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长桥驾彩虹,往来便市井。日中交易还,斜阳乱人影。"傍晚的上海市朱家角,尚未告别一天的繁华,信步走在游人熙攘的古镇老街上,记者的目光突然被一个挂满了各种糖画的手工店面所吸引。记者注目细观,霸气十足的龙,贵气骄人的凤,翩翩欲飞的蝴蝶,娇艳欲滴的 相似文献
4.
5.
6.
7.
8.
<正>策划人小语当中央电视台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和魅力征服数以亿计的观众时,我们不禁会想食物之于人的吸引力和意义,难道仅仅是融化在舌尖的美好味道那么简单?这部纪录片的一些粉丝们,则这样表达他们沉迷一部美食纪录片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这种食物里,有着我们童年的记忆、妈妈的味道和爱情的气息……就像食物有百般滋味,爱情或婚姻生活里,其实也都有着腌渍在锅碗瓢盆里的酸 相似文献
9.
10.
宗合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2019,(9)
正中国人自古讲究民以食为天。在大唐鼎盛之时,疆域辽阔,经济鼎盛,军事强大,丝路畅通,多元文化汇聚长安,其中当然也不乏丰富多彩的美食文化。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让水盆羊肉、火晶柿子、薄荷叶等大唐美食火遍全国。唐代有火晶柿子吗说起火晶柿子,薄薄的柿子皮破开小口,用吸管可以一口气吸光里面香甜糯软的汁液。很多网友在看了《长安十二时辰》后,纷纷在网上购买陕西的柿子和柿饼。那么唐代真的有火晶柿子吗?陕西 相似文献
11.
12.
13.
吴钩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2014,(8):56-56
在唐宋之前,平民实行的是二餐制,上午下午各一餐。当然宫廷是有三餐乃至四餐的。一日三餐在宋代才普遍起来,这只有在农业产量大为提高、食物变得丰富并且有了夜生活之后,才可以实现的。吃饱之后,人们便会追求吃得精致。宋人对于饮食是非常讲究的。富贵人家,"凡饮食珍味,时新下饭,奇细蔬菜,品件不缺",甚至"不较其值,惟得享时新耳"。宋朝的一般城市白领跟今日的小白领一样,都不习惯在家做饭,而是下馆子或叫外卖。“经纪市井之家往往多于店舍,旋买见成饮食,此为快便耳”,因为宋朝城市中的美食店太多了,“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油酱、食米、下饭鱼肉、鲞腊等铺”。 相似文献
14.
15.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之基,然而在人类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各民族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6.
17.
张慧瑜 《社会观察(上海)》2014,(6):74-76
《舌尖上的中国》已经成为近些年最知名的电视纪录片品牌。2012年第一季获得良好口碑和收视率(平均收视率为0.48%,比同时段电视剧高出30%)。第二季在2014年4月份一登录央视荧屏,就立刻引发天南海北吃客们的评头论足。他们不仅在微博、微信上一吐为快,而且手疾眼快地通过淘宝下单"舌尖上"的美食。第二季采取国外电视剧周播的形式,这为吐槽提供了可趁之机。一时间,从纪录片镜头、食材到片中人物,都成为"嚼舌头"的重心。纪录片工作团队本想根据反馈及时调整下一周的剪辑策略,却陷入一拨又一拨并非善意的口水战。这些都说明一件事,谁能抓住观众的胃,谁就能挑拨观众的心。 相似文献
18.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2018,(11)
正汪朗是汪曾祺先生的大公子,资深媒体人,烧一勺子好菜,写一手好散文。我和他的交往可追溯到二十多年前。那时候汪曾祺老先生住在蒲黄榆,我被借调到《文艺报》工作,因为孤单,节假日隔三差五地到老头家蹭饭。汪曾祺在文坛的美食大名,跟他的厨艺有关。据汪朗统计,除了汪先生的家人,我是尝汪先生的厨艺最多的人。因为吃多了,总结老头的美食经如下:一是量小。汪先生请人吃饭,菜的品种很少,但很精,不凑合。量也不多,基本够吃,或不够吃。这和他的作品相似,精练,味儿却不一般。二是杂。这可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