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梅山剪纸文化是以梅山文化为底蕴的在湖南益阳安化等地区流行的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总称。梅山剪纸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且风格大胆,手法独特、形式多样,梅山剪纸在传统生活中它主要表现在:婚礼庆典、重大节日、寿诞、生育、鞋花样、生活装饰、生活娱乐(纸影戏)这些方面,梅山剪纸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是当地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本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在地拍摄记录以及访谈传承人,深入了解梅山剪纸文化,思考如何利用多媒体艺术为其赋能,融合现代发展趋势传承梅山剪纸。  相似文献   

2.
北宋时期章惇的开梅山,是开发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重大事件.北宋王朝通过开梅山及对荆湖南、北路的开发,有效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本文通过对开梅山历史过程的详细考释,认为北宋王朝采取大军压境恩威并用的招抚策略,利用宗教文化的认同和地方力量的支持,成功争取到梅山蛮大姓归附朝廷.开梅山将梅山蛮人纳入州县管理系统,增加了中央王朝的财税收入,促进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开梅山之举使梅山教在南岭走廊族群中广泛传播,更凸显梅山教研究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梅山神张五郎探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在湘、黔、桂、渝、鄂五省(区)的广大地域,流传着一种猎人信奉的民间原始宗教——梅山教。梅山教统称为“三洞梅山”,依据其不同的狩猎方式,分为“上洞梅山”,为弓弩射猎者所信奉;“中洞梅山”,为赶山打猎所者信奉;“下洞梅山”,为装山套猎者所信奉。“三洞梅山”的信奉者们都对一位名叫张五郎的神顶礼膜拜。猎人们对张五郎有着许多不同  相似文献   

4.
"幽幽熏草"现代儿童房设计是设计作品名称,主要讲述了现代儿童房中女孩房的装修、布置等要点。整个女孩房划分为四大空间,睡眠空间是儿童的休息场所,学习空间和活动空间是儿童的生活娱乐场所,收纳空间是用来整理和放置儿童的衣物、玩具等,但是又不失装饰元素。"幽幽熏草"现代儿童房设计的四大空间中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无论是地面的地板、地毯还是墙面的涂料,都是为儿童定制的,符合绿色环保的特点,能满足儿童的成长需求。"幽幽熏草"现代儿童房设计是针对当今社会家长们普遍重视孩子的成长,但又不知环境对儿童怎样影响的特点而提出的,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藏族儿童内地求学呈现上升的趋势.在跨文化教育的环境中,藏族儿童能否适应内地的学习和生活,作者对藏族小学生集中的双流县3所学校就读的56名藏族儿童的文化适应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的儿童能在新的主流文化环境中独立生活、愉快学习,人际交往和谐,处于文化适应状态"整合"模式,有部分人存在融入的倾向.家庭、社区和学校的社会支持、时间因素、文化距离、儿童的汉语掌握程度以及人格气质等是影响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培养孩子相信自己力量的心理品质,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影响。幼儿在集体中其自信心的强弱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影响幼儿自信心形成的因素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并探索性的提出了家庭文化承继对幼儿自信心影响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儿童自身、家庭和学校等方面探讨儿童自信心形成的诸因素和对儿童自信心的培养问题。提出了"让学生充满自信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7.
儿童"以已度物"和具象性的思维特征、强烈的游戏精神和探究内驱力,是儿童之所以成为"天生诗人"的奥秘所在.但儿童的文学能力还不能与成人的文学能力相提并论,其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审美情感以自然情感为主,语言尚处于口语表达阶段.儿童文学能力的发展主要靠环境和教育的正确引导和培养.童话是儿童文学能力发展教育的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取番木瓜根鲜品50克、川谷根100克,洗净切段,水煎内服,每日1剂,分3次服,有利尿、消炎作用。此方还可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尿路感染及血尿等症。哈尼族民间用草药消炎@祖秘全  相似文献   

