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运用相关理论对甘肃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日趋减弱,就业难问题依旧严峻。此外,甘肃省三次产业结构与其对应的就业结构的发展集中体现为不协调。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的潜力巨大;第二产业并没有因为拥有巨大的就业空间而接纳更多的劳动力;第三产业成为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但在现有的状况下,未来接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目前出现的就业难主要是因为劳动力技能与产业升级不相适应,造成结构性失业。民工荒并不是劳动力资源枯竭的信号,而是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存在巨大偏差造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数字经济影响产业升级与就业调整的理论分析,利用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的统计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产业升级与就业调整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不仅能够推动产业升级,而且有利于提升就业水平。在产业内,数字经济能够提升高技术制造业的就业占比,同时减少低技术制造业的就业占比,劳动力由低技术部门向高技术部门转移;在产业间,数字经济有利于提高第三产业就业占比,降低第一、第二产业的就业占比,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数字经济显著提升高学历劳动力的就业占比,不利于低学历劳动力就业。当前产业升级与稳就业总体能够协同推进,但存在短期的失业问题,公共政策应注重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提升劳动力的数字技能,保障低学历失业群体的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3.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将会逐步减少,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将会逐步增加,特别是第三产业将会日益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导部门。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已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此相应的是,劳动力需求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总的趋势是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稳步下降,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先是缓慢上升,80年代中期以来大致保持稳定,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则不断上升,可见,我国第三产业已成为现阶段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  相似文献   

4.
我国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就业压力很大,从发展趋势看,第三产业将会日益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导部门.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的特点,然后对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接着分析了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的地区差异和形成原因,最后运用本文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对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是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方式。现阶段,我国农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且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空间也在不断扩大。但是,从2004年开始我国却出现了"民工荒"现象,且愈演愈烈。这不仅阻碍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给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动力进行测算和分析,得出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动力不足,是造成"民工荒"现象日益突出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动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行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的视角分析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并以此构建分析框架,应用管理统计SPSS11.0对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扩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提高农民收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消除制度因素的阻滞作用是加快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7.
基于产业-就业结构变迁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 《西北人口》2010,31(4):22-26
国内外关于产业就业结构的变迁已有诸多论述。本文运用往年统计数据,对产业就业结构的存量、增量进行分析,研究了三大产业的就业弹性和产业就业结构的偏离度,发现第一产业存在着大量的需要转移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三产业有能力吸纳更多的劳动力,由于第三产业的部分行业和第二产业的就业壁垒较高,加剧了我国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基于此研究结论,提出针对性的、明确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方向以调整产业一就业结构,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8.
为了协调我国人口就业与不同产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对1978~2005年期间我国的人口就业与不同产业经济增长之间进行了协整分析,得出我国人口就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同时构建模型对我国不同产业的GDP与就业人数进行了回归分析,利用我国不同产业的GDP就业弹性,比较分析了我国不同产业对就业吸纳作用的差异;以及利用得出的结论提出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劳务输出等政策建议是缓解和扩大我国人口就业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出路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 ,滞后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而且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绝对量会大幅度增加 ,这就使得农村的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 ,实现农产品的多层次增值和劳动力的多渠道就业 ,同时大力开发小城镇 ,扩大第三产业规模 ,是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产业和空间转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耀森 《西北人口》2012,33(2):53-56,62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互动关系。本文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趋势的基础上,运用协整检验和广义最小二乘法测算了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程度,计算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研究发现,重庆市第一产业产值与其就业人数之间不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其产值增长的同时并未带动就业人数的增加,反而对本已存在的剩余劳动力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第二和三产业对促进就业量的增长均具有积极作用,但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大于第二产业。  相似文献   

