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两个艺术形象 ,指出《倾城之恋》所要表现的是现代人人性失落后的苍凉困境  相似文献   

2.
李霞 《兰州学刊》2011,(6):172-175,185
张爱玲被公认为城市文学或曰市民文学的代表,她的作品主要描写现代都市上海、香港中各类人物的生存状况,而尤以描写封建没落贵族生活的作品为最佳。小说《倾城之恋》可作为这方面的代表。从张爱玲对其主人公生活的细节描绘中,一方面可反映出她对传统文明和现代城市文明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她对启蒙话语和现代性话语的复杂而矛盾的心理。  相似文献   

3.
石杰 《齐鲁学刊》2008,(1):143-145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它从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了他人的不可靠,从个体的属性上表现了自我的无从把握,从现实的由繁荣到毁灭表现了存在的虚无,从饮食男女的根性之回归表现了世事、人生的荒诞。文学与哲学的高度统一是其根本特征,小说也因此而获得了超常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对平凡男女的一场倾城之恋,火热的不是恋情,而是两人为维护各自益的对抗、较量。张爱玲认为人在恋爱中才是真实的,他们的表现揭示了人性的扭曲与变态。她长于通俗地演绎出人生不尽的悲凉。  相似文献   

5.
韩小龙  邹华 《兰州学刊》2006,2(11):84-86
同样是描写乱世中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倾城之恋》与《飘》在故事情节生成、人物形象塑造、审美风格形成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但表现在形而上的审美意义上又有较大的区别:《倾城之恋》以心理描写见长,表现出作家价值观恋世与弃世的无奈的悖论;《飘》则侧重于背景烘托,用雄壮有力的生命主题旋律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6.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是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的文艺学理论,90年代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巴赫金发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作者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诗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打破了作者作为全知全能的上帝式的角色设定.巴赫金复调理论的应用,特别是对我国现当代小说进行分析的并不多.其实,巴赫金的有关复调理论与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的复调艺术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7.
一婚姻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而要把这个主题表现得具有鲜明特色 ,作家对女性婚姻爱情心理的深切把握和透彻理解至关重要 ,然后再通过艺术形象生动表现出来。在这方面 ,张爱玲和玛格丽特·米切尔无疑是两位杰出的代表 ,她们虽然处于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作品却有某些惊人的相似。《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 ,《飘》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唯一一部作品。两部作品都写婚姻爱情。两部小说的爱情婚姻不是充满诗意和浪漫情调的那一种 ,而是现实的和功利的。情感婚姻一旦与功利连在一起 ,就无所谓真正的爱情。白流苏与斯佳丽的爱情婚姻悲剧…  相似文献   

8.
徐艺玮 《殷都学刊》2010,31(1):99-102
从<情人>和<广岛之恋>这两部作品中我们会发现作者杜拉斯颠覆男权话语、强调女性主体身份的女权主义思想,但在杜拉斯的女性话语背后显露出西方白人身上所固有的种族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9.
《家》与《呼啸山庄》中主仆恋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与《呼啸山庄》都描写了发生在主人和仆人之间的爱情悲剧。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差别。由于中国与西方社会现实内容的不同,这两段爱情悲剧的根源也存在差异。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家长制、礼教和奴化教育造成了觉慧和鸣凤的爱情悲剧;建立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财产关系和价值观念不仅造成了卡瑟琳与希克厉的爱情悲剧,而且扭曲了希克厉的人性。  相似文献   

10.
田雨 《中文信息》2013,(7):141-142
母女关系,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是谭恩美所有小说中的主线。谭恩美以自己特有的女性笔触,依托家族经历,描写了发生在中国母亲和美国女儿之间的种种冲突,表达了她对东西方文化影响下母女关系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田若虹 《船山学刊》2005,(3):169-170
二十世纪曲方文坛的一位很有地位的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他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个里要的作家.  相似文献   