9.
给儿童提供充分的教具,让儿童自己通过作业去接触、发现、探究,教师在一旁观察协助,开展一种不"教"的教育;给儿童创造适宜的环境,让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在活动中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这些是蒙台梭利主要的教育观念,它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提供了有益启示: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歌曲的选择,尊重学生再现歌曲的方式.教师除了给学生提供声乐练唱环境,还要给学生提供可以锻炼自己歌唱教学的真实教学环境和舞台实践环境;要教给学生"教"的技巧,也要教会学生不"教"会学的能力;要扮演好声乐引导者和观察者的角色,让学生自主学习歌曲,遇到解决不了的节奏、音准、音高等问题,再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发展经济学家关于人的思想观念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一般机制和路径,即人的思想观念支配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诠释了"读书无用"、"知识无用"、"读书不如打工"等功利主义思想,淡薄的生命、健康、卫生、优生、优育思想,好选恶劳、不劳而获等剥削阶级旧思想,"多子多福"、"养儿防老"、"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等封建生育养育思想,重农轻商的农本主义思想等五类农民典型落后思想导致农户家庭贫困的具体机制和路径.通过对中国反贫困历程的反思,得出"贫困者自身落后的思想观念素质乃贫困之总根源"的结论,提出"思想观念反贫困乃新时期农村反贫困模式之必然选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唐宋时期是中国和叙利亚穆斯林友好往来最频繁的历史阶段之一,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约有百余种中药材通过回商而输出到叙利亚,成为增进叙利亚穆斯林与中国人民友谊的重要物质载体。当然,叙利亚穆斯林医生在具体应用中药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不曾为中医所认识的中药性能与功用,这既丰富了中医药的文化宝库,同时又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因此,认真总结叙利亚穆斯林医学对中医药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成就,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草纲目》中的不少“本草”是从西方的伊斯兰诸国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民族的医学典籍中的例举及其诠释足可证明这个事实。  相似文献   

13.
新药甲磺酸培氟沙星 (PefloxacinMesylate)是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新药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本文主要介绍该药的作用机理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中国的复杂社会系统中,地域文化与国家政治的融合互动奠定了地方社会与国家政治运行的基础。二者的双向融合互动,主要是以地方社会的主动参与为主,使地域文化与国家政治贯通起来,并随国家意识形态需要不断创新,保障了社会机制内部的脉络畅通。实际上,这种融合互动代表了传统中国社会"文化政治"的一般性运作机制。本文从柳宗元神灵形象与文教圣贤形象建构的视角出发,长时段考察地方社会与国家政治间存在的民间化--升华的双向融合互动,从下而上地对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予以上溯,管窥其中蕴含的传统政治智慧与社会运作机制,以期为完善当前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杨振之 《民族研究》2006,24(2):39-46
针对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问题,文章借用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马康纳"前台、后台"理论,提出了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前台、帷幕、后台"模式,希望通过这一新模式合理地解决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以美国印第安人文化保护和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等为案例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充满神秘色彩的北方民族原始医药学──萨满医药与疗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萨满医药与疗术是信仰萨满教的北方诸民族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实地调查,试就萨满教医药、疗术及其基本特征等问题做了较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青海地区农业起源可追溯到六千年前。中国历代王朝及青海地方官员都先后采用“戍边屯田”、“移民屯田”、交流引进、教民农桑、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兴修农田水利等促进措施,推动农业生产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8.
中共在建党后的一个时期,强调以自治自决和联邦制解决国内的民族问题。进入抗战时期,中共主张国内各民族团结抗日,积极进行了关于建立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探索,但在国家结构形式问题上并未放弃联邦制的构想。这主要体现在中共"七大"和政协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联邦制的明确主张。内蒙古自治政府的建政理念显然也受到了该理论框架的影响。在确定新中国建国方案的过程中,基于长期的多种构想及其实践,做出了慎重的选择,决定采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并最终放弃了联邦制的主张。  相似文献   

19.
斡禄打儿罕囊素是第一位移锡后金(aisin gurun)的著名喇嘛,在辽阳圆寂之后即埋骨该地,后来金国汗在辽阳城南敕建喇嘛舍利塔,树立满汉二体碑文《大金喇嘛法师宝记aisin gurun i orlug darhan langso lama i giran i subargan》(1630)。待到建国号大清并入关,顺治皇帝敕命修葺累年雨水浸坏的塔根,再树立满洲、汉、蒙古三体合璧碑文(满文amba lamai eifu i subargan i bei bithe,1658),追思囊素喇嘛携众远方来归的事体,重申父祖礼敬裔远来归之人的心情,语含温存和恭敬。本稿依据拓本录写翻译三体碑文并略作语文学考释。  相似文献   

20.
本文梳理了历史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迹,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共同体早已存在;“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是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近代中国人民在抵御外来侵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从自在的民族实体转变为自觉的民族实体。回溯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过程,有助于从历史观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