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日本的汉学研究大约始于相当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公元五世纪左右 ,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其间始终没有中断过 ,成为日中文化交流历史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 ,在上千年的汉学研究历史中 ,日本汉学家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翻译、解读中国古代作品的方法 ,人们称之为“训读”或“和训”1。说训读方法是每个汉学家从事汉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和必要手段并非夸张之辞。它伴随日本汉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至今依然是日本汉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翻译手段。在国际汉学研究中 ,日本汉学研究历史之悠久 ,汉学家人数之最多 ,翻译作品及… 相似文献
3.
中亚五国居亚州腹部。其中哈、吉、塔与中国接壤,乌、土为中国近邻。中亚五国与中、俄同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共同签订有《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亚在19世纪前由俄国所辖,进入20世纪归苏联管辖。该地区汉学研究与俄、苏一样,经历了对中国"亲近"、"冷淡"、"汉语热"的阶段。18世纪始,俄国汉学确立和发展。进入20世纪,苏联"新汉学"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而形成、壮大和繁荣。先后有罗索欣、比丘林、瓦西里耶夫、阿列克谢耶夫、齐赫文斯基、李福清等在汉学研究上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苏联解体后,中亚哈、吉、乌东方学研究所对境内华人社群东干族以及当代中国的研究都十分重视和深入。在"汉语热"的今天,与中国合作建设孔子学院,促使汉语教学与"中国学"的研究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比丘林、科瓦列夫斯基、卡缅斯基、列昂季耶夫斯基、西维洛夫、沃伊采霍夫斯基是 19世纪上半叶著名的俄国汉学家。他们以扎实的汉、满、蒙语言功底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促成了俄国大学汉学教育的诞生。这一时期俄国汉学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到汉学人才培养机制都显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性 ,俄国自此跻身于欧洲汉学大国之列 相似文献
5.
传教士汉文小说长期被学界忽视,近年来有关的研究取得相当进展,哈佛大学韩南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陈庆浩、韩国崇实大学吴淳邦等用力尤勤,目前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并取得初步成果。此项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思考和理清中国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发生的源流,也使我们能够更客观地评价晚清和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得失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正自17世纪法王路易十四派遣有国王数学家美誉的法籍耶稣会士到中国清廷至今,法国的汉学研究逐步从早期传教士汉学迈入专业汉学的阶段。法兰西学院(College de France)是法国历史最悠久的学术机构,1530年由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建立。1814年11月29日,法王路易十八颁令,在法兰西学院设立汉文、鞑靼文、满文语言与文学讲座,这标志着汉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西方学 相似文献
7.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对海外汉学(中国学)的翻译与研究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界最令人关注的一个学术领域,经过40年的努力,中国学人在这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对中国当代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期存在的追随海外汉学的倾向应该结束了,平等地与汉学家对话、务实地与汉学家切磋学问的时代开始了。 相似文献
8.
9.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占有显要位置。孝及总其大成的《孝经》一直是美国汉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1996年,戴梅可发表《汉代中国的儒孝和个人主义》,从中国文化内部出发,提出儒孝地位的上升、涵盖面的扩大最终导致汉代政权的衰落;1998年,侯思孟发表《孝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考察孝,以文献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孝在中国早期历史(商至两汉)中的演变,力图就中西文化进行对比。海外汉学的学科背景、问题意识、理论手段等,完完全全是西方的。研究海外汉学应当从西方学术文化的内部出发,对比比较文化的研究理路,审视海外汉学在外国学术体系中的发展历程,对西方学术史进行"外国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后半期,中日两国的世界认识以及两国之间的相互认识都随着东亚国际形势的巨变而发生变化。明治日本政府与民间的对中国论也逐渐由共同抵抗西方的日清同盟论而发展为脱亚论志向的思潮与蔑视性的中国论。然而,在形形色色的中国论中,也存在着以和平友好为基调的中国论。明治日本代表性的知识人中村敬宇的中国观即是一个典型。以中村敬宇为焦点,考察其文集与日记等原始资料,中村敬宇的中国观以及他对传统汉学的认识。中村立足于国际和平主义,号召和平、对等、友好地对待中国,在明治欧化热的潮流中,呼吁汉学不可废,强调传统汉学对近代化建设所起到的精神文明建设之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20世纪60年代,美国汉学界的明清小说研究实现了范式转换,华裔学者夏志清在此过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异域的学术背景与理论视野使夏志清形成了"以西律中"的研究思路:以欧洲小说及其理论为参照,对明清白话长篇章回小说的叙事特征与主题模式进行分析。"以西律中"的单向阐发研究存在着曲解明清小说的倾向,毕竟中西小说出自于两个截然不同的叙事传统。在"误读"的过程中,夏志清逐步探索出了文类学与思想史两大研究范式,为美国汉学的明清小说研究开辟出全新的学术理念。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介绍战后日本史学界对于“九·一八”事变研究的主要学者、代表性著作及主要观点。分析其背景及其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九·一八”事变为基点,论述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政策的历史渊源及其历次侵华战争,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卑劣手段和野蛮行径,提醒中国人民时刻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鼓励人们为祖国的繁荣和强大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政治学研究分为政治理论、行政理论、国际政治理论等学科 ,其战后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从 194 5年至 196 0年 ,第二个时期是从 196 1年到 1973年 ,第三个时期是 1974年以后。作为独立的学科虽说历史并不长久 ,但各方面的研究都很活跃 ,而且在世界上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6.
17.
日本的村上春树研究始于作家的处女作<且听风吟>获"群像新人文学奖"的1979年.28年间计出版学术类著作92部,而仅从日本国会图书馆资料库的<杂志纪事索引>中便可以检索到学术论文530篇,散见于报刊的文章更难以计数.学术界的投入在现代以来的作家作品研究史上是空前的,以评论家、大学教授为主体的研究群体中,大家云集.人们关注了村上现象与日本当代文学、村上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技巧、创作意识与小说倾向,以及外来影响与村上小说文本风格等相当宽泛的领域.与此同时,批评与攻讦的声音也从未消失过.村上一直是在褒贬毁誉中持续着自己的创作历程的.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争对于中日两国来说,都是两国近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甲午战后不久,日本的学术界就开始了对甲午战争的学术研究,其间,经过近百年几代学者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但从战前战后的研究的方法、方向、学术成就上看,战前和战后的学术研究有着明显的不同。本文拟从日本战前和战后的甲午战争研究史的分析中,整理日本学术界的甲午战争研究的特点、倾向以及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并分析当今研究的学术动态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揭开了两国关系新的篇章,更多的国人把目光投向日本,开始全方位地关注我国的这个近邻.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的研究随即掀起热潮,大批研究机构应运而生,研究队伍迅速壮大,中国日本研究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20.
随着美日同盟关系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日本政府通过扩大解释或另立新法实质性突破集体自卫权禁区等配合美军的行动,已不能满足美国新的全球战略需要。在美国占领时代制定的《日本国宪法》第九条和平条款,成为深化和发展美日军事同盟关系的障碍。美国希望日本政府能够扫清障碍——修改宪法第九条。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愿意看到,日本通过解除宪法第九条的束缚,走上脱离其实际战略需要并最终摆脱其控制的自立道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