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误读与还原     
艺术创造行为的本质决定了文学作品的文本客观上包含着大量的“空白”和“未确定点”,这既是艺术本性的一种表露,也是文学作品作为客体的一种本质规定。作为读者,他需要在阅读中用想象来填充。在作品表现的引导和暗示下,读者会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同作品联系起来,用自己在现实中形成的生活图像去想象作品所表现的世界。因而,“误读”的存在不可避免。以英加登的“具体化”理论尝试分析误读的缘起与作用,并在对翻译文本的着重分析中,探讨还原的必要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英加登的“具体化”概念对文学作品做出了有效解释,但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文学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3.
英加登对阅读意识过程的现象学研究,直接开启了沃尔夫冈.伊瑟尔对阅读活动的研究,伊瑟尔由此建立了他的审美反应理论,成为接受美学的又一个分支。伊瑟尔的理论处于现象学美学、接受理论、现代艺术三者的交汇处,强调阅读活动中的交流或曰双向相互作用,是他的理论特色。这是伊瑟尔理论的性质与定位。伊瑟尔的理论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对于阅读活动的描述,这是阅读现象学;二是对文学本文的传达结构的阐述。前者是主要的,其内容可以概括如下:作品在读者与本文之间生成,而读者又由阅读经验构成。这是双向作用达到了双向构成。这样一种观点,为姚斯所不具备。关于后者,伊瑟尔认为,本文中的空白和否定给出了一个特殊的结构,这一结构控制着交流亦即相互作用的过程。否定是熟悉的社会标准被否弃,它是产生空白的一个原因,否定的另一层意思是删除;而所谓空白,是本文中潜在的联系。虽然伊瑟尔的论述存在用词生涩、多有矛盾的缺点,但他的理论对英加登开创的阅读现象学作出了一定的补充,仍然有其值得肯定之处。  相似文献   

4.
“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石,是原联邦德国的康斯坦茨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伊塞尔根据英伽登关于文学作品中的不确定领域在阅读过程中被具体化的思想发挥而来的。所谓“召唤结构”,是指文学作品中存在的不确定点或读者对作品进行艺术想象的空间。下面,仅就“召唤结构”的特点和美学价值,谈点看法。 1 “召唤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它的不确定性。首先,这是由于文学作品特殊的存在方式——一种意向性客体所决定的。这就是说,文学作品必须凭借铅字、油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是当代西方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的方法论。其核心理论是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不能由作品自身实现。他们视“作者──作品”为创作过程,视“作品──读者”为接受过程,这两个过程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学过程。前苏联学者梅拉赫称之为“动力过程”,并且认为,读者在“动力过程”中,不是被动的反应环节,而是主动的。作品在接受活动中为客体方面,读者为主体方面,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读者阅读作品是驾驭者,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同时读者实现…  相似文献   

6.
英加登哲学思想对他文论的影响;英加登现象学文论的主要内容——文学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形式结构、具体化及审美经验;英加登现象学文论的得失。  相似文献   

7.
文学本文与文学作品既是同一关系,也存在着差异性。文学本文与文学作品首先是父子式的血缘关系,其次才是所处时代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本文话语性质的定位,对于梳理文学互本文之间的关系,了解各个不同的本文之间的联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理解的基础。本文阐释学上的定位,对于阐发读者阅读作品的意义、价值大有裨益。以大文本的思路看待文学,也许可以比较全面深刻地认识文学。  相似文献   

8.
读者·作品·召唤结构--关于多维文学接受的一种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批评四要素中,“读者”是最后一个进入研究领域的。注重读者创造性的文学接受过程事实上涉及到接受主体的一切方面,并通过作品的阅读评价曲折地反映出来。受伊瑟尔认为作品是一种“召唤结构”式的存在启发,我们提出读者也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召唤结构”,并主要通过心理学和哲学解释学的方法为文学接受过程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做出一个尽可能清晰的理论描述,使文学解释获得一个相对稳定和可靠的立足点,进而对读者的接受心态起到一个预先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是一种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为理论基础,以读者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独立自主的理论体系。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包括两极,一极是具有未定性的文本,一极是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具体化,只有这两极的合壁而成完整的文学作品。从而将对文学作品和作者的研究转向对读者反应进行研究,强调读者的能动创造作用。接受理论给我们文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涉及到读者、文本、作者和社会背景等多视觉研究。使作者的意图、文本的意义和价值得到真正的实现。在霍桑的小说《红字》中,作者有意识地运用歧义手法,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填充其“空白”,重新建构,不断调整期待视野,确定其未定点,使不同时代的不同层次的读者能从中得到不同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0.
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文学经典和文学经典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因为这个课题关系到文学史的编撰和文学教育等一系列的重要问题的解决。文学经典是时常变动的,它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人们确定为经典就一劳永逸地永久地成为经典,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地建构过程。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起码要有如下几个要素:(1)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2)文学作品的可阐释的空间;(3)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变动;(4)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价值取向;(5)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6)“发现人”(又可称为“赞助人”)。就这六个要素看,前两项属于文学作品内部,蕴涵“自律”问题;第(3)、(4)项属于影响文学作品的外部因素,蕴涵“他律”问题;最后两项“读者”和“发现人”,处于“自律”和“他律”之间,它是内部和外部的连接者,没有这两项,任何文学经典的建构也是不可能的。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建构文学经典的基础,决不像某些学者所说的那样可以忽略不计。如果一部完全没有艺术价值的艺术作品,它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感情,就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不能满足读者的期待,无论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如何“操控”,最终也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反之,能够建构为文学经典的作品,总是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和价值,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能够满足读者的期待。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动,文化权利的变动,对于文学经典的建构的影响是很大的。但第一不能把这种“影响”归结为“决定作用”,第二不能认为只要是意识形态的影响都是“操控”,都是负面的。  相似文献   

