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本刊2016年第6期发表的王达敏研究员《毛泽东与桐城派》,被《新华文摘》2017年第4期"文艺评论"栏目转载(第96~98页),并列为本期封面文章。王达敏先生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安徽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安徽大学学报》"桐城派研究"专栏特邀主持人。他在文中指出:毛泽东在求学阶段有六年时间浸润于桐城之学,其思想、文艺观念、审美趣味和创作风格等方面皆受到桐城派影响。他通过研读桐城诸家之作和具有桐城派气息  相似文献   

2.
新城作家群是赣籍桐城派的主力军,然尚无相关研究.以师承、私淑关系为纽带,以是否宗桐城义法为准则,查检方志、史书、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赣籍桐城派作家的诗文集等相关文献,确定桐城派新城作家群共有35位成员,并试对他们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文集做较为详细的考述,以期推动桐城派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3.
姚永朴《文学研究法》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研究法》是桐城派末期主要作家之一姚永朴的力作,是桐城派作家系统阐述桐城派文论的唯一专著。在旧学与新学交替之际,作者试图努力证明“义法”适应时代要求的可行性,对桐城派文论作了新的整理和阐述。他始终强调文学与语言学的结合,强调文学风格存在于作品和创作主体之中,自觉不自觉地将桐城文论与时代接上轨。《文学研究法》资料宏赡,文字雅洁,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语言学极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许华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0):68-69,107
从对姚鼐文论和山水游记的研究中发现,桐城派散文集大成者姚鼐在方苞、刘大槐文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桐城派散文理论。而他对文章风格的论述不仅是对传统文章风格论的总结,更是一种发展和创新。这集中体现在《复鲁絮非书》和《海愚诗钞序》两篇散文中。姚鼐认为,文章有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并且二者不可偏废,不过在阳刚阴柔之间,他更推崇阳刚。姚鼐的文学创作整体偏向阴柔,但他创作的山水游记,如《登泰山记》等却独树一帜,或以阳刚见长,或以阴柔著称,总体上是刚中含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藉此,姚鼐及桐城派散文的影响不断扩大,并得以享誉清代文坛200年。  相似文献   

5.
一、桐城派古文家讲求义法之背景 桐城派古文家是古文运动中的法后王派。在他们之前,唐代古文运动取法于《孟子》、《荀子》、《左传》、《史记》等后王,宋代也是如此。明朝中叶,李梦阳和他的同伙却追求上古,不务实际,被归有光斥为庸妄的巨子。归氏不但继承了法后王的精神,而且还深入史汉,取精用宏,使古文的叙事和抒情,在百尺竿头之上又进一步。他的《项脊轩志》在疏而不散的行文中,如话家常,便能一往情深,余味无穷,决非上古所有。盖桐城派之成派在  相似文献   

6.
成功的散文创作实践是桐城派得以成派并扩大影响的基础,对桐城派的研究不可忽视对桐城派散文本身的研究。桐城派创派理论家姚鼐的《登泰山记》名闻遐迩,但此文与姚鼐重要散文理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济"说之密切联系,目前学术界尚缺少准确而深刻的阐释。《登泰山记》创作于姚鼐辞官之后、南归前夕,姚鼐心头的风云激荡竟然在文中难觅踪影,这种不合常理的状况与其为文追求"雅洁"有关,其实,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山水自然、个体自由的喜爱,正是他辞官的原因之一,而这源自中古山水诗文、山水游记传统。作为宋明理学的信徒和倡导者,姚鼐自觉继承与弘扬宋代以来理学家于天地自然中感悟理趣、实现道德自我完善的传统,从而造成他刻意回避在文中表达激烈的感情而表现了淡定从容、圆融自足的心态。姚鼐将考据引入散文,貌似是表达习惯甚至有应对汉学家的策略考量,其实与他倡导"义理"的目的直接相关。《登泰山记》是桐城派散文理论与创作完美结合的杰出作品和重要例证。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夙不喜欢桐城派,而提出桐城学派的恰恰是他.在《儒家哲学》一文,他第一次明确提出“桐城学派”的概念,并以方东树为代表,以曾国藩为承续.从不喜欢到适度认可,再到正式承认,梁启超对桐城学派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微妙变化.这背后原因,既有梁启超对方东树认识的深化,有汉宋交替的时代影响,同时表现他以学派研究学术史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章学巨擘,桐城派是近代文章学大宗,作为一位心系中国文学命脉的现代新儒家,徐复观与两者都颇有渊源,并对桐城派文论和《文心雕龙》之关系做了深入研究,认为它们有许多暗合之处。特别是在文体论和文气论两个方面,桐城派文论对《文心雕龙》都有继承和超越。通过对桐城派和《文心雕龙》关系的细致考察和疏通条贯,徐复观希望展现古今文学发展的轨迹,沟通中西文学理论,为建立中国现代文体论作奠基尝试。  相似文献   

