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高校建筑消防安全现状的研析,有针对性地在防火设计及日常消防安全管理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对策,对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建筑防火工作、减少火灾损失和人员伤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遗产的观点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玉树"4.14"地震中文物古建筑的损害调查,阐述了玉树地区文物古建筑在地质灾害中的临时性抢救方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沈启信 《理论界》2004,(6):274-275
近年来,国内外火灾形势极为严峻,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时有发生,而人员密集的商场、集贸市场、宾馆、酒店又是群死群伤火灾恶性事故频发的主要场所,因此加强人员密集性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刻不容缓。本文立足于当前人员密集性场所存在的主要消防安全问题,着力探索解决上述消防安全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建筑越高火灾危险性越大,因此,高层住宅的居民应具备必要的消防常识,时刻绷紧消防安全这根弦,一旦发生火灾,才能避免或减少伤亡和损失。 防火注意事项 按照我国现行规定,住宅楼高于10层以上的均属于高层建筑。而我国在消防队服役的消防云梯车最高只能到达53米的高度,超过这个高度就会给灭火和救援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高层住宅的居民必须强化防火意识,掌握相关的防火常  相似文献   

6.
李玲  李俊 《东岳论丛》2011,32(9):90-94
儒家思想和谐观千百年来深刻影响了作为伦理意识物化的中国古建筑,从而产生了都城、宫殿建筑王权至上的政治伦理及民居建筑的血亲家族宗法伦理。因儒家伦理和谐观中"礼"的需要而形成的建筑等级制度,使中国古建筑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徽派古建筑和岭南古建筑是建筑史上的两个奇葩,两者有着历史的渊源关系。岭南古建筑所代表的岭南文化是中原文化和百越文化的“夷夏”文化交融形成的混合体——既带有中原文化的特点,又带有百越文化的余韵混合文化的产物。而徽派古建筑代表的文化也是山越文化和中原文化所形成的徽文化的产物。两类建筑地域文化的历史渊源、时代特点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受中原文化影响极为相似。本文从地域、文化、风格三大方面对两类建筑进行比较分析,挖掘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用价值以促进现代建筑艺术风格、实用价值的多样性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火灾发生因素明显增多,火灾发生几率和防控难度相应增大。因此,消防工作社会化是适应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社会消防安全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建水县古称临安,自古人文荟萃,元代以来,一度成为滇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不但孕育了有“雅陶”之称的建水紫陶,亦以一大批保存完好的古建筑遗存而获“古建筑博物馆”的美誉,并因此于1994年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现存众多的古建筑中,始建于元代的建水文庙,属于典型的文化建筑代表。在综合考察建水建筑文化发展与传承及传统祠庙建筑一般特征的基础上,主要从平面布局、空间序列、建筑造型、装饰风格以及附属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剖析其建筑与园林设计的视觉特征及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
宋代的《营造法式》不仅是中国古建筑技术的集大成者,从某种意义看,也是中国古建筑美学的集大成者。其建筑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建筑与功用、建筑与礼制、建筑与神祇、建筑与法则、建筑的体势、建筑的装饰等方面。《营造法式》所涉及到的美大致上有三类:第一类为艺术美,主要表现为雕塑与彩画。第二类为社会生活美,它涉及到礼制、宗教习俗。第三类为科学技术美,这是此书所展示的最主要的美。先进的科学技术用之于建筑不仅创建了具有较高实用功能的建筑,也创造了美。  相似文献   

11.
阴阳五行是中国人特有的古老的世界观 ,也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本文侧重论述了它的思维模式中的原始的类比思维和互渗思维的遗存  相似文献   

12.
郑艳 《学术探索》2004,(1):101-105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举世闻名的圆明园首先遭到英法侵略者的共同抢掠,继而被英国侵略者付之一炬。英法联军无疑是最先抢掠圆明园的罪魁祸首。至于英国方面辩解的焚园理由:报复被俘人员在此园中遭受虐待,只不过是欺骗世人的一个借口。他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迫使清政府就范,速定和约。将在清帝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圆明园焚毁,是侵略者达到罪恶目的的一种罪恶手段。  相似文献   

13.
火把节与"火把节文化圈"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把节起源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先民祭祀火神的“火节”,通过民族的迁徙与分化、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历史战争等因素,逐步扩展成我国西南地区诸多民族的一个共同的综合性节日;火把节也由一种单一的文化现象,逐渐演变成为了一定地域的共同文化节日,这正是各民族长期相融、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火作为"元创范畴",在中国哲学的逻辑结构演变中,用以解释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现象,随着其自身系统内外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内涵和形式。明清之际的方以智,在研究元明医学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火运水火"的思想,火成为其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从而丰富了古代本原思想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陈晓阳 《阴山学刊》2009,22(2):61-66
希腊语表示“家庭”这个词的意思是“环绕圣火的人”或是“同一烟火下的人”,其意思是组成家庭的人就是那些被许可崇拜同一家火并祭祀同一祖先的人。因此家庭不是男女双方两性关系的结合。而是由灶神赫斯提亚联系起来的一家人,赫斯提亚是希腊家庭的组织原则。另外,希腊人的思想中一直莆绕着纯粹父系遗传的梦想,故而创造了“技子是炉灶中的一块烧焦的木柴”的王室神话以及大地生人的“地生人”神话,进而产生了“男人是种子,女人是地,孩子在母亲的子宫中生长,就像庄稼在撒下种子的土壤中生长一样”的思想。而孩子生下后的“十日礼”则彻底抹去了在母亲的鲜血和肚腹中出生的事实,同时也把妇女完全排除在城邦公民权之外。  相似文献   

16.
李中华 《文史哲》2003,(1):44-54
冯友兰是 2 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其思想影响几代学人 ,在海外也有重大影响。他用生命作燃料 ,延续和光大中国传统文化之火。  相似文献   

17.
论《蝇王》中火的意象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蝇王》中“火”这一意象在不同语境中衍生出的意义的阐释,展示其从文明之火到毁灭文明之火的嬗变轨迹。火这一特殊意象形象地展示了在人类文明蜕变的过程人性逐步泯灭、从理性走向非理性的运动轨迹。火的意象的嬗变轨迹,正是人类文明从希望到无助的演绎,是人类文明从高峰跌入低谷陷入尴尬境地的痕迹,这对于深化小说主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成倩 《学术探索》2014,(9):133-136
先秦两汉时,在同一文献内部,都既有朱鸟,又有凤鸟。朱鸟是南方宿名,表方位;凤凰是灵异之鸟,预太平。只有在《楚辞》及汉墓葬中,朱鸟被赋予灵性,这种富有仙味的意象后来进入道教文化。而在纬书中,预太平的凤鸟,开始与南方之火相配,这成为凤鸟配南方之始,也是二者意象相混的起端。当凤鸟也进入道教,最终实现了二者意义的完全混淆。在道教文献中,凤凰大多已不再是祥瑞,而朱雀也不仅指方位,二者成为性质相同的仙鸟,在修道成仙后会出现。所以,至宋以后的文献注解中,朱雀、凤凰都可指南方,也都是神鸟,已无须辨别。而道教则成为混淆朱雀与凤凰意象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