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流动人口向哪里集聚?——流入地城市特征及其变动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200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中287个地级市的流动人口数据,发现十年间中国流动人口的城市分布格局出现新变化。进一步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人口规模等方面分析流入地的城市特征,结果发现:2000年,投资和第二产业产值占比较高的城市吸纳流动人口具有显著优势;流动人口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增加的速度存在收敛趋势。然而在2010年,投资占比较高的城市吸纳流动人口不再具有显著优势甚至呈现劣势;第三产业产值占比较高的城市吸纳流动人口的能力更强;流动人口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依然存在增加趋势,且增加的速度不再随人口规模的增加而减慢。  相似文献   

2.
人口流动对中国不同省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航空 《人口学刊》2015,(1):95-102
本文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人口流动对不同省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入人口对于东部地区的影响程度更大;流出人口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影响程度更大;人口大量流入使得老龄化得到缓解的省份主要在东部,人口大量流出使得年龄结构老化的省份主要在中西部;消除人口流动对老龄化的影响以后,2000年和2010年的老龄化格局出现了较高的一致性;与2000年相比,2010年人口流动对于各省份的影响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3.
随着宜宾至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西安、昆明航线和内宜高速公路、内昭铁路的开通,宜宾变为成渝两地通往滇、黔、桂、粤的捷道,流动人口也随之大量增加。截至2005年6月,全市共有流动人口108万人,其中流出人口83万人,流入人口25万人。流动人口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流动人口总量较多,流出人口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6%。二是以流出为主特别是流出省外居多。流出人口中,在省内市外流动的有11.2万人,省外流动的为71.8万人。三  相似文献   

4.
我国流动老年人口居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迁移流动规模的日益增加,流动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显示,流动老年人口的规模不断增长,老年人口发生迁移流动现象已经成为常态。流动人口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公共卫生服务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而流动老年人口由于年龄因素,身体健康状况更加备受关注。如何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保险方式使老年人享受异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流动老年人口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本文利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个体特征、流动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三个层面对我国流动老年人口居留意愿进行描述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方法研究相关因素对流动老年人居留意愿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认为个体特征中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流动老年人口居留意愿均有影响;从流动特征的维度来看,流入区域、流动范围、流入时长与流动原因四个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均对流动劳动年龄人口的居留意愿产生了显著影响;社会经济因素中,除了再就业变量以外,其他变量的全部类别或部分类别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流动老年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和促进社会融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滞留与更替——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上海市1993年和1988年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有关数据作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平均滞留时间趋于缩短,更替强度趋于增强。笔者认为,不同滞留时间的流入人口,都是不断更替的人口群体;乡—城流动人口的总体归宿趋向是城市化,但这并不意味城市流入人口都将以目前所流入的城市为永久居留的归宿;大量跨区域乡—城流动人口都将在流返流出地以后继续完成其城镇化过程。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不断新老更替而“永远年轻”的人口群体;人口有序流动是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一大出路;中国人口变动的活力将进一步体现于新世纪的人口流动。  相似文献   

6.
<正>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口政策的调整,人口出生率降低,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数在人口总数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了。随之而来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构成将发生重大变化,年轻的劳动年龄人口(16~30岁)比重将下降,中老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出现劳动力老化。当人口老龄化超过一定速度,劳动力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相对数也会下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流动人口数量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目前共有流动人口47万,其中流入人口17万,流出人口30万。2010年以来,桂林市在建立和推广流出人口"协议式管理、亲情化服务"和流入人口"人来登记、人走注销"的旅店式管理服务模式的基础上,紧紧把握好本市被国家4部委确定为"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城市"的契机,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全面落实,全面促进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城市接纳农村流动人口,从近期看,可以增加城市劳动力供给,减缓城市老龄化速度,减轻城市抚养比;从长远看,可以优化和调整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改善未来人口发展条件。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步伐的加快,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呈现出新的特点,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江苏省南京市的流入人口中实有人口已达到181.3万人,2010年以来我们先后组织4次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现对相关情况作一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流动人口生存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新生代流动人口逐步成为流动主体,但在城乡两端都处于边缘化状态。南京市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0.33岁,超过一半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属于"80"、"90"后新生代流动人口。  相似文献   

10.
利用前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及其影响因素监测调查数据,对吉林省边境地区的人口跨境流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吉林省边境地区年龄在1559岁之间的人口跨境流出意愿最强烈,朝鲜族和满族人口比汉族人口的跨境流出活跃得多;与国内流动人口相比,初婚有配偶人口和离婚人口的跨境流出倾向大于未婚人口;接受过教育的人较文盲半文盲人口的跨境流出态度保守;与未流动人口相比,再婚有配偶人口比未婚人口的跨境流出态度保守,但离婚人口比未婚人口的跨境流出倾向大;有过外出经历的人更容易跨境流出。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加速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影响城镇化进程。在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交织影响下,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其老龄化水平远高于城镇,这将给我国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挑战。应该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积极推进适应人口老龄化的新型城镇化,培育新型农业发展方式,推进以城支农的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就业以改善农村老年人从事经济活动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方丰  奉莹  徐冬 《西北人口》2010,31(2):49-52
流动人口的大规模涌入,使广东省人口老龄化速度比其他省份发展慢。人口老龄化地区发展不平衡。分析了流动人口对老龄化程度造成的弱化影响。按包含流动人口和不包含流动人口的两种统计口径.广东省人口老化指数的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前一种计算方式将大大低估广东省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使广东的老龄化系数低于其他沿海发达城市。而省内流动人口的分布不均,是造成广东省人口老龄化程度地区分布不均、城乡发展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此外,通过绘制人口地图,发现广东省人口老龄化程度与流动人口分布呈反向的阶梯性分布规律。通过绘制人口地图,还分析和比较了广东省流动人口分布与老年人口分布的特点和规律.揭示出流动人口对广东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未来全国和不同区域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镇化将是我国未来几十年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从人口学的角度讲,在加速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三大因素,即出生、死亡、迁移的变化中,人口城乡迁移将是核心问题。本文在城镇化发展的中方案假设下,利用ⅡASA的模型对全国和地区未来30年人口城镇化水平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了全国和不同区域的城镇化长期趋势;揭示了城乡间的迁移和农村居民身份的改变,是城镇地区人口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伴随城镇化的加速,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城市。  相似文献   

