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有人断言,“香港文学在香港,香港文学研究在内地”。此话并不全面。香港学者对香港文学的研究,比内地还要早。还在内地闭关锁国的1964年,罗香林教授就在“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作过《中国文学在香港之发展》的专题报告,不过他谈的是在香港的中国文学,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香港文学,且当时还未有明确的“香港文学”概念。到了1974年9月,吴萱人在《学苑》发表了《20年来香港文学的嬗变》,从宏观上论述了与内地文学分流后的香港文学的发展变化。1975年7-8月,香港大学文社主办“香港文学40年文学史学习班”,编印了《…  相似文献   

2.
50年代以来的香港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年代以来的香港小说创作何慧一与内地文坛具有的意识形态一致性相异,独立发展于自由资本主义殖民统治地区的香港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至少可以归纳出三个特点。第一,它保留了与内地主流文化相异的另一种观察世事的角度。1949年以后,内地的文学从深受西方...  相似文献   

3.
东南文化能够在一个特定时期内闪射出特别耀人的光芒,是全国抗战总态势下“东南一隅”的独特地位与独特的抗战局面使然。战时东南文化运动形成壮阔的声势,也由于大批文化人的聚合。东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对稳固,是东南抗战文化运动取得成就的一个因素。东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起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略论桂林文化城的鲁迅研究论著刘泰隆从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失守,到1944年11月桂林沦陷之前,中外的大批文化人聚居桂林,掀起了蓬勃发展的抗日文化运动,桂林成为全国抗战文化中心城市之一,俗称“桂林文化城”。本时期中外作家在桂林撰写或发表出版的鲁迅...  相似文献   

5.
香港,美丽的东方之珠。独特的地理位置,流动而密集的人口,高度发达的都市工商经济,几十年沿袭英国殖民地组织形式的行政体制,香港人民富有活力的创造精神,使香港流形成了“港派风味”浓郁的文学,表现出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文学队伍的多元构成香港文学圈具有世界上同等规模的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多样性。这首先是由香港人口的多元性和流动性造成的。由于香港当局对移民的流入和流出持一种相对开放的态度,所以自20年代以来,每当香港人口出现流动高潮时,往往是香港文化人聚散最频繁之时。以作家为例,出版过文学作品或主持过报刊文艺…  相似文献   

6.
深化香港文学研究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还合浦国步宽”,九七香港回归是近代史的盛事。就今日文学而言,它标志着香港文学正式纳入中国文学的整体命运。如果说,在此以前同香港的同行一起探讨问题,多少要讲些“分寸”、写些“友情文章”,那么,如今谈论香港文学,已是“自己家里的事”,可以更坦率一些,目的是携起手来,把香港的文化/文学事业向前推进。这是我首先要表达的心绪。这些年来,内地对香港文学的研究是颇有成绩的。已经有几部“史”的著述问世,有几本作家专论出版,还有一批相关的评论和论文发表,促进了内地广大读者对香港文学的了解和理解,这是必须充分肯定的。自然,某些…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进步文化人聚集桂林,文艺创作、戏剧演出、美术展览、文艺座谈会、报刊编辑与出版等各项进步文化活动开展得十分热烈,使这座南方小城一时获得了抗战“文化  相似文献   

8.
古远清 《学术研究》2002,(7):112-116
香港文学研究不仅在弥补内地文学研究空白中占有不同寻常的地位 ,而且它还承担着开拓内地学者研究视野和整合两岸三地文学这一重任。它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目前仍属“试写”、“初写”性质 ,为学科的草创阶段。正如全球化不会使香港文学失却自己的特色一样 ,新世纪的香港文学研究在一国两制背景下仍可单独成为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9.
桂林抗战文化研究2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应追溯至60年代初,当时,《广西日报》副刊专门开辟“桂林文化城忆旧”专栏,先后发表了夏衍、司马文森、周钢鸣、秦似、李任仁、林路、汪巩、洁泯等当年在桂林工作和战斗过的文化人的回忆文章,与此同时,广西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还专门组成了“抗战时期桂林文学研究组”,对桂林抗战文学史料进行搜集和整理,并编成《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文艺史料》初稿,内容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运动、文艺理论与作家作品研究、桂林抗日战争时期文艺界活动大事记、文艺刊物介绍等,内收郭沫若、茅盾、邵荃麟、夏衍、田汉、熊佛西、焦…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全国曾出现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气象。大批文化人分赴全国各地,积极开展抗战文化工作。大西北的进步文艺运动也一度活跃起来。兰州在一九三七——三八年,曾聚集过不少文艺工作者从事进步话剧和文学活动,如肖军、塞克(陈凝秋)、吴晓邦等著名文学家、戏剧家、舞蹈家等都在兰州播下过进步文艺种子。但是,仅距抗战爆发两年以后,一九三九年武汉失守,国民党就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开始摧残进步文化事业。大西北当时反动封建势力根深蒂固,国民党特务机关与封建势力密切配合,使进步文艺运动刚刚萌芽便遭到摧残和扼杀。著名文化人相继离去,爱好文艺青年遭到逮捕,文艺界抗敌协会不准成立,最后只有在地下党领导下的进步文化人赵西编辑的《现代评坛》杂志,利用各种关系坚持出刊,团结了一批文艺青年。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文化人聚集的国统区实施了灵活多样的文化统战策略,即:以国共合作为契机,依托国家机关名义,通过“合法机构”团结文化人;利用文化名人的声望,依托“纪念活动”凝聚文化人;借助党员文化人双重身份的便利条件,广交朋友引导文化人;以团结、进步为宗旨,求同存异,以诚相待感动文化人.中国共产党文化统战策略的实施,调动了广大进步文化人投身抗日文化运动的积极性,为夺取全民族抗战胜利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香港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近代香港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彼此融合的产物;现代香港新文学和中国内地的文学连成一片,并不具有鲜明的本上特色;1949年以后的当代香港文学则逐渐走上独立发展道路,在纷繁驳杂的发展中形成本身的个性与特色。它既有别于大陆的文学,又有别于台湾的文学,也有别于海外华文文学。它所起到的汇集、融合、沟通、桥梁的作用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香港文学是中国文学大河中的一条支脉,它的本土性与海外华文文学的“本土性”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相似文献   

