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包括“有形”和“无形”、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中国人称之为“艺”和“道”。中国文化里“道”与“艺”之间是“本”和“末”的关系,儒家强调的“下学而上达”相当于由“艺”而“道”,“为己之学”则是通过完美自身来达到人与天地的和谐。中国传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包含了文艺、武艺、技艺,涵盖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在生活层面广泛地享用“艺”的成果并深受“艺”的影响,“艺”既能提供享受又能为害于人,应用不好便适得其反。我们要遵循以道统艺、由艺臻道的传统精神,让“艺”为我们的养生、修心、审美及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例如中医,应当从理念上弘扬“中和”之道,用中国整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和阴阳五行的理论框架去对比西医简单的对抗性的疗法,而不能把中医降低到艺的层面上与西医比拼。  相似文献   

2.
日本茶道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立 《日本学刊》2004,(5):91-103
古语云 :“橘生淮南则为橘 ,橘生淮北则为枳。”日本茶道虽源于中国茶文化 ,但它并非中国茶文化的简单翻版。日本茶道集固本之食道、长智之书画道、积勇之武道、增美之花道和清神之香道、乐道为一体 ,是日本独特的生活文化。自古以来 ,日本茶道人口分属的社会阶层就很广泛 ,既有皇室贵族政客大贾 ,更不乏地位低微的普通民众。众多的日本茶道修习者 ,或将茶道视为其不为无益事且度有生闲暇的娱乐手段 ,或将茶道视为创造交友之缘的工具 ,或将茶道视为修行得道的指月之指。总之 ,日本茶道一直在方方面面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从茶道的角度研究日本文化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全社 《唐都学刊》2004,20(6):86-89
日本美术是东方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历史进程中,更多的是与传入日本的中国文化艺术的融合。从日本的农耕社会和佛教美术时代到浮世绘世俗化时代,中国的佛教文化、唐宋文化对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文化艺术在诸多方面成为日本艺术在视觉图像和绘画理念的原型。日本艺术家在对中国文化的探究借鉴之"视"中,也在不断地强化着自己的东方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日本古代历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大陆历史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日本古代史和东亚区域历史之间存在的诸多内在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学界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者们提出了将中国、日本和朝鲜历史进行整体把握的"东亚世界论"。在平成时代,日本社会在方方面面表现出与此前历史不同的阶段性及独特性特征,学界需要对应地从各方面进行专题性的回顾与总结。在平成时代,作为研究东亚区域史的重要理论和研究领域,"东亚世界论"继续得到学界的重视和研究,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些时代性特征,有必要对此进行梳理、总结。这一工作除了对东亚区域史的深入研究具有推进作用之外,由此还能够了解到平成时代日本社会对华思潮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5.
日本法西斯思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日本的一股反动的思想逆流。它作为日本法西斯的精神支柱和宣传工具,既以北一辉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纲》、大川周明的《日本及日本人之道》和《日本二千六百年史》等为思想代表作,也体现于权藤成卿的《自治民范》、纪平正美的《国体与哲学》、安冈正笃的《日本精神研究》和《日本精神通义》、高山岩男的《世界史  相似文献   

6.
胡令远 《日本研究》2011,(4):101-108
在与中国江南文化、主要是故乡的越文化的对比观照中,周作人认为质朴、自然是日本生活文化之重要特色,而滑稽趣味和游戏的心情则为一般日本文化所共有。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考察,揭示了具有文化渊源关系的不同国家和民族间了解、研究对方文化的一般规律。也即以趣味为原始或基本动力,从形而下的生活文化入手,以利收两者相互观照与发明之功。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以求了解对方文化之堂奥。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符合中国实际、富有中国特色,概括了其根本特征与具体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重要意义为我们研究世界现代化问题给出了更高的定位和新的分析视角。本篇笔谈的几位作者均为我国日本问题研究界的专家,他们从中国现代化的个性与共性出发,基于借鉴世界现代化共同特征的视角,从不同方面分析了日本现代化发展的问题,包括世界现代化的理论演变即对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分析批判,日本现代化视域下战后日本政治思想的转型,从现代化视角对日本社会治理的分析等。他们所作的创新尝试将开启新时代国际现代化问题研究的新序幕。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文化上一脉相承。日本的相当多的传统文化艺术大多源自中国。然而在文化观念上却显示出两国的解释学差异。中国人最注重“道”而不轻言“道”。中国文化中的“道”更为沉重,更为超越,更为终极,是一个深层次的概念。而在日本文化中,音乐、书法乃至武术进击等都常以“道”名之,蕴涵着幽闲古雅的温柔之美,但缺乏一种撼动人心的气质和精神禀赋。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刻原因在于中日两国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9.
哲学在世界范围被研究和教授的现在,哲学的全球化和普遍性指的是什么,再进一步,应该怎样理解它的个别性、历史性和普遍性,是重要的问题。那么,在意识到被使用的排他性理论的同时,又没有陷入普遍性的两难之境,并且能够多样地、有意义地展开哲学问题,怎样才能成为可能呢?本文以古希腊与现代日本的对话这一模式,从近代日本与古希腊的“Philosophia”这一理念的冲撞开始,并以此为基础,来考察具有普遍性的“哲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自古即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区 ,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 ,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东邻日本即属于此东亚文化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 ,有关日本人及日本文字的起源问题1 ,亦均与中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古以来 ,在日本即有“天孙降临”的典故 ,中国则有“徐福东渡”之传说 ,中日之间更有“同文同种”的说法。但迄今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民俗学等领域的研究表明 ,从严密的科学角度考察 ,此类记载与传说有些是难以凭信的。至于日本人究竟起源如何 ?国内外学者特别是日本学者进行了深入探…  相似文献   