11.
中国劳动供求态势变化、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劳动供给和需求态势的变化,认为我国无限劳动供给时代已经结束,"招工难"具体地反映了劳动供求形势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这一变化虽然并不意味着劳动力数量绝对短缺,但意味着劳动者工资只有实现合理增长才能保持劳动力资源充分供给。综合劳动供求变化,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形势和问题,认为虽然从统计数字来看我国城镇失业率继续保持较低水平,但劳动力市场形势并不令人乐观,实际失业率水平仍然较高,同时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为实现充分就业,我国仍然需要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同时需要改善就业质量,让劳动者更加公平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安徽省的研究,得出关于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劳动力供求的基本结论是:劳动力供给总体上大于劳动力需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将成为决定劳动力供求缺口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农村地区还存在农村科技人员的劳动力短缺的特征。根据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扩大劳动力需求和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关键之举在于,走农村产业化道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与此同时,农村科技人员的短缺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王兴周 《南方人口》2006,21(2):32-39
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农民工素质结构发生了明显转型,在此基础上农民工,尤其是第三代农民工对工作的期望值从量和质两方面都大大提高,这与农民工输入地僵化的经济生态发生错位,由此导致农民工尤其是第三代农民工就业心态不稳定,这是民工荒突然出现的内在原因。为此,地方政府应该在职业培训、宣传推广、失业救助、社会交往、行业管理几方面有所作为;对企业来说,不提高农民工薪酬不行,只提高薪酬也不行,还应该尽力改善农民工尤其是第三代农民工关注的“非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14.
经济转型时期“用工荒”现象及其成因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勇 《中国人口科学》2012,(3):66-77,112
文章从技能型劳动者的分类界定入手,对不同类型劳动者所面临的"用工荒"现象及其成因机制进行微观视角的分类研究。结果发现,当前的"用工荒"现象包含了多种类型的劳动者短缺,其中非技能型劳动者短缺的主要原因是被扭曲的收入分配比例和无保障的弹性用工模式导致新生代农民工供给激励不足,随着企业转型升级进程加快,此类"用工荒"现象将得到有效缓解;而造成技能型劳动者短缺的原因,既包括经济转型发展使对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结构性增长,也有基于历史和现实原因的劳动者供给数量不足。技能型劳动者培育过程中的劳资双方行为"协调失灵"、政府职能缺位、社会化培训体系建设滞后和劳动力市场的无序发展等因素都是导致技能型劳动者增长速度滞后于经济转型发展要求、进而导致技能型劳动者"用工荒"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addresses whether low educated men are displaced from their jobs by higher educated workers in the Netherlands in the period 1980–2004. In particular, we test whether structural or cyclical crowding out is predominant in the Dutch labor market. In order to do so, we try to explain the observed trends in education-specific transition rates to entry into first employment from education, exit from employment into unemployment or inactivity, and re-entry into employment from unemployment or inactivity for men by both business cycle effects (that is, changes in aggregate unemployment rates) and structural effects (that is, changes in labor supply–demand ratios for high educated). Discrete-time event history models are estimated using the OSA Labor Supply Panel 1985–2004. Retrospective information enables to study trends from 1980 onwards, so that structural effects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cyclical effec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ructural crowding out exists at both the worker in- and outflow. First of all, it was observed that a growth in the oversupply of high educated increases the employment exit risk of low educated workers more so than that of higher educated ones. In addition, it was shown that an increase in the oversupply of high educated especially reduces the re-employment chances of low educated unemployed men. There is no evidence found for cyclical crowding out among low educated workers in the Dutch labor market.  相似文献   

16.
李青  王娟  徐崇志 《西北人口》2010,31(4):107-111
本文以新疆南部兵团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口规模、农业人口、就业人员数及就业人员产业结构的系统分析。了解人力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就如何妥善处理协调人力资源、经济结构与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有针对性的可行建议。主要结论:(1)南疆过低的人口比例不利于团场小城镇建设,更不利于发挥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威慑“三股势力”的重要作用和劳动力的资源储备。(2)南疆兵团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不很匹配.阻碍了农村刺余劳动力的转移。(3)南疆兵团就业结构中一产就业人数比重偏大。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新疆南部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  相似文献   

17.
邵建平  汪潇 《西北人口》2014,(2):124-128
“西北农民工就业难”和“东南企业招工难”的两难现象对我国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步伐产生了较大阻碍。实现劳动力对接,推动农村人口外出务工,进一步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解决企业用工难.是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以典型的劳务输出集中地——甘肃定西市劳动力输出为实证调查对象.利用博弈论方法实证研究了其劳务输出过程中主体的行为,认为要促进劳动力输出地劳动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有效利用:企业和劳动者本人要付出足够的合作成本,且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收入越高,劳动者外出务工的概率越大;同时存在劳务中介时。由于中介对象的相对不变性,劳务中介在博弈中可能存在重复博弈的行为,并存在纳什均衡解:如果中介诚信.就可以继续合作。政府在此过程中,应从促进供需双方对接、保障劳动者权益和提高服务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劳动就业的现状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 ,吉林省的就业速度明显慢于经济发展速度。劳动力数量多 ,就业岗位有限。在未来 1 0年 ,就业状况仍不容乐观。解决这一问题应当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吉林省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二是加强与西部各省份的交流 ,三是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