13.
左右翼政治对峙中的战后香港文学“主体性”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香港,在国共战争日趋白炽化的中国内地之外,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具包容性的空间。一方面,在东西方"冷战"意识形态背景下形成了香港文坛左右翼的对峙,但这种对峙的特定表现为,左右翼阵容不仅在文化、文学层面上都有较大的回旋空间,而且在香港扮演"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承的角色"、香港文学"主体性"建设上皆有正面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香港文坛未介入体制上的意识形态操作,左右翼一时的强大并未影响香港体制的改变,所以,战后香港文学接纳了被内地左翼文学排挤的其他新文学传统。此期的香港,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化"殊途同归",现代派文学则扮演了政治突围的角色,独立的"香港意识"得以发展,香港文学"主体性"得以建成,由此逐步产生出新的香港文学范式。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文学运动诞生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新的历史时期,在无产阶级文化思想指导下,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真正的革命,中国文学史上还不曾有过这样伟大的变革,新文学对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的如此彻底和坚决的否定,使其超越了封建时代具有民主倾向的进步文学以及近代一般的资产阶级文学家所能企及的最高极限。“五四”新文学运动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方向和充满民族觉醒的自觉精神,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必然会选择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五卅”运动在上海的爆发,把整个中国历史涂上另一种颜色,文学运动也便转变了另一个方面。以另一方式来攻击,来破坏传统的文学乃至新的绅士文学的运动产生了。又恢复了五四运动初期的口号式的比较粗枝大叶的一种  相似文献   

15.
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大批文化人先后云集桂林,投身抗战救亡文化运动,桂林遂以“文化城”蜚声中外。出版业空前繁荣,报纸杂志琳琅满目。文化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据不完全统计,约有四十个左右。有些全国性社团,还在桂林设立总部。1939年10月2日,桂林文艺界“本‘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之原则,联合全桂文艺界一致为  相似文献   

16.
“1997:中国与世界华文文学新格局”学术研讨会综述李凤亮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反响,对于包括香港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学和世界华文文学也形成深远影响。香港文学的历史、现状、特色和“一国两制”下的发展前景、香港回...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香港严肃文艺、通俗文学、大众文化等审美文化的生产与传播呈现多维的空间向度,蕴涵着重要的共同体意义。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抗战和解放浪潮中,香港因其特殊的地缘位置和殖民空间,充分发挥与内地之间的转渡作用,其间审美文化主要以“南下/北上”跨地移植生产和空间传播的方式,彰显了以国族为旨归的共同体内涵。在20世纪下半叶的都市空间生产与全球化进程中,香港审美文化一方面立足都市文化的媒介生产与消费场域,以“本地化”方式参与了地方性香港作为都市共同体的审美建构,其作为“表征性空间”应该置于与社会空间的辩证关系中展开批判性考察;另一方面则是以武侠文化、影视娱乐、流行音乐等为主流的大众文化浪潮,在朝向内地、面向海外的跨地传播中,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华语文化圈并具有全球意义,成为华人审美共同体的内在建构力量和文化身份标识,也彰显了香港作为“跨域空间”和“拓扑空间”的共同体嵌合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1980年代后中国内地"重写文学史"的学术格局中,香港文学的历史存在潜在而强烈地影响着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较具包容性的社会空问接纳的左右翼文学格局挑战了以1949年为界形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1970 年代后的香港文学与香港稳定的多元价值社会结构相呼应,以其在全球性背景下开始的多元化进程和雅俗课题上的突破揭示出20世纪后30年中国文学的整体性.这些都根本性地拓展了中国内地学术界建构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思路,使之得以摆脱"中原心态"、"启蒙思路"等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遮蔽,建立起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文学互为参照的格局.  相似文献   

19.
列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八五计划重点图书之一的大型系列丛书《桂林文化城大全》的第一辑-文学卷·小说分卷一(下称“卷一”),出版了。这是一部资料翔实、研究深入、印制精良的图书,为整理、研究、出版在抗日战争史上有着光辉一页的“桂林文化城”史料做了一件大好事。 1938年10月至1944年秋,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作为战略后方,又加之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政治环境,作为当时广西省会的桂林的地位一下变得突出起来,一时大批进步文化人云集桂林(据不完全的统计,这期间在桂林逗留和居住过的文化人有1000多人,解放后活跃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描述了四十年代“国统区”文学从“通俗化”、“大众化”到“民族形式”倡导的发 展过程,探讨了四十年代文学“民族化”倡导产生于抗战需要和战后复杂的国内政治矛盾的社会历 史原因,并着重分析了这种政治背景下产生的“民族化”理论在创作实践中的困难,以及“民族化” 理论的消解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