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会议已经开了五天.现在是休息的时候,阿祥嫂子靠窗坐着.她似乎在回味着自己刚才的发言,两只手交叉地平放在膝头上,顺下了眼睛.她那一脸温厚、端庄和明朗的气色,仿佛蕴蓄着无限的春风和一整个夏天的阳光.她一点不怕我们这些写文章的人的纠缠,亲切而又详尽地对我讲述着她的生活道路——  相似文献   

2.
我把西藏比作爱人,似乎是个老套的比喻,就像把祖国比作母亲,把孩子比作花朵。话俗理不俗,在我心中,祖国等于母亲,孩子等于花朵,西藏就是我的爱人。在很多人的眼里,西藏比外国还要外国。而所有关于西藏的书总是脱离不了“遥远、荒蛮、神秘”。我一直拒绝这个印象。遥远的,只是心里的距离,荒蛮的,只是崇山峻岭,神秘的,只是我们无知,陌生的,只是形式。也许我永远不会一步三叩,但茫茫转经路上的五体投地我完全感同身受。任何有信仰的人,无论你信仰什么“主义”、“教派”,你都不会诧异。我没有端着相机到处抓拍“奇异”,在我眼里,西藏的一切,她…  相似文献   

3.
梦回青藏路     
梦回青藏路赖凡英又是月圆的日子,分外圆润的月儿尽情地流泻她的光辉。清清月色下,恍然间,仿佛又回到那魂牵梦萦的青藏高原,那儿,也曾是一轮明月……那是在去年的八月,我坐在由两司机轮着开的格尔木到拉萨的双班长途。炎炎的高原烈日毫不容情地熔化着沥青,迤逦蜿蜒...  相似文献   

4.
记得绍兴也下过雪,然而江南的雪留给我的印象却是那样的不真切,仿佛是我凭空想象出来的。绍兴绵绵不断的雨似乎才符合她江南小镇情调。5月的拉萨,不时也会下雨。每到这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小桥流水、浆橹摇荡、青苔爬满石阶、巷子里  相似文献   

5.
2008年夏秋之际,为了给内蒙古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电影、电视纪录片《北京——乌兰巴托》、《蒙古源流》寻找拍摄素材,我们一行前往蒙古国考察。初识乌兰巴托到达乌兰巴托的那天上午,雨越下越大。来接我们的是蒙古国科学院历史所的其木德,一位65岁的  相似文献   

6.
一个人是一团根蒂,他开出的花,结出的果,就是这世界.引子听说电视剧《渴望》的女主角凯丽已回到北京,又听说她明天就要赴长春拍片。我连晚饭也没顾得做,立刻急火火地去扑这个"刘慧芳"。不想,却吃了"闭门羹"。我沮丧地离开她的家,走进一片暮霭。星星闪现在天上。街灯亮了。农贸市场里,一个卖烤羊肉串的汉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是伟人,是领袖,又是老师,又是同志。这是我在延安时期的亲身感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里,我浮想联篇,夜不能寐,如烟往事涌上心头,仿佛又回到了延安……  相似文献   

8.
一名侗家女大学生,走出校门后回到农村艰苦创业,依靠科技致富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创业之歌。她——就是会同县堡子镇坪见村被人们誉为 “草莓姑娘”的龙凤梅。 1998年,从吉首大学毕业的龙凤梅回到生养她的家乡。由于当前社会就业方面的多种原因,这位品学兼优的侗家女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十年寒窗,辛辛苦苦跳出“农门”,可依旧又回到了农家,面对就业的打击和学而不能致用的失意,龙凤梅也曾一度陷入苦闷、彷徨之中。但侗家青年特有的进取精神又很快使她振作起来,她勉励自己:条条道路走英雄,成功,永远在强者的脚下!她谢绝学…  相似文献   

9.
泥沼回乡路     
<正>父亲去世了好几年,我一直没有为他老人家扫一次墓,最近利用休假的机会,我就回了一次湘西老家。下了火车,从高高山坡上的古丈火车站下来,一下子就跌进了群山之中,峡谷之中,绿色之中。人一下子变小了,天一下子变高了。一山一山的,一片一片的,一丛一丛的绿色从四面八方和头顶上包围了我,我仿佛掉进了绿的沟壑里。铁路依赖桥梁和隧洞的连接,已从山外的大地方通到了县城。过去回到县里来,要从省城坐三天的汽车,现在终竟方便  相似文献   

