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第三者受益人合同的民法原理。第三者受益人同合(以下简称“他益合同”)的内涵是指:该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为了第三人的利益而合意设定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的契约;它是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法律行为,其法律后果即利益的获得溯及第三者。在英美契约法里称之为“The contract of the third party benenificay,”意指合同诺言的受益人并非该合同的当事人。  相似文献   

2.
论合同责任     
罗马法将民事责任分为两种:“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大陆法国家继承了这一分类法。英美法稍有不同,把民事责任分为:违反合同的责任、违反信托的责任及侵权责任。合同责任与合同义务(债务),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所谓合同债务,是合同中规定当事人应为的一定行为。债务人按照合同规定正确履行债务,不会发生责任问题。只有当债务人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债务时,才发生合同责任。所谓合同责任,即法律视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债务为违法行为,使行为人处于一种受制裁之法律地位。合同责任是合同法律制度长期发展的结果。习惯法时代,曾经通行一种用名誉作为债务担保的责任制度。债务人违反合同时,债权人即当众公开宣  相似文献   

3.
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一项法律化的道德规范,其本质上是一种为寻求市场利益公平的法律伦理,具有道德规范性、法律规范性和双重功能性等主要特征.作为一种基本的商业道德和合同法的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贯穿于合同订立、合同履行、合同终止和合同解释等合同行为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4.
邓贤 《社科纵横》2013,(1):116-117
我国立法对重大误解与欺诈行为这两种合同中可撤销的情形都作了相应的规定,但两者在司法实践中常常被混淆。两者在主观状态、客观要件和因果联系这些构成要件上都有差异。在实践中两者虽都可以产生使合同变更或撤销的法律后果,但对于当事人来说,在利益分配上有较大的差异。故有必要对重大误解和欺诈行为在实践中如何具体认定上加以剖析,从而更规范地予以应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 ,国际合同法律适用理论获得了长足发展。从批判单纯的空间连结点开始 ,到“意思自治原则”的广泛采用 ,到“客观论”的出现 ,到“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确立完善 ,到英国“合同自体法”理论的形成 ,都代表着国际合同法律适用发展的一种新动向。 2 0世纪 ,出现了大量调整国际合同关系的统一实体法规范。面对着国际合同法律适用理论的新发展 ,1999年新合同法的颁布 ,对之仅作了原则性规定 ,需要立法上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法律效力探析孙春伟,方明月在法理学上,法律效力一般是指法律规范的效力。但近年来,有的学者认为法律效力是“法律及其部分派生文件、文书”所具有的效力①,也有的学者认为法律效力是“合法行为”所具有的效力②,对法律效力的有关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这里,暂且不讨...  相似文献   

7.
从英美国家保险利益原则的理论发展看我国立法之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美保险法至保险利益原则确立以来,对其法理有着“法定关系理论”、“实际利益理论”、“存在合法关系的实际利益”这三大理论。而“法定关系理论”、“实际利益理论”并不能解决保险的应有目的,“存在合法关系的实际利益”理论更符合历史潮流。我国现有保险法在人身保险合同中采用的是“法定关系理论”,在财产保险合同中,保险法未明确规定,在实践中适用的是“法定关系理论”。从英美国家理论发展的现状及国情,我国保险法在人身保险合同中不应适用经济利益理论,在财产保险合同中,应适当运用经济利益理论。  相似文献   

8.
焦传岭 《社科纵横》2007,22(8):89-90
欺诈客户仅指证券公司及其从业人员在证券交易中违反客户真实意思,损害客户利益的行为。各国证券法律大多对欺诈客户的行为从法律上进行明确的界定。我国证券法律规定虽然前后有一些变化,但总体上对欺诈客户的行为界定较为详细。  相似文献   

9.
《合同法》在合同形式方面做出了许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规定 ,但由于对法定形式的法律性质和效力缺乏明确规定 ,引起法学理论和审判实践上的诸多不同理解和做法。借鉴国外的有关规定 ,补充规定“缺少法定书面形式的合同无效” ,修改第三十六条的“合同成立”为“合同有效” ,删除第四十四条关于批准、登记生效的规定 ,使我国合同形式的法律趋于完善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
从发布广告的悬赏者角度划分,悬赏广告可以分为私人所为的悬赏和政府所为的悬赏,私人所为的悬赏理论界始终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契约说和单独行为说.从利益平衡角度考虑,单独行为说更好地兼顾了悬赏人与行为人的利益,因此采单独行为说应是我国立法的趋向.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法律应赋予行为人报酬请求和赔偿请求权,以保护其权益.同时对悬赏金额设置最高限额,起到道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报刊宣传上,关于“法律上平等”的问题,主要有三种提法:一是“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二是“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三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提法,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有的还有重大原则的不同点。如不加以明确和统一,必将在法律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发生混乱甚至错误。以上三种提法的共同点,都是主张法律面前平等。但是带有原则性的不同点的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提法。究竟“公民”的提法对,还是“人民”的提法对。笔者认为作为一项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组织内部,随着生产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责任承包合同得到广泛运用。国营和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因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所发生的经济联系,成为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由合同所规定下来的权利和义务,受国家法律的保护,任何一方违反合同规定,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义务,均应受到法律规定的经济制裁。责任承包合同是我国合同法律制度中的一种新的合同类型,责任制是这类合同的经济本质和内容,而合同则是责任制所采取的必要的法律形式。《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要求,“实行各种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必须抓好订立合同的工作,把生产队与农户、作业组、专业人员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双方的权利义务用合同形式确定下来。”  相似文献   

