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陈夫龙 《东方论坛》2012,(6):126-128
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大的成功是个人的发现,随着个性主义和启蒙主义思潮的西风东渐,在君权、道统和父权的阴影笼罩下窒息了数千年的东方"人之子"终于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他们的个性意识逐渐觉醒,以一种决绝的姿态和重估一切价值的气魄行走在"成为自己"的路上。他们中的先觉者从个性解放和自由人格的角度,对现代  相似文献   

2.
美国人格主义美国波士顿哲学家和教育学家奥尔科特(A.B.Alcott)于1863年首先将自己的学说称为“人格主义”。他在自己的宗教学说中将这一术语首先作为有神论的同义词来使用的。但人格主义作为美国哲  相似文献   

3.
赛义德及其重构的东方主义从其批判意识出发,通过放大传统东方主义的某些侧面而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重构.赛义德的批判陷入了私人化的误区,导致批判(所指)和批判主体(能指)分裂,因此批判就变成了赛义德自我建构的一种策略,而不再具有它所力图表征的意识形态特权.赛义德和西方之间实际上是一种雇员/雇主或生产者/消费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穆尼埃称自己的哲学为“人格主义”。穆尼埃的人格主义是怎样的学说?它同别种人格主义的区别何在?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人格主义作为人的一  相似文献   

5.
从莱恩的存在心理学角度,通过分析和研究《收藏家》中主人公克莱格的反常行为和心理,揭示克莱格自我分裂这一主题。指出克莱格的自我分裂体现在,其一,他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出现分裂;其二,他与自身的关系出现了分裂。自我缺乏存在性安全感,没能与他人及外部世界建立一种积极,生动和健康的关系,而把自己囚禁在一个分裂的世界里来维护自己不确定的自主性,最终导致了自我的分裂。  相似文献   

6.
从莱恩的存在心理学角度,通过分析和研究《收藏家》中主人公克莱格的反常行为和心理,揭示克莱格自我分裂这一主题。指出克莱格的自我分裂体现在,其一,他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出现分裂;其二,他与自身的关系出现了分裂。自我缺乏存在性安全感,没能与他人及外部世界建立一种积极,生动和健康的关系,而把自己囚禁在一个分裂的世界里来维护自己不确定的自主性,最终导致了自我的分裂。  相似文献   

7.
有国际影响的德语作家赫尔曼·黑塞在借鉴东方古代智慧以探求西方现代性困境的出路时,也秉承着西方文学本身的传统.这一传统除较为明显的浪漫主义外还有审美主义,但以往研究对此不够关注.审美主义是唯美主义运动的发展和扩大,在德国的代表是尼采,黑塞直接受他影响,在文学生涯最初阶段的各方面,如艺术趣味、文学写作和偶像崇拜等都有充分表现.但审美主义日益暴露出自己的弱点,导致黑塞迅速与其决绝,而转向以人格完善为核心的人文关怀.尽管如此,黑塞以后的小说创作和思想理念中,仍保留着审美主义的潜在痕迹.  相似文献   

8.
施蛰存小说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经验的同时也呈现出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质,思乡与怀旧是他在现代都市文化中驻足传统的思想方式,诗化与写意是他继承传统的表达方式。无论是表现都市分裂的人格,还是回望乡镇忧伤的往昔,或者审视历史人物的苦闷,施蛰存的小说创作都体现出鲜明的传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谷崎润一郎与东方主义》的作者,独出心裁地将赛义德针对西方的东方主义理论应用于日本,并以谷崎润一郎为例具体分析了日本大正时代的东方主义话语。该书有三个特色:1.不仅指出了谷崎的东方主义话语,而且还明确了他的“西方主义”和自我东方主义的倾向。2.以“中国情趣”为突破口,来探讨谷崎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关系以及他的中国观。3.详细考察了谷崎的两次中国之旅及与中国作家的交流,并分析了中国旅行对他创作的影响。该书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对中国读者全面理解谷崎润一郎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特质的取向研究人格,极大地促进了人格心理学的发展。人格的情境主义研究取向与特质取向相对立,产生了著名的人-情境之争,这场争论促成了现代人格心理学上互动主义取向的产生。文章介绍了这三种研究取向的产生、发展、特点,并指出人格心理学研究中,各种研究取向由分裂对立不断走向整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法国人格主义的产生法国新康德主义者沙尔·雷诺维叶(1818—1903)是这一哲学流派的预言家。1898年雷诺维叶的《新单子论》一书问世,五年后,即在他逝世那一年,出版了他的《人格主义》一书。人格主义作为特殊的哲学流派是在很久之后,即在三十年代资本主义总危机时代在法国形成的。在作为法国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特殊流派的人格主义形成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毛主席为我党制定的三项基本原则,是我们识别假马克思主义的政治骗子的锐利武器和标准."四人帮"在辽宁的那个死党把一顶顶桂冠扣在自己的头上,把自己打扮为"毛主席指示的独家解释者",实际上他干尽了违背毛主席制定的三项基本原则的卑鄙勾当."四人帮"在辽宁的那个死党,在政治上,封锁、对抗和篡改毛主席的指示,背叛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大搞修正主义;在组织上,拉宗派、立山头,分裂党中央;在手段上,耍阴谋,玩诡计,大搞反革命两面手法,充分暴露出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假马克  相似文献   