10.
我的家乡--湖南湘西,是一个美丽而又神秘的地方. 她就像一个藏在深闺的少女,因为山高路远,没人发现她的美丽,但却因此保持了一份原始的纯真.  相似文献   

11.
今年68岁的马兰花老人做梦都没有想到,弹口弦不仅使她平生第一次去了趟北京,见了世面,而且从文化部捧回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回族民间器乐代表性传承人证书。回到家后,马兰花老人把证书放在客厅最醒目的地方,她要把这个殊荣作为自己传承“马氏口弦”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武汉大学图书馆里,我找到了她。来武汉工作已13年,她依然肤色黝黑透红,身体宽厚结实,气质粗犷洒脱,保持着藏族人特有的风采。喝酥油茶。寒喧。采访进入正题。“听说来武汉学习的藏族学生都叫您‘阿妈’?”“不是叫阿妈是叫阿姨。”她用流利的汉语纠正我。提到藏族学生,她眉开眼笑,话匣一启滔滔不绝。她记不清叫她“阿姨”的藏族学生究竟有多少,她只知道13年中,每一个礼拜天或节假日,她的家里都挤满了藏族学生,饮一杯浓浓的酥油茶,尝几口香喷喷的糟粑,唱一首藏族民歌,跳一曲民族舞蹈,这些藏族学生仿佛又回到了家乡。“我的家就是你们的家”,她总是对藏族学生这样说。暑假里,有些年青人干脆搬到这里住下了。有一个叫阿松的藏族女学生得了皮炎,周身溃烂,她发现后非常心疼,带她跑了几家医院才治好。  相似文献   

13.
心弦的拨动     
杨思弦 《中国民族》2013,(10):87-87
初入园时正值晌午,阳光却褪却犀利,别样的温和。嘻笑间,抬头,迎面是耸起的假山.仿佛真的一脚跨过时间缝隙,我又回到了哺育我的贺兰巍峨的山麓。虔诚的,着了魔般的,我仔仔细细地踏上一阶石板。怀念,似一首悠长,幽远的老歌,悄悄地在我心弦上奏响。  相似文献   

14.
许鑫 《中国民族》2010,(5):27-29
到云南去。 这是我的一个愿望。记得2007年采访"云南映象"系列电影策划人、制片人罗拉时,她言语之中描绘的一幅幅彩云之南的浮世绘令我浮想联翩。云南,似乎总是与我无缘,那当初憧憬万分的激情,也随着时光的流转,年轮的增加,慢慢消退了。  相似文献   

15.
胡港 《民族论坛》2003,(7):25-27
苗山的女儿回家门她是一只飞得很高很远的风筝,无论是在美国、在悉尼,还是在北京、天山和海南,风筝的线头总在她的家乡——那块给了她无限灵气的土地——湘西!风筝飞回来了!宋祖英回来了!宋祖英回乡的消息如一夜春风吹遍土家苗寨,百里苗山鼓声雷动,村村寨寨苗歌飞扬,欢迎苗山的女儿回到家乡。从吉首下得火车的那一刻,那张人们熟悉的笑脸,那双和山溪一样灵秀的眼睛,那口浓浓的乡音,依旧是那样美好和亲切,仿佛她不是从京城来,而是刚从古丈岩头寨那个小山村走来。吉首闹热了!大街小巷沸腾了!菁菁的吉首大学校园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图书馆内、…  相似文献   

16.
姿态的意义     
时光仿佛又回到十几年前,读张承志为他的母校北京大学九十周年校庆写的那篇纪念文字《游牧的校园》。张承志在内蒙度过了他的知青岁月,这段游牧生涯对他的影响是深刻的,以致把一方燕园也依旧当成他跃马扬鞭纵横驰骋的牧场。  相似文献   

17.
雪,常常在我心中弹起一曲美妙的歌,把我引入梦幻般的遐想。每当看到纷纷扬扬,象白蝴蝶一样飘飞的雪花,我仿佛置身于幻景之中,空中罩着一个巨大的、轻柔的纱幔,跳跃着无数的小精灵,在向人间传递着天上的消息。大地变得苍苍茫茫,雪花附落  相似文献   

18.
味道     
我觉得“味道”这个词充满着回忆的品质。当莫文蔚在《盛夏的果实》里唱着“回忆里寂寞的香气”时,她的声音里同样弥漫着一股冷清得似乎可以让人沉沦的味道,仿佛一个忧伤的女子,执着一束即将凋零的花,站在光阴的深处,寂寞地张望。一定不止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感觉。回忆总是和某种  相似文献   

19.
正上个世纪60至80年代,我曾经在当时内蒙古最北部的边境旗东乌珠穆沁旗工作和生活了20多年。那时,中蒙两国边境地区完全处于隔绝状态。每当我看到边境线上的防火道、铁丝网,眺望国境另一边的山川草原时,总有一种特别神秘的感觉。后来,我到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工作,利用边贸开放的条件造访过邻近的蒙古国苏赫巴托省和肯特省。近十几年来,我一直希望能访问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和更为深入的大草原,但都因各种原因未能成行。2013年夏天,我终于实现了这个夙愿。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时生活在湘西崇山峻岭中。在那封闭的年头,乡村人很少有机会走出大山,了解外面的世界主要靠这么几条渠道:听歌唱歌,看电影,从书本中获知,听参军出过远门的人讲。那时候,那首名为《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民歌曾激发了我对外面世界的无穷幻想。“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十三四岁年龄,对姑娘小伙子男女之事朦朦胧胧的,更感到神秘的是那“遥远”二字的深邃缥缈。那是一首流传在青海的歌,我不知青海有多远,感觉仿佛在天边。运动的发展增开一条了解外界的渠道,听去过北京串联的同学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