11.
毕雪飞 《日本学刊》2007,(6):108-116
日本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注重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本文围绕中国古代传统民俗节日之一的七夕节的内涵、七夕文化与日本固有信仰的结合及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日本吸收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黄晓娟 《学术交流》2006,(4):188-190
文化是日常生活习惯和风俗,是反映一个国家特殊性的东西,是一个社会综合的缩影。日本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周边地区,孤悬海外,从而使日本形成了吸收外来文化的特性。日本文化又是历代日本人在湿润的环境中以顽强的忍耐力和精神从事水稻栽培所形成的对植物有着特别感情的海洋文化。日本文化还是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又极力维护传统文化的文化。日本与中国、西欧的文化的融合,表现了日本文化既善于接受新文化又极力维护其固有文化的独特性。在世界文化交融的今天,了解一国文化,对于克服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语言障碍,走出单纯语言研究与教学的圈子,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都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日本是经济强国,其企业在财富世界500强中的数量长期居于第二位.本文从企业管理学和语言学双重视角出发,以2012年入围世界500强的日本企业品牌作为研究样本,探讨这些品牌的成功命名特点和细则.我们发现入围世界500强的日本企业品牌从管理学(营销学)角度看,其命名方法分别体现了投资者特征、行业特征和企业经营战略等特征.从语言学角度看,无论日本品牌的日文命名还是日本品牌的中文翻译都广泛吸收中国汉字文化和英美语言文化的精华,并进行一定的创新,形成了多样化、国际化、本土化相结合的品牌命名方式.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争虽然已逾百年,但我们从东亚近代史的历史研究视野看,甲午战争的意义不仅仅限于中国和日本两国之间.甲午战争不仅改变了东亚世界的国际秩序,也改变了日本人对国家、天皇的认识,影响了日本整个近代社会.同时,甲午战争不仅是中日五十年战争的开始,也是"大日本帝国体制"从开始到发展、到崩溃的起点.  相似文献   

15.
朱靖恒 《日本研究》2002,56(2):66-72
在日本史上 ,基督教与日本神道之间经历了两次碰撞 ,一次是在日本战国时代末期——江户时代初期 ,另一次是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众所周知 ,到了近代 ,面对“黑船来航”,日本一改效法中国 ,转而师从欧美 ,明治维新如火如荼地展开 ,日本逐渐步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强国的行列。基督教的初传无疑是起了加速日本近代化历程的作用 ,作为外来文化的基督教与日本的本民族文化 ,这两种迥然各异的文化之间的碰撞 ,最初的交锋 ,尤其是对于神道来说 ,值得注意。基督教初传日本  首先 ,必须对基督教一词作出解释。现在我们所称之“基督教”一词从广义上来…  相似文献   

16.
日本遗孤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产物,也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见证.根源于日本对中国的移民侵略,形成于1945、1946年的日本移民大逃亡与战败政府的弃民政策的推行.  相似文献   

17.
日本核政策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恒 《日本研究》2003,9(2):47-52
日本的核问题是一个很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大问题。这不仅仅是因为日本的侵略历史 ,更是因为这个问题事关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为世界上唯—一个遭到核武器伤害的国家 ,日本人民对核武器抱有深深的厌恶之情是可以理解的 ,这也是日本政府制订核政策的基石。然而 ,日本政府在战后几十年间 ,在核问题上的所说与所作却让世人 ,尤其是深受日本军国主义危害的以中国、南北朝鲜为代表的亚洲国家人民的疑虑。本文旨在通过对日本政府在核问题上的政策回顾 ,分析未来一段时间日本在核问题上的政策走向。基本的看法是 ;日本政府在核问题上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东亚国际分工的演变,雁型模式逐渐向国际生产网络方向发展。日本汽车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向中国转移,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作为其参与国际生产网络的一部分,经历了从生产本土化、价值链本土化到品牌文化本土化的深度融合过程。日本汽车企业参与中国生产链分工的本土化进程具有后来居上的特点,其经营业绩的走势与其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进程表现出了很强的一致性,显示了本土化进程与经营业绩的同步关系。这说明全面本土化是国际化战略成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源氏物语》翻译三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以量 《日本研究》2011,(3):117-123
自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时期以来,与这个时期的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相配合,大量的外国文学名著走进千家万户,作为日本古典文学名著的《源氏物语》也不例外。从这个时代开始,中国人开始阅读到《源氏物语》的全译本,从而能够从总体上把握这部古典名著的特色。至今,《源氏物语》的汉译本出版了十余种之多(包括全译本、节译本、缩写本、改写本等),估计今后还有新的译本出现,对这样一部世界古典名著来说,诸多的汉译本的出现并非一件坏事,但译文的良莠不齐可能会影响到读者对《源氏物语》的理解,甚至影响到对日本古典文学的认知,因此,从学术上对这些译本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认识这部作品乃至日本古典文学。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日本人的认识观具有多重性。日本文明与天皇制及东亚儒教文化、西 方文明和本土的武士道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了不同于大陆国家中国和半岛国家韩国的日本 岛国文化特征。日本也因此形成了不同于中韩两国历史认识的日本人认识的特质。本文从 上述日本文化特质出发,分析了日本人对天皇制、日本战犯远东国际审判和靖国神社等历史 认识问题的层次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