学的出发点上,将哲学的阿基米德点从天国拉回尘世,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理解人,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转变;在实践内涵上,将康德割断的生产实践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实现了从道德实践到社会实践的扩展;在哲学的价值指向上,实现了从道德目的王国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的转变,使哲学不再追求彼岸世界的乌托邦,而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将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连接了起来,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找到了现实途径。通过这种转变,马克思完成了从康德开始的新的哲学思维方式的革命。  相似文献   

15.
浦家滢 《求是学刊》2012,39(2):47-50
西方哲学自古希腊始,始终将其奠基在存在的无限性规定基础上,由此产生了特有的至上的形而上学.在笛卡尔的第一原理设置中,理性在与世界的对峙中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对峙的相持意味着无限性规定的磨损或消解.休谟对因果联系的怀疑使得哲学本身必须面对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即哲学的无限性规定如何向有限性规定的迁移可能性.康德哲学是对近代哲学蕴涵着有限性的一种肯定性诠释.在康德哲学中,有限性规定有了划界性的凸显,在主体理性结构的建构中,可以管窥到康德哲学隐含的界限或者限度.理解康德哲学的性质既与康德哲学的有形理性构造有关,又与康德哲学的无形规定相关.有限性规定的凸显和无限性规定的隐退相互连结.有限性规定的凸显是理解康德哲学的一个视域.  相似文献   

16.
卡西尔是新康德主义的殿军,他的思想仍未偏离康德哲学的重心——人的问题,他通过创造性地思考和解答康德提出的问题,把"回到康德去"这一目标推进到了一个新层次。卡西尔把康德的先验图式转化为对符号的劳作,赋予先验图式以存在论的意义,从而把人类的自我认识看做理解和阐释人类"创造物"的构造原理,揭示人类的精神形式的过程。洞察神话、宗教、艺术、科学的思维和表达形式,探究其中隐藏着的人类精神得以统摄的法则是文化哲学的任务。
Abstract:
Cassirer is the last important philosopher of neo-Kantianism confronted with the problem of human,which is the core of Kant’s thoughts.His creative thinking of and answer to the question posed by Kant promotes the aim of "going back to Kant" to a higher level.Cassirer transforms Kant’s transcendental schema into the work of symbols and endows it with ontological sense,thus the self-knowing of man could be seen as the process of discovering the spiritual forms through understanding and explicating principles in the creatures of human being.The aim of philosophy of culture is to have insight into the modes,formulas and rules hidden in myth,religion,art and science.  相似文献   

17.
胡雪龙 《社会》2023,43(2):184-209
“知识是一种社会建构”命题是涂尔干研究人类总体知识的落脚点,也是伯恩斯坦理解教育知识的社会性质的起点。本文试图重新理解涂尔干这一重要却不断被误解的命题,从“圣俗二分假想”入手,还原涂尔干知识社会学背后的问题意识,并呈现伯恩斯坦对圣俗二分的思考。研究发现,伯恩斯坦一方面继承和推进了涂尔干对知识及其社会基础的思考,从双重社会性假设出发阐释了教育知识的分类原则,另一方面也阐明了圣俗二分所蕴含的教育解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刘明艳 《唐都学刊》2012,28(4):42-47
1840年柏林时代的马克思在亚里士多德《论灵魂》中"读到了从一切中分离、分割的近代原理(chōrismos)",开启了经由某种结合获取个人自由的奋争之旅。循绎着马克思的思想踪迹会发现,当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离成为当代人类生存不可超越的一段宿命时,或许我们只有从青年马克思自由哲学所昭示的实践智慧——现实的单个人何以自由、在哪里追寻自由、依凭什么而自由、谁之自由中获取精神滋养,在当下全面物化中继承发展马克思的自由事业。  相似文献   

19.
卡西尔文化哲学有着深厚的哲学史基础,是西方哲学人类学和文化自觉的理论产物。文化哲学作为内在于现代西方主流哲学精神当中的一种基本理智运思方式,体现了人作为具体历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实现了哲学向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哲学摆脱西方近代理性形而上学的困境、实现自我拯救与超越的有效途径。
Abstract:
Cassirer’s philosophy of culture is based on profound knowledge of history of philosophy and is the theoretical product of western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and cultural consciousness.Philosophy of culture,as a basic rational way of thinking innate in western modern mainstream philosophy reflect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man as a concrete historical being and realizes the return of philosophy to the life world of man and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philosophy to overcome the metaphysical difficulty in modern western reason and way of rescuing and transcending itself.  相似文献   

20.
How to understand and handle the text is an important question raised by many scholars with reference to the theory of imposed or forced interpretation. It is indeed difficult to identify and distinguish imposed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results of interpretation. The crux of imposed interpretation lies not in the outcome of textual interpretation, but in the way such interpretation is understood and approached. The theoretical impetus and tendency of imposed interpretation, as a way and means of achieving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are often determined by the philosophical preferences and cognitive approaches of the interpreter. Philosophical and cognitive analysis highlights the dogmatism of imposed interpretation, allowing us to identify and comprehend what imposed interpretation is from a new perspective. Imposed interpretation has its philosophical roots in the dogmatism of ancient Greece; this was taken to an extreme by Leibniz and Wolff, but was then subverted by Kant’s criticism. The expropriation of extrinsic theories, in particular, means that interpreters start from a given theoretical goal and use text to prove theory. Imposed or forced interpretation thus becomes inevitable; otherwise, it would be har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uch interpre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