13.
"应当"是法律科学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讨论法律上的"应当",首先应该关注法律上的"应当"与道德上的"应当"的关系问题.作为行为评价尺度,法律上的"应当"具有普遍的标准.而道德上的"应当"则不具有;作为社会约束机制,法律上的"应当"具备合法的强制力量,而道德上的"应当"则不具备;作为不同的评价体系,二者可以同时发挥作用.法学上的"应当"也影响着法律上的"应当",二者是"使用"与"提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论“安乐死”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乐死”一直是备受法学界、医学界、宗教界等关注的世界性问题。对于“安乐死”,有赞成和反对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各国的法律也对“安乐死”采取不同的态度,有的法律上允许“安乐死”,有的在法律上把安乐死当成是故意谋杀罪。本文主要是从法律角度来说明“安乐死”在法律上不应该是一种犯罪,它对社会、个人具有积极的意义,以及“安乐死”的社会基础来分析“安乐死”具有可行性,同时也探索了“安乐死”的立法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合同效力的扩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使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关系发生巨大改变。为了协调各种新型社会矛盾和冲突 ,立法者开始注重道德规范的调整作用 ,从而使诚实信用原则在协调当事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方面的作用得到强化。合同效力扩张的“原动力”是诚实信用原则。合同效力扩张不仅表现为合同效力范围的扩张 ,而且表现为合同效力内容的扩张。并结合传统合同法理论和我国现行法律规定 ,对合同效力扩张的各种表现进行了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16.
"理性小农"抑或"道义经济":观点评述与新的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农民经济行为,形式主义者认为传统农业的农民与资本主义企业家一样也是只求利润的.而实体主义者则认为传统农业社会的农民经济行为以维持生计为目标.黄宗智、郭于华等人则主张一种综合的分析,即认为两种特性都只是传统农民经济行为的一个侧面.本文则主张一种动态的、纵向的考察,认为生存危机下的小农只能以维持生计为目标,而不可能去追求利润.随着生存需要的满足,农民也表现出经济理性特征.当前中国农民正处于生存理性向经济理性转变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科研不端行为是指违反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科研不端行为准则的行为。文章在论述科研不端行为属“法律问题”性质的同时对其表现形式进行了概括,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形成从利益、道德、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找出导致产生科研不端行为的根本原因,并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完善国内相关制度入手,对如何防范科研不端行为进行了制度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反向假冒”商标是指在他人的商品上擅自使用自己商标的行为,即未经他人许可,在自己所有的他人生产的商品上使用自己商标的行为。本文在简要分析“反向假冒”商标行为特征的基础上,着重论证了国外法律对商标“反向假冒”行为规制的三种立法模式。在《商标法》第三次修正之际,我国还应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有关法律,从不同角度对商标“反向假冒”行为进行全方位的规制。  相似文献   

19.
随着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与普及,相关的刑法课题应运而生,其中最棘手的问题当属“困难境况”下编程者行为能否刑事正当化。当编程者在自动驾驶汽车使用者和路上第三者的生命法益之间进行选择时,存在成立故意杀人的可能性。当前,我国关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法律规范还不完善,被允许的危险理论无法全部适用,从我国刑法对于紧急避险的法律规定中也无法推导出编程者行为的阻却理由,由此排除了免责紧急避险的适用空间。由于编程者行为无法满足阻却违法紧急避险中的利益优越性条件,所以只能在生命危险的单纯转嫁情形中寻找解决路径。通过深入分析可知,既不存在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空间,亦不具备防御性紧急避险的可能性,最终在义务冲突理论中得以成立违法性阻却事由。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国内外发展经济学家均把斯密的“看不见的手”释为市场经济①,把追求自己利益的人称谓“经济人”,并据此概述了斯密的“经济人”思路要点,②包括市场经济学说。本文认为,上述诠释、称谓、思路要点不符合或不尽符合斯密的本意。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本意是个人利益,而不是市场经济;《国富论》阐述了包括“经济人”在内的“利益人”行为模式;市场经济是“利益人”实现、发展经济利益,“富国裕民”的经济制度和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