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利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借鉴Mincer收入方程,分析了流动人口收入水平的地区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流动人口收入的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且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收入水平依次下降.不同地区流动人口收入水平的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人力资本特征所发挥的作用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流动人口的人口学特征和经济社会特征则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国家人口计生委2010年12月对106个城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结果,从流动人口的就业单位分布与就业身份构成角度,对就业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参与状况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为,在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等私有性质单位就业的流动人口,是所有就业流动人口主力军,但其社会保险的参与水平明显偏低.且不同的就业身份,其各种社会保险的参与状况存在一定差别.而在公有性质单位或企业就业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参与水平处于较高水平.此外,在外资性质企业就业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参与水平处于高位.  相似文献   

3.
从微观来看,流动决策和流动行为作为个体提高人力资本效率的理性选择,能够有效提高个体工资收入水平。但是,流动个体也面临来自流入地的各种歧视,这是抑制其工资收入提高的主要障碍。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对提升和抑制流动人口工资收入的两种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对全样本而言,流动人口最终实际工资高于保留工资;分样本分析结果显示,东部和中部地区流动溢价效应高于户籍歧视抑制效应,东部地区的流动溢价效应显著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流动溢价效应低于户籍歧视抑制效应;流动人口间存在较大工资差异,低收入人群受到更强的户籍歧视,工资溢价更低,最终实际工资低于保留工资,高收入人群则从流动溢价效应中获益更高。  相似文献   

4.
我国流动人口的流入地分布变动趋势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982年以来的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本文从区域、省份、城市等层面分析了流动人口流入地分布的变动趋势。流动人口的流入地分布呈现明显的集中趋势。从区域层面来说,流动人口越来越向东部地区集中,越来越向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集中;从省级层面来说,流动人口越来越集中流向少数省份,前5个流动人口最多的省(市、区)吸纳了全国一半的流动人口;从城市层面来说,流动人口越来越集中流向少数城市,表现出突出的极化现象;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正在形成一个由35个左右城市构成的沿海城市带,它们吸收了全国半数以上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流入地分布的这种集中趋势将会继续保持下去,此乃制定与流动人口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基本出发点和前提。  相似文献   

5.
张红丽  朱宇 《西北人口》2010,31(5):91-96
流动人口内部并不是一个均质的整体,根据其流迁意愿的不同,可以分为打算在城镇定居、继续在城市和家乡之间循环流动、返回家乡定居三种流迁意向,而各个亚群体内部因自身特点或流迁特征的不同,对各种社会保险的需求状况也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基于对福州市流动人口所做的600份问卷调查,探讨了不同流迁意愿下流动人口参与社会保险的实际情况及其对各类险种的需求状况,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流迁意愿流动人口的需求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齐嘉楠  于典  王志理 《南方人口》2021,36(2):31-41,64
文章使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及其并行采集的地理信息数据,测算出中国流动人口的流动距离,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流动人口平均流动距离为594公里,东部地区平均流入距离最长,户籍流出地区间存在明显的梯度效应,由东北、西部、中部,到东部流出的平均距离依次递减.家庭决策影响突出,处于分离状态的家...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2006年在福建省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数据,从城市、企业和流动人口三个层次考察流动人口社会保险参与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城市社会政策是影响社会保险情况的显著因素;企业特征对流动人口社会保险参与情况的影响比较模糊,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流动人口个人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参加社会保险情况造成影响,但其就业的稳定程度并不是显著的影响因素。论文最后探讨了研究结果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8.
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口学刊》2019,(5):91-100
本文根据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有长期居留意愿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进行分析,发现个体特征、流动区域特征和家庭经济特征共同影响其落户意愿。研究表明:年龄对20-39岁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无显著影响,40岁及以上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随着年龄增加而下降;女性的落户意愿高于男性;无配偶者的落户意愿高于有配偶者;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越高则落户意愿越高;户口为农业的流动人口落户意愿最低,户口为非农业的流动人口落户意愿最高;只考虑流出地因素,从东部地区流出对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影响最低,从东北地区流出影响最高;只考虑流入地因素,流入东部地区对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影响最高,流入西部地区影响较高;在流入地购买住房的流动人口落户意愿不高;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随着已购住房所在地行政级别的降低而逐渐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区域性;随着月收入增加,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先降低后提高;随着月住房支出增加,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提高。  相似文献   

9.
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运用国家人口计生委2010年实施的106个城市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对停留在流入城市达10年及以上的流动人口这一最先迈入老龄阶段的群体,就其人口社会特征和停留预期与养老境遇进行重点分析。总体而言,长期外出流动人口显示有长期停留之预期,但社会保险的参与状况却令人堪忧。此外,不同人口社会特征的长期外出流动人口,其长期停留预期和社保参与状况存在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利用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考察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变化形势和导致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重点对象、重点的流出和流入区域。结果显示:20012013年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19.43,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略高于全国出生性别比,是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需要认真关注的对象。综合治理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的重点对象为第二孩的流动人口、农业户口的流动人口和跨省的流动人口,需重点关注由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为此,提出建立流动人口重点流出区与流入区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协作机制的建议,实现全局治理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  相似文献   