11.
爱尔兰移民小说中的每一部作品叙述的是单个移民的鲜活的个体记忆,然而,当单个移民被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并经作品出版、流传后被有相同历史背景的读者广泛阅读,使读者产生社会群体认同的时候,这一批文学作品就成了社会记忆的一部分,成为了承载集体记忆的“记忆场”.当作为集体记忆的历史以类似于口述历史的方式被写入文学作品时,在新历史主义把史学视为诗学,历史的客观性受到挑战的语境下,或许在文学中还能找到被凝固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真实.跟人口普查历史资料和博物馆一样,以爱尔兰移民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作为“记忆场”成为了这段历史的另一种物质化的记忆.  相似文献   

12.
英加登在《论文学作品》中提出文学作品有四个层面,每个层面都有审美价值质,"形而上学质"是再现客体层的审美价值质,文学艺术作品只有在形而上学质的显示中才达到顶点。"形而上学质"在文学本体论部分提出,却有待审美经验论和审美价值论部分阐明。"形而上学质"不仅是审美风格和审美范畴,而且有类似宗教和形而上学的价值。英加登这一概念不仅与现象学美学有内在相通,也与形而上学美学传统遥相呼应。  相似文献   

13.
构筑文学本文的媒介和工具是语言,但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已经不是普通的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而是具有着非凡的“陌生化的美”、“蕴藉化的美”和“形象化的美”的语言。这使文学作品的语言生成为一个完满的诗意空间,流光溢彩。  相似文献   

14.
“形象大于思想”是一种规律性的文学现象,也是文学理论探索的重要课题。过去,人们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和理解都是着眼于从作者到作品的单向流程,而没有为读者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对作品信息的反馈作用留下席位,更绝少有人明确地把读者的阅读实践活动同作家作品联系起来进行动态的思考。本文就试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一下这个古老的文学现象。文学作品中形象所显示出来的思想意义超越或违背了作家的创作意向,具有着作家  相似文献   

15.
儿童文学的趣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的天性是快乐的,提供给少年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也应是快乐的,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高尔基说:“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确是一句至理名言。因为,孩子们总是喜欢阅读那些充满趣味性的作品,厌恶那种枯燥乏味的东西。所以趣味性就成了儿童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它也是儿童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英伽登是现象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现象学文学作品论,从现象学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和结构层次、体验作品的各种方式、作品的具体化、积极阅读和消极阅读、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的区别、艺术价值与美学价值的区别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对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英伽登是现象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现象学文学作品论,从现象学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和结构层次、体验作品的各种方式、作品的具体化、积极阅读和消极阅读、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的区别、艺术价值与美学价值的区别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对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空白,原指书画作品中笔墨未涉及之处,介人文学以后,其涵义就更为广泛起来,它既指物理领域的语言文字的形式空白,也指心理领域的审美意象空白.文学的审美和创作都具有空白的特征.空白的观念和形式在文学审美和创作中发挥着无以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对文学空白的界说,有助于我们对文学空白艺术的把握和认识,对于文学的审美和创作有着积极的意义.一、具象有向空白文学中的具象有向空白是指文学作品中,作家在以点代面,以少总多,不画全龙而点“一鳞一爪”过程中,在语言文字和整体意象上所表现出的断层、间隔、空缺、空白.然这种空白是具象的,且是有向的,是“化白为黑”的手法运用.作家对意象有完  相似文献   

19.
英伽登是现象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现象学文学作品论,从现象学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和结构层次,体验作品的各种方式、作品的具体化、积极阅读和消极阅读、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的区别、艺术价值与美学价值的区别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对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不少诗词作品,要求达到使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的教学目的,我们就应当将视界放大,除了必要的作品解读,还应当比较理性地看看文学鉴赏的心理过程。懂得这个过程也是文学鉴赏的基本要求之一。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一种审美认知活动。读者在鉴赏诗词作品时,总是通过语言媒介来把握诗词中的艺术形象,得到审美感受,从而领会诗歌蕴含的精神内涵。诗歌鉴赏过程大致可分为感觉、感染、感触三个阶段。第一,感觉阶段。这是读者对诗的形式或诗的形象的外在反映。由于读者所把握的诗词形象,是具体、感性的知觉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