12.
(一)世纪也好年轮也罢迎新送旧,无论喜气洋洋抑或心有戚戚,世纪末年末既然不是尽头,事情就还得往下做,那就少不了清点盘算计较盈亏。家尚需要洒扫庭除,何况是文坛胜业?于是,我们就有了“文学百年回顾”,有了“百年百部小说”,也就有了这一部别致新颖的《齐人物论》(庄周:《齐人物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百年回顾”之类,是潮流兴衰交替的纵观,讲究的是气势气魄,非雄才大略不能办。“百年百部小说”切分得细腻,既考虑题材体裁,又顾及时代地域,因而赢得了广泛的首肯认同。不过,这是一项汇拢大陆、港台及整个海外华界数十位鸿儒硕彦共…  相似文献   

13.
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和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是美国当代族裔文学的代表力作,二者都在现实矛盾的激发下以记忆重述过去、重构历史。然而,由于记忆的社会框架相异,两部小说在记忆书写中具有叙述记忆的体裁、存储记忆的媒介和传播记忆的载体等方面的形式差异,进而体现作为记忆媒介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不同功能。各族裔作家正是通过策略地书写个体和族裔相异的记忆,解构美国整一的、同质的主流历史话语,表达族裔群体不同的、多样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14.
孟令军 《理论界》2020,(4):88-94
王安忆的《荒山之恋》采用了双层结构对比,两条主线并行的方式,故事在男人出轨前后的矛盾纠结和女人面对爱情时的温柔果敢中上演他们各自的命运悲剧。笔者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文本中男主人公大提琴手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的需求,从人最本能的性的角度出发,直接反射人性的弱点,揭示出作为个体的人在自我实现和人生困境中所作出的艰难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青春之歌》文本的复杂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革命文学的叙事方式的重构、《青春之歌》主题的冲突性、从小说到电影的转变等方面,细致地分析了《青春之歌》文本的复杂性,认为其历经了口头流传、语言书写和摄影剪辑等三个不同阶段,反映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由“个人创作”到“集体创作”的基本趋势,表现出几种不同的叙事模式的纠缠和交叠。  相似文献   

16.
散文集<绿之恋>是黄刚近年来涉足美学,探寻散文创作审美表达新境界的实践结晶.在该文集中,作者以历史理性的眼光和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关注故乡的生存发展,寄寓故乡未来的发展趋势;以诗化意象的语言叙述了难忘的人生经历,凸现了对人生意义和真谛的感知;以感性大气的笔触张显了作者对人生理想和生命追求的价值认同,弘扬了社会主义时代高尚的人文精神,表达了自省内励、追求完美高尚人格的心灵美.  相似文献   

17.
谭恩美是当代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其作品主要展现了身处西方社会的华裔女性的困境和抗争,以及她们的心路历程。本文以其代表作《接骨师之女》为例,从女性话语和种族意识的角度去解读其作品,探讨其中的主要人物是如何在双重边缘性境地中认识和找回自己的身份并重塑自身的主体地位的。  相似文献   

18.
早在我国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无论是散文还是传记(特别是人物传记)等各类文体,都无一不呈现出诗性或诗化特征。《垓下之围》以其独有的诗化特征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以及其后对其他文学样式的借鉴与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谭恩美是当代美国文坛的一颗耀眼的华裔明星,一位知名的畅销书作家。她作品中的中国故事既真实,又虚构,反映了美国华人独特的族裔体验。《接骨师之女》是谭恩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家族史和母女关系为线索,揭示了露丝·杨家三代女性的婚姻悲剧。文章拟根据女权主义理论和福柯的话语理论,论述小说中的婚姻主题,旨在探索华裔女性艰难的婚姻历程。  相似文献   

20.
林钰婷 《东南学术》2012,(4):251-256
《接骨师之女》在华裔移民融入美国文化的主题叙述上表现出高水准。小说通过对家族历史经验的强调、人物语言障碍设置的暗示,以及承认与回忆的深层关联等方面的叙述,描绘出华裔移民者艰难而独特的文化身份寻觅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