11.
流动人口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三群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流动人口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问题,过去已有大量文献,但研究重点是农民工。这里把外来市民纳入观察视野,利用2008年"迁移和流动劳动力与中国大城市发展"调查数据,分析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险参与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发现:在工资收入上,不同户籍身份劳动者之间没有净差异;在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参与上,本市居民、外来市民和农民工参与的可能性依次递减。这意味着,工资收入已经基本上由劳动力市场决定,而社会保险参与依然与户籍身份有关。不过,这种关联方式已经从过去的城乡户籍身份歧视转向本地/非本地权益差异。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分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秀丽  王良健 《西北人口》2008,29(6):104-107,111
本文运用方差及其分解等区域差异研究方法,定量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在东、中、西部及省际问的差异,结果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区域差异不均衡,东、中、西部区域对应人口老龄化水平的“高、中、低”。区际间的差异及东部区域的省际差异有减小的趋势但是总体省际间差异却在不断扩大.尤其是中部和西部区域的省际差异。为此,需要社会共同努力应对人口老龄化水平不均衡所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结果和反映31个省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标数据,建立分层线性模型从流动人口个体和省级层面考察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和作用程度的大小。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不仅与个人因素有关,而且还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差异化的影响。个体层面从户口性质、就业状况、医疗保险、自我融入意愿、本地人接受程度、收入情况与住房条件解释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差异的63?12%;省级层面从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就业及基本社会保障解释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差异为36?83%。最后从政府、公民社会参与角度出发,提出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In an increasingly knowledge-based globalized world, higher education, advanced training and skill development are critical priorities for Vietnam. This paper aims to estimate the particip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its regional distribution in Vietnam, and to identify its determinants at the individual and contextual levels. Data used were from Vietnam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2009 linked with Vietnam living standard survey 2009. The participation rate overall in the colleges/universities among 19–22 year olds in Vietnam was 16.3%, but this rate varied significantly across the provinces. Household socioeconomic status, gender, ethnic group, migrant status, and urban/rural residence were significant individual level predictors of participation while indicator of fertility stabilization,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average education level we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at the contextual (provincial) lev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dividual, social and regional inequalities are important impediments to higher education participation among the Vietnam youth.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promoting hig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order to position Vietnam in the global economy.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uses the Dual Cut-offs Approach to measure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 China at the national, rural-urban, regional and provincial levels using the 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data from 2010. Five dimensions and thirteen indicators are considered for the enumeration of poverty. It is observed that irrespective of cut-offs and weights, rural poverty in China is three to nine times of urban poverty. Social insurance, toilet and cooking fuel are the major indicators contributing to both rural and urban poverty. More urban households in the Western region are deprived, but urban poor households are deprived in more indicators in the Central region, and some Eastern provinces are poorer than some of the Central provinces. Furthermore, the paper identifies the provinces that contribute most to national poverty levels and finds the sources of poverty in those provinces.  相似文献   

16.
陈颐  叶文振 《南方人口》2010,25(6):32-39,8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对人口系统的支撑之上,关键是要保持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并维持资源、环境对人口发展的持续支撑。基于此,建立了包括人口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和科技制度子系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并用全国各省的横截面数据,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各系统状态进行因子分析与评价,并根据结果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人口安全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7.
黄俊辉  李放 《人口学刊》2013,35(1):15-21
文章从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养老服务、五保供养四个方面构建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绩效的综合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27个省域的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绩效进行测度、排序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绩效整体水平偏低,存在显著的省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并非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绩效的决定性因素,各省域养老救助、养老机构、养老保险等养老保障政策子系统发展极不均衡。  相似文献   

18.
此心安处是吾乡--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身份认同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客观社会环境和主观意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利用2014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及心理健康调查”数据,使用线性回归和二元逻辑斯蒂回归方法,分析当前制度区隔与结构排斥下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地区差异,文章发现,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现状较为复杂,呈现认同意愿“内部有别”与认同结果“人地一致”的特点,即“居留意愿”较低的城市中流动人口的“入籍意愿”较高,“融入于地”状况较好的城市中流动人口“本地人身份认同”度同样较高。从区域分割视角来看,除“入籍意愿”较高外,东部大城市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状况不容乐观。同时,受流动跨越行政距离的影响,省内流动人口具有较强的“内部优势”,其身份认同状况优于跨省而来的流动人口。  相似文献   

19.
The Age of Migration in Chi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Using data from the 1987 and 1995 China One Percent Population Sample Surveys, this article examines migration patterns during 1982–95, a period of sweeping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s in China. Several major patterns are evident: the increase in overall migration and especially in temporary migration,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migrants in the coastal region. Over time, migrants of rural origin were more likely to choose cities as destinations than towns. The consequence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changes in migration patterns are explored.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空间权重法和空间虚拟变量法设计了中国地区失业率邻居效应变量,并将其加入地区失业率模型后使用1995~2007年中国省域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地区失业率邻居效应显著存在,这表明毗邻省份失业情况会明显影响本地区失业率水平,这意味着本省在进行就业政策制定时需考虑毗邻省份的实际情况,与此同时,毗邻省份间的充分沟通与合作应成为减少本省遭受外部失业冲击影响的可能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