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王阳明与贵州少数民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其心学不仅在当时风靡一时,而且影响后世,波及海外,至今仍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焦点。明正德元年(1506),王阳明任兵部主事时,因上疏营救南京科道员戴铣等,被宦官刘瑾陷害,廷杖四十下狱,同年十二月谪为贵州龙场驿丞。正德三年(1508)三月,王阳明到达贵州,正德五年(1510)初复升任庐陵(今江西吉安)知县,前后谪居贵州仅三个年头不到两年时间,但他却在贵州悟道于龙场,建立了其心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又创办龙岗书院,主讲贵阳文明书院,大力传播儒家文化,宣传其心学思想,培育了大批黔中“夷汉”弟子,开创了一代学风。由此,提高了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和进步,增强了贵州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从而与贵州少数民族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给贵州民族地区的文化学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贵州民族史上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贬谪贵州龙场后,为求自身解脱悟出了心学的要旨,“龙场悟道”被视为阳明心学诞生的标志。王阳明在贵州首倡书院讲学之风,其心学在贵州书院得以初步的发展与传播。王阳明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在贵州讲学,传播心学,将贵州书院变成阳明心学的大本营,同时也开创了贵州一代学风。  相似文献   

3.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地区优势是否发挥以及发挥得是否充分,往往成为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关键.而要发挥地区优势,则必须先从本地区历史、人文、资源、交通、政治、经济、旅游等各方面寻找优势,发现突破口,加大力度,进行开发建设.从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角度看,历史上贵州开省较晚,在明永乐十一年(1413)始为一省.与他省相比,知名人士特别是大思想家较少.但是客籍著名人士到贵州的确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名震中外的王阳明.王阳明龙场悟道,创立心学,始传道于黔,培养了大批黔中弟子和再传弟子.王门弟子在黔中南北分化,大振阳明心学,如马廷锡之在贵阳、孙应鳌之在清平、李渭之在思南、陈尚象之在都匀等,遂使当时黔中形成阳明心学文化圈的氛围,给贵州留下得天独厚的阳明心学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因此,当今贵州文化旅游业要大发展,首先不能忽视王阳明心学文化旅游资源.本文旨在论述贵州阳明心学文化旅游圈的内容特色及其开发建设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黔中三宝”即黔中王学、佛学和易学。黔中王学的产生缘自王阳明及其黔中王门弟子 ,是全国王学的重镇。黔中佛学主要以明末清初的贵州禅宗为代表。黔中易学集中于明清时期。这“三宝”是黔中传统文化中的奇葩 ,至今仍给予人们以形上智慧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黄懿 《船山学刊》2015,(2):52-57
明正德二年,王阳明贬谪贵州龙场,次年途经湖南;正德五年,赴任江西庐陵再次途经湖南。王阳明两次途经湖南及其相关活动,为王学乃至阳明后学在湖湘地区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相关文献记载对此较为简略、分散、零碎,甚至矛盾、错乱,从而未形成系统、全面的脉络。本文通过对湖南实地考察,结合当地文献资料,并根据近年新取得的学术成果,系统阐释王阳明两次途经湖南的行迹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析王学及后学在湖湘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6.
王畿字汝中,别号龙溪。嘉靖癸末(1523年)受业于王阳明,为王阳明及门高足。当王学风靡天下之际,四方问学于王阳明者甚众,常常先由王畿与钱德洪疏通王学大旨,故有教授师之称。中年以后,讲学于江、浙、闽等地。从哲学思想看,王畿虽亲炙王阳明,但并非仅仅拘守师门。王阳明揭橥致良知说,强调先天本体与后天之致的合一:良知作为先验的道德本体,其形成不依赖于后天的工夫;但这种先验的道德意识最初又只具有本然(自在的性质),要使良知由本然之知转化为明觉之知,则离不开主体的致知过程。在王门后学中,以钱德洪,欧阳德等为代表的工夫派,着重发挥了王阳明肯定后天致知过程的思想;与此相异,王畿则将良知视为现成本体,并由此提出了现成良知说。王畿对良知说的引伸和发挥,不仅有其独特的理论意蕴,而且在王学的衍化中有着引人瞩目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云梦学刊》2010,31(2):66-66
《王学编年》(俞樟华撰)于2010年1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由王阳明的生平和学术为纲,按时间先后介绍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和学术观点,以及后代的主要研究观点和对王学的评价,重点是介绍王阳明家世、少年时代、王阳明师承、科举仕历、龙场悟道、升迁朝官、赣州剿“寇”、王学遭禁、建祠表彰、学术评价等内容。同时以黄宗羲《明儒学案》所列七大王学门派为主,系统介绍阳明后学的发展和演化历史,提示阳明后学发展的特点、分化的原因、存在的问题,阳明后学的事迹和学术成就。(杨年保)  相似文献   