14.
Rapid growth and globalization of the domestic economy have dramatically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in China,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impacts and challeng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sing a multistate model accounting for distributional aspects of age, sex, education, and migration in rural and urban regions, we estimate the magnitude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rough 2030 and examine some major associated sustainability issues.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for a range of assumptions, China’s urban population will nearly double from 2000 to 2030; (2) the labor force will constitute a larger share of total population in urban areas than rural due to internal migration of younger workers—this appears particularly true for the mega-urban metropolises of Beijing and Shanghai; (3) rural populations will experience more aging than urban; and (4) level of education among China’s rural labor force will remain low, which could pressure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al transition from an agricultural to a service-based economy.  相似文献   

15.
迁移与滞留:广东省人口老化的区域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若建 《南方人口》2006,21(4):11-18
论文描述了广东省人口老化的基本过程,分别从经济区、大城市、农村、外来人口聚集区与人口大规模外流区等多个层面上分析了人口老龄化的区域特征。指出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的青年人的流动和老年人口滞留在经济相对滞后的区域是影响人口老化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乡城人口流迁是城镇化的产物。中国正在处于快速城镇化的阶段,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入城市是当前我国城市化的重要特点和标志。而中国的乡城人口迁移是在城市本身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发生的。研究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对城市就业的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北京市为案例,在分析北京市目前就业压力和来源、流动人口的变动与城市就业的关系及影响的基础上,给出一个关于乡城人口流动与城市就业之间动态关系的模型框架。  相似文献   

17.
Focus in this discussion of 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Korea is on the following: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mplications of urban growth, urbanization trends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migration, socioeconomic differences, and population redistribution policies. Korea is one of the most densely populated countries in Asia. Attempts to deal successfully with this phenomenon have met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success.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in the capital region continues to be a problem and has resulted in acute housing shortages, rapidly rising land prices, and on encroachment of urban land use into prime agricultural land surrounding the Seoul metropolitan region. Between 1955-1975 the population of Seoul increased from 1.6 million to 6.9 million for the capital city proper and to 9.4 million for its metropolitan region, including 5 satellite cities. This fringe spillover began in the late 1960s. The metropolitan area, comprising 4 cities around the fast growing city of Busan in the south, was formed in the mid-1970s with 3.2 million people. At this time major policy concerns center on the demographic phenomenon of continued concentrations in the Seoul and Busan regions. Problem issues which persist include nonfarm polarization, regional imbalance, diverging intra-sectoral incomes, and the aging rural labor force. Despite its nearness to the demilitarized zone, Seoul was and continues to be the focal point of economic and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The early 1960s brought little variation in 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 trends. In 1961 family planning and planned economic development were initiated but their impact came several years later. The overall urban growth rate dropped from 5.4 to 4.6% in the 1960-1966 period, and Seoul's pace of expansion slowed down to an annual average of 6.5%. Yet, the capital continued its urbanizing dominance. By 1975 Korea had 3 cities with a population of over 3 million: Seoul, Busan, and Daegu. In 1975 48.4% of the country's population of 34.7 million lived in the 35 cities designated as urban. Migrants comprised 21.5% of the 1970 national population, and the shift was rural-urban for almost 3/4 of them. Korea's industrial takeoff during the mid-1960s had 2 noteworthy effects: rising urban wages doubled rural income levels in real terms by 1970; and the exodus from the countryside was so intense that the rural population shrank between 1965-1970, for the 1st time since the Korean War. A successful family planning program had helped to lower the annual population growth rate to 1.9% by the late 1970s, but heavy out-migration from rural areas was the major factor.  相似文献   

18.
针对经典的人口老龄化预测模型存在的方法本身误差和思路缺陷等局限,本文将非参数方法运用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中,结合核估计和局部线性估计的理论,建立了非参数自回归模型,与AR(1)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预测精度更高,则本文选择非参数自回归模型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进行预测。最后,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进行年龄组别和城乡结构分析,针对我国从2004年开始出现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现状,从人口迁移等角度分析原因,并提出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对策以及平衡城乡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十年间我国人口流动的区域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东部沿海仍然是最主要的人口流入地.中部地区人口大量外迁的趋势依旧.西部地区作为人口流入地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城市作为流动目的地.超一半的流动人口来自于镇;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略有提升但务工经商人群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外出年龄有所推迟: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数量激增。造成上述特征及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城乡发展差距与要素集聚格局以及流动人口接纳安置能力与政策等方面的因素。今后我国人口流动需要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以及新型城镇化、主体功能区等新思路的安排进行舍理引导与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