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今年7月7日,是中国全面抗战爆发70周年纪念日。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到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中国人民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整整打了14年。这期间,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英勇反抗日  相似文献   

2.
1937年 7月7日 日本侵略者向北平郊区的芦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中国各族人民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7月8日 中共中央发出“为日军进攻芦沟桥通电”,指出:“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通电”为团  相似文献   

3.
德国对待1931-1933年远东危机态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德国为了摆脱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和《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对日本采取了承认其在远东的霸权地位,认同其在中国的特殊利益的政策,以便争取得到日本更多的同情和支持。受这种意图影响,在“9.18事变”爆发后,德国在国联采取了表面上“中立”,实际上袒护和纵容日本的政策,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相似文献   

4.
中日战争爆发前后中德关系走向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日战争爆发前后国民党政府与德国法西斯的关系,从宏观的角度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并分析了中德关系由“友好”到破裂的主要原因:一是国民党政府对纳粹德国本质认识和政策估计出现严重偏差;二是纳粹德国在全球战略中的远东政策,决定了它在中日之间作出选择时,必然是抛弃中国,而同日本结盟。  相似文献   

5.
李储文: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及敌后武装是抗战的主力。日本在1936年就与德国签定反共协定,建立同盟关系,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这一年应当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开端。为什么要把二战的起点定在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这明显是“欧洲中心论”的思想作怪。 陆诒:西方都把1939年作为二战开端,实际上从1931年9·18事变,中国就已经开始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在东北的局部抗战是全面抗战的序曲,因此,反法西斯战争至少应从1931年算起。苏联在主战场上歼灭了法西斯主力,而我们更应当看到,反法  相似文献   

6.
美术与摄影     
纪念"七七"抗战座谈会在京召开今年7月7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0周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于7月6日召开纪念"七七"抗战70周年座谈会,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相似文献   

7.
过去长期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在远东推行的是绥靖政策,牺牲中国以纵容日本达到反苏反共的目的。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但对中国战争之初美国的态度基本上仍认为是绥靖政策。美国没有对日本采取有力行动是不是就意味着绥靖?美国没有中断美日贸易是不是就意味着纵容日本反苏反共?看来这些问题仍有继续讨论的必要。一、美国对日本全面侵华的态度与决策动机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挑起芦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而且也严重损害了美英等国的在华利益,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当然不可能完全置身局外。围绕日本全面侵华,美国作出了一系列的反应,美国的态度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再重申各国在国际关系间应遵守的原则,强调战后条约体系的神圣性。七七事变不久,7月16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发表《关于国际政策基本原则的声明》,列举了维护和平;国际间不得使用武力;不得干涉他国内政等十六条原则。美国政府后来又多次发表类似的声明,以表明美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我们并  相似文献   

8.
华北事变到“八一三”,是抗日战争的过渡阶段。亦即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过渡。其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政策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华北五省“自治”失败到准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从“不扩大”方针到完成全面侵华战争的发动。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的对日政策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九一八”后的“不抵抗”政策到初步转变为对日态度的比较强硬,从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不屈服,不扩大”方针,幻想局部解决,到“实行自卫,抵抗暴力”,最终走上抗战的道路。是什么原因使中日两国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它在抗日战争中有什么作用?研究这些问题,对于认识中国14年抗日战争全局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1937—1945年,苏联从避免两线作战,确保本国安全与利益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推行远东政策。“七·七”事变后,它以援华制日为主,同时坚持对日展开缓和外交。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苏联仍重视中国战场在牵制日本方面的巨大作用,但被迫减少并终止援华,由美国代替自己扮演援华抗战的主要角色。大战后期,苏联的远东政策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决定在远东从防御战略转入进攻战略,参加对日作战;二是削弱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建立苏联的远东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间阶层的地方实力派,尽管他们的对日关系很复杂,但总的倾向是抗日的。全面抗战爆发前,地方实力派对阻止日本的侵略起了主要的作用;全面抗战开始后,他们又成为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蒋介石集团消灭异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实力派抗日作用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1.
7月7日,“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0日,《光明》(半月刊)第3卷第3期,发表了《寂寞的兵站》。 8月13日,日本三千多海军陆战队进攻上海,对上海市民进行烧杀奸淫,东平又亲历了这场血与火的战斗。当时准备与欧阳山等办个小型刊物宣传抗战,未果。又与欧阳山、草明、邵子南、于逢合作中篇小说《给予者》,东平执笔。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的是希特勒上台后至中日战争爆发前夕德国对远东地区两个大国中国和日本的政策。这一时期德国在远东推行了平衡政策,即同时与中日两国发展合作关系。以德日反共协定的签订为标志,德国远东政策经历了一个重心转移的过程,即由倾向中国转变为偏向日本。这种平衡范...  相似文献   

13.
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也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抗日战争爆发。  相似文献   

14.
1937年7月7日,日寇向驻守在芦沟桥的中国驻军29军发动进攻,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号召下,团结起来,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全面的抗战活动。 居住在抗战前线的北平回民同胞,坚决响应我党的号召迅速组织“北平回民守土后援会”,并于1937年7月29日发出通电:“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誓本牺牲到底的精神为我政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继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论点之后,最近,又有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说法提出。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仅仅十三年之后,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世界性的厮杀果真又开始了吗?  相似文献   

16.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柳条湖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1937年7月7日便发动了全面性的侵华战争。“七·七”事变爆发前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的国民党政府采取了怎样的对日政策?随着战争的不断发展,它的对日政策又有哪些变化?其原因又是什么?本人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从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对日本政策的主基调是绥靖,其根本目的是试图以牺牲中国等远东国家的利益来避免英日武装冲突。这一政策是英国长期与日本在远东相互勾结的延续,也受到美国对日本妥协政策的影响。它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嚣张气焰,也使英国自食苦果。但它并未导致第二个“慕尼黑阴谋”,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相似文献   

18.
从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在中国抗战问题上实行两面外交,即一方面向日本表示和平,避免卷入中日冲突;另一方面同情和援助中国抗战,希望中国削弱日本。这种政策,既维护了苏联的安全,客观上也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19.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37年的七·七事变到1941年12月的珍珠港事件,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是美国与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既争夺又妥协的产物。它突出地表现在美国处理它与中国沦陷区和国统区的关系上,美国不但向沦陷区源源不断地输出重要战略物资和日用必需品,其数量甚至超过对国统区的输出,而且,美国不惜牲牺它在华的部分利益以缓和美日之间的矛盾。美国虽然对中国的抗战表示“同情”,但实际上,没有给予中国有效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因而,从1937年到1941年的美国的中立政策事实上是对日本侵略中国表示妥协的政策。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直接与美国发生了军事冲突,迫使美国参加了反法西斯战争。美国参战后,为了迅速阻止日本的侵略扩张,迫切需要利用中国战场牵制日军南下,因此,美国对华政策才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 ,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 ,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194 1年 12月 9日 ,国民政府对日宣战。国民政府在珍珠港事件前为什么不对日宣战呢 ?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即日本未宣战 ,对英美的依赖和“安内”问题。基于以上错误认识 ,国民政府便把中国的命运寄托于列强身上 ,在日军的侵略面前 ,错误地执行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本文拟对国民政府在珍珠港事件前不对日宣战的原因作粗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