8.
邵廷寀理学思想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廷寀是清初宗陆王心学的著名学者,尝主持浙江姚江书院,讲授王阳明之学.邵廷寀于理学、史学、经世致用之学无不深究,然其思想主旨却始终坚持王学宗旨,而又善于根据变化的客观形势对王学作一定程度的修正,以"致用"和"力行"的观点重新阐释王学思想,力图纠正王学末流的空疏之弊,使王学在总体退潮的情况下出现了局部性的回潮.邵廷寀是清初为数不多的苦撑风雨飘摇中王学殿堂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9.
清代的王学     
明清之际,对王阳明“心学”的批判已成为时髦的社会风尚,虽然还有黄宗羲、孙奇逢、李顒、李绂等学者以讲学对王阳明“心学”予以修正和张扬,但王学已是流风余韵。学术界一般认为,王学及其影响在清代由衰落而逐渐消失,然而据笔者考察,王学在清代不仅没有消声匿迹,而是经历了由隐蔽走向公开、并再度演进为高潮的流变过程,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尊德性与道问学之辨;天理人欲之辨;重自我与尚心力的推崇。本文试图就此作一些新的探讨,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0.
欧阳德(1496—1554)字祟一,号南野,江西泰和人。王阳明擒宸濠后在赣州,欧阳德往求为弟子,在同门中最年少。嘉靖二年登进士第,出为六安知州。后累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卒年五十九,赠太子少保,谥文庄。有《欧阳南野先生文集》三十卷(下引仅注篇名)。 黄宗羲曾说:“阳明致良知一语,发自晚年,未及与学者深究其旨,后来门下各以意见搀和,说玄说妙,几同射覆,非复立言之本意。”(《明儒学案·姚江学案》)这话虽有一定根据,但并非完全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王阳明自正德十五年擒宸濠,处忠泰之变,揭“致良知”之教,居越后专事讲学。起兵往征思田,又于军旅中讲学,并致书越中、江右等地弟子,讲论致良知之旨。中间八年,良知之动静、体用、中和、已发未发、良知与一般知识的关系等,讲论甚明。良知范畴得到了多侧面、多层次的考察,《大学问》、《与陆元静》、《与顾东桥》等书即是明证,并非“未及与学者深究其  相似文献   

11.
吴仰湘 《船山学刊》2005,(2):44-49,43
皮锡瑞(1850-1908)字鹿门,湖南省善化县(今长沙市)人.他14岁考取秀才,24岁获选拔贡,43岁中式举人,但四次会试不中,遂绝意功名仕进,专心于讲学和著述,曾长期主讲南昌经训书院.他还早有经世大志,主张通达古今之变来经世救时,1898年出任南学会学长,1902年创办善化小学堂,此后相继在湖南高等学堂、湖南师范馆、湖南中路师范学堂、长沙府中学堂等处授课,并兼任善化小学堂监督、湖南高等学堂代理监督、湖南省学务公所图书课长、湖南省图书馆纂修等职.  相似文献   