13.
塔列朗是法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也是一位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长期以来,人们对他背叛拿破仑、埋葬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行为指责颇多。本文则从外交政策方面分析了塔列朗背叛拿破仑的原因,并从国家利益的角度阐述了塔列朗背叛拿破仑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不仅看到了摩尔人奥赛罗是白人主导的威尼斯社会的"他者",同时也亲眼目睹了为了摧毁"他者"和这场异族婚姻,依阿高的阴险计谋、丑陋嘴脸和尔虞我诈。从而得出,标榜"文明的"依阿高才是真正野蛮的,这显然是对东方主义话语和霸权文化的有力抗击。  相似文献   

15.
奥斯卡·王尔德以唯美的笔触点亮了《莎乐美》这台戏剧史上的聚光灯,在其光束的辐射范围内,西方的精神世界一览无余,而究其光源正是被视为“他者”的东方主义。由于剧中灵与肉的唯美碰撞,东方主义似乎显得毫不起眼,但事实上,它的精髓游走于整幕剧中。关于《莎乐美》的东方主义解读是学界尚未关注的处女地,而女主人公莎乐美身上折射出来的东方主义思想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西方世界眼中的东方形象。  相似文献   

16.
(一)荷蘭殖民者侵略澎湖和东南沿海十七世紀上半叶,是荷蘭称垻东方殖民地的时代。由于在鎮压尼德蘭民族独立和东方人民起义的战爭中耗尽了自己的資源和力量,西、葡兩國在东方的殖民地独占已不能繼續下去了。法國正为其內部的斗爭所削弱,德國則由于三十年战爭而陷于破產和分裂,英國國內革命的危机日益成熟,只有新兴的、“十七世紀的資本主义的典型國”(馬克思語)的荷蘭,得以因緣时会,从西、葡  相似文献   

17.
将赛义德针对西方的东方主义理论应用于日本,并以谷崎润一郎为例具体分析了日本大正时代的东方主义话语。本书有三个特色:一、不仅指出了谷崎的东方主义话语,而且还明确了他的“西方主义”和自我东方主义的倾向。二、以“中国情趣”为突破口,来探讨谷崎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关系以及他的中国观。三、详细考察了谷崎的两次中国之旅及与中国作家的交流,并分析了中国旅行对他创作的影响。该书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对中国读者全面理解谷崎润一郎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东方主义诞生以来,在全球扩散过程中有各种新模式及其内在理论逻辑.现代传媒已经成为东方主义生产的主要方式;东方人参与了其自身的东方化,从而为种种以对抗东方主义为口号的文化民族主义话语的产生提供了契机;东方主义不只是殖民关系的表达,同时也是殖民者、帝国主义内部之间权力争夺的策略;在全球化时代,跨国知识分子加速了东方主义的流动与"旅行".我们必须辨析东方主义在不同的社会和政治语境中的权力运作方式和意识形态内涵.  相似文献   

19.
黄哲伦的《蝴蝶君》以人物聚散的离奇情节与细腻的心理刻画有力地颠覆了东方对西方依存关系的虚假命题。作者在其作品中试图解构东方主义、反击文化殖民并颠覆西方殖民话语权。由于作者的文化身份、成长经历以及他身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局限性,作品对东方主义的解构是有限的,特别是剧中人宋利伶的角色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他被看作是颠覆殖民话语的一次努力尝试,另一方面角色本身却强化了西方对东方的固有成见。  相似文献   

20.
消逝的蝴蝶——《蝴蝶君》对东方主义的颠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裔作家黄哲伦把握自己的民族身份,创作了一部解构《蝴蝶夫人》的作品《蝴蝶君》。剧中作者审视了制约着西方社会思维的东方主义以及建构在这一主义之上的东方模式,并通过角色倒置,颠覆了原有的东西方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