9.
最近出版的周中明先生的《桐城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以新的视角对桐城派进行了全面审视,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校正了桐城派问题上的偏颇观念,澄清了本世纪以来桐城派研究中的诸多是非,从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为桐城派研究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其主要特色和理论贡献,有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桐城派研究中,有关姚椿的研究始终较为沉寂。作为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姚椿不仅长于创作,还操持选政,综辑清文,积半生之力编成《国朝文录》。《国朝文录》以文体为次,承祧整合《湖海文传》与《古文辞类篹》之体例。选文以"明道"为先、"考古有得"为附;强调"纪事",要求文章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讲求"辞章之美"。此选对保存一代文献、传播桐城义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桐城派评价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关于桐城派的研究和讨论,建国之后,有过两次高潮。一次是六十年代初,那次围绕“桐城派在社会主义社会有无作用”这一论题而展开;发表的文章大致有否定和肯定两种意见。一九六二年我们写了篇《论桐城派》的文章(见《桐城派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出版),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一个辩证的论述。不久,《光明日报》发表一篇文章,全部否定了桐城派,连我们的持平之论也作了批评。这次讨论就在不容驳论争鸣的情况下结束了。第二次是八十年代初,由《江淮论坛》发起讨论,这次民主的气氛好,讨论也比较深入具体。好处是分阶级分作家的论述多,不足的是从宏观  相似文献   

12.
桐城派研究     
正[主持人语]过去一年有半,桐城派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研究论著方面,初步统计,有六部专书出版,百余篇论文面世,一篇博士论文通过答辩。曾光光撰《桐城派与晚清文化》、张俊才和王勇撰《顽固非尽守旧也:晚年林纾的困惑与坚守》、吴微撰《桐城文章与教育》、武道房撰《曾国藩学术传论》、宋豪飞撰《明清桐城桂林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从记述对象身份、事件选取和表现方式三个方面将桐城派文章与《史记》中的人物传记进行比较,揭示了桐城文章虽对《史记》有所继承,但却体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阐明桐城派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在整个有清一代成为文坛盟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桐城派学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继续前行,有的从古典向现代转型,有的坚守传统文化本位。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他们与其他新生力量一起,共同塑造着中华民族新的灵魂。1949年之后,桐城派进入终局阶段。江淮学者吴孟复以其不凡的实绩成为终结桐城派之局的代表人物。他以丰赡的诗文创作和文献学成果为桐城派增光添彩;以深刻的诠释唐宋八家和桐城派的著述把相关研究推向新的高度;以坚韧果决守望着桐城派的壁垒。就此而论,并世的海内外桐城派创作者和研究者均难与其并驾偶驰。在当代学术从荒芜走向复苏的关键时刻,在桐城派经过数百年起伏跌宕而走向终局的时候,正是他以艰辛卓绝的奋斗,为桐城派赢得了最后的尊严和光荣。  相似文献   

15.
桐城派大师梅曾亮曾说 :“文章其萃于岭西乎 ?”对粤西桐城派古文作家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广西为桐城派发展史中之重镇 ,吕璜是粤西桐城古文第一人 ,是他最先将桐城派古文传入广西 ,本文以吕璜的文学活动为线索 ,略述粤西桐城派古文的兴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桐城派后期理论家姚永朴在其《国文学》中,选择了20篇古代文论,在总结桐城文章作法的基础上,反复以刘勰的《文心雕龙》阐释自己的文艺美学思想,足见其对《文心雕龙》的主动接受。《国文学》中有关文学起源、文学创作、文学风格的思想,与《文心雕龙》的体例结构不谋而合。考证《国文学》引用《文心雕龙》的篇目,能进一步见出姚永朴对刘勰文艺思想的接受。  相似文献   

17.
湘乡派是以曾国藩为盟主,曾门四大弟子为核心骨干,曾氏幕府宾僚以及众多湖湘文人为羽翼的晚清一大古文流派。湘乡派正式有古文派别之称,似始见于李详之《论桐城派》一文。围绕曾国藩是否开创湘乡派,一种看法倾向其为桐城派之旁系别支,一种观点主张其为摆脱桐城笼罩而发展的独立文派。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出版的周中明先生的<桐城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以新的视角对桐城派进行了全面审视,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校正了在桐城派问题上的偏颇观念,澄清了本世纪以来桐城派研究中的诸多是非,从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为桐城派研究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其主要特色和理论贡献,有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复旦大学中文系刘季高教授,近年致力于对桐城派文人的研究,继完成了《方苞集》的整理校点工作后,近期又完成了《姚鼐集》的校点整理工作,并撰写了《方苞评传》、《姚鼐评传》.在最近召开的全国首届桐城派学术讨论会上,刘先生发表了《姚鼐评传》一文,全面论述了姚鼐的生平思想及其文学成就。刘先生指出,姚鼐所为古文,简洁探厚,雅近归照甫;其谈诗论文,虽根柢前贤而时出新义,理深于刘(大桡)而辞迈于方(苞),镕义理、文章、考  相似文献   

20.
作为晚清时期系统译介西方哲学著作的第一人,严复译介的著作备受关注。一直以来,学者对于其译作采用“桐城派古文”翻译的手法有简要的阐述,但研究得不够深入。本文拟以《天演论》译本为例,论述桐城派古文主张在严复译介中的应用及具体的实施过程,揭示严复译作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对当今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