12.
王学以致良知说为其主干。王阳明在肯定良知天赋于主体的同时,又强调先天良知最初只具有本然(自在)的性质,只有通过后天的致知工夫,才能使之转化为自觉之知。致良知的这种二重性,导致了王门后学的分化。以王畿及泰州学派为代表的现成派,将注重之点集中于先天本体(良知),并由强调本体的见在性而表现出取消理性工  相似文献   

13.
东林书院并不是一个政治团体 ,更不是一个政党 ,所谓“东林党”乃是政敌把它诬为“朋党”之后的一种称呼 ,东林人士并不自诬为“党”。东林书院是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创办的一个讲学场所 ,意在继承宋儒杨时的学脉 ,弘扬程朱理学 ,纠正王学弊端 ,尊经复古 ,重整道德。东林书院严禁议论政治 ,讲学诸君子严格恪守这一院规 ,前人所谓“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云云 ,是不实之词。  相似文献   

14.
孙应鳌,字山甫,号淮海,贵州清平(今凯里市炉山镇)人,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卒于万历十二年(1584),王阳明的三传弟子,曾做过当朝国子监的祭酒,亦曾效仿吕楠整饬国子监.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阳明心学是宋明新儒学思潮的基本派别,是儒释道三教文化在心智哲学方面的最高结晶.阳明先生“龙场悟道”、“贵阳讲学”等历史典故,也已成为学术思想界的口头禅.然而,阳明先生为何能于龙场悟道,事出偶然还是必然;贵阳所讲之学属于何学,效果影响究竟怎样;一句话,阳明心学与贵州文化到底有什么关联,却一直没有系统化的专题研究.这种有所缺憾的研究状况,跟阳明学派在国内外崇高的学术地位,是极不相称的.令人欢欣鼓舞的是,以余怀彦先生为首的6位贵州学者(其余5位分别是:王路平先生,刘宗碧女士,李兴让先生,李德芳先生和黄万机先生),出于高度的学术责任感,自觉组成课题组,在国家中华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经过两年多艰苦卓越的努力,终于圆满地完成了《王阳明与贵州文化》一书的写作.目前,该书已由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是书的问世,不仅填补了王学研究的一大空白,而且闯出了一条学术创新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书院在明代再一次得以复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明代中叶心学的兴起和发展。王阳明、湛若水等心学大师及其门人大力兴办书院,以书院为发展与传播他们思想的阵地。心学在书院中活跃,并上升为主流思想。无论祭祀、讲学或藏书,明代书院心学化趋势明显。书院的心学化在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何启(1859—1914年),字迪之,号沃生,原籍广东南海.毕业于香港中央书院(后改为“皇仁书院”).后赴英国留学,学医和学法律.光绪八年(1882年)回香港,任律师.十三年创办雅利氏医院,附设有西医书院.孙中山即于这一年进西医书院学习,故同何启  相似文献   

18.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张械生于四川,长于湖湘,自幼随其父抗金名将张浚谪居于永州(今湖南零陵)。学以“忠孝仁义之实”,既长往衡山拜理学大师胡宏为师。以后创办城南书院(今湖南第一师范),又长期主持  相似文献   

19.
在王学开始盛行时,就有人出来对它进行批判。首先举起批判旗帜的是罗钦顺和王廷相,他们以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王阳明的“致良知”说。继他们之后的,则是陈建以朱学的观点对王学的诘辩。(一)陈建的生平和《学?通辩》的问世陈建(公元1497—1567年),字廷肇,号清澜,东莞(今广东东莞县)人。“自幼纯心笃学”,年十九,其父病卒于广南府知府任所,年二十三补邑弟子员。嘉靖七年(1528年),年三十一,中举  相似文献   

20.
龙场驿是明洪武中由水西彝族奢香夫人开辟贵州驿道时所建立的交通枢纽站,这里地处要冲,四通八达,各种文化在此汇集。迄今,龙场九驿不仅保留许多物质文化遗产,而且积淀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以正德初,王阳明贬谪为龙场驿丞,由此而兴的黔中王学尤为著名。对龙场九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初步的价值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