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露  张玉勤 《阅江学刊》2012,4(4):144-148
汉文化深深影响着邻近诸国,日本文学在汉语文学的学习中继承、发展。两国在文学之道上都有"风雅"观,风雅由中国传入日本后发生了流变,日本沿用了"风雅"二字,但并没有完全接受,而是结合本民族的审美意识,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风雅观,与中国重在发挥社会政治功用的中国风雅观截然不同,这反映了中日两国审美意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中国威胁论"在日本的盛行,既有美国的影响,同时也是他者情结的真实反映。日本散播"中国威胁论"的实质在于威胁中国,把中国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然而,真正威胁日本的不是中国,恰恰是日本本身。对于中国来讲,则可以利用日本的他者情结来改善两国关系,进一步印证"中国威胁论"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3.
亚洲汉文学主要是指日本、朝鲜、韩国、越南以及古代渤海国、琉球国等地区的汉文学。20世纪亚洲汉文学研究试图打破民族、学科壁垒,进而对亚洲汉文学进行通盘考察和科学、系统的描述。亚洲汉文学研究的出现,是20世纪亚洲汉学研究的重要动向,也是中国文学的比较研究日益深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汪介之 《阅江学刊》2010,(6):108-113
俄罗斯学者米.巴赫金的治学领域宽广,对人文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俄罗斯本民族的文学和文化遗产是巴赫金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孕育、生成和发展的主要资源,但他对于中国文化和文学也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这集中体现在他撰写的一份题为"中国文学的特征及其历史"的提纲中。巴赫金看到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确认从事一般文化与文学研究、探索人类文化与文学的发展规律离不开对中国文化与文学的把握,这其实是他在观照东西方文化关系和思考世界文化发展问题时必然形成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吴效刚 《阅江学刊》2013,(4):123-128
北洋政府时期查禁文学(包括艺术)的事件,从档案资料和有关报刊资料记载中发现的重大案例有14起。被查禁的文学艺术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所谓"不良小说",包括"宗旨乖谬"和"词义淫邪"者;另一类是所谓"思想偏激"的作品。北洋政府时期查禁文学的意图和目的主要是所谓"通俗教育",即针对一般民众的社会道德风俗教育,其中也有抑制新思想新观念的企图,但那一时期政治没有把文学完全当作工具的意图,政治对文学没有进行奴役的打算,政治对文学的介入不是十分急迫,加之北洋政府对社会的管理相对松弛,对文学和文化没有完全控制,因而在客观上形成了20世纪初期文学自由发展的较大空间。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 ,无论是研究日本近代文学抑或中国现代文学 ,“私小说”都是一个难以忽略的话题。1这首先是因为 ,“私小说”是近代以来日本文学中最独特的样式 ,它所表现出来的诸种特征直接联系着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个性。在这个意义上说 ,理解“私小说”不仅是认识日本的文学而且是理解日本文化、日本民族的精神结构的一个有效途径。其次 ,众所周知 ,中国现代文学的 3 0年历史与日本社会、文化、文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而其中“私小说”和“普罗文学”尤其引人注目。 2 0世纪 2 0年代 ,以“私小说”为主的日本近代文学 ,极大地影响了一代留…  相似文献   

7.
潘世圣 《浙江学刊》2007,2(1):76-81
在日本,“战争文学”系整个日本近代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研究积累不薄;细化到“日中战争文学”研究(1937-1945)也大体呈同样状态。在中国,情况略有不同,有“战争文学=侵略文学”的直线定性,有作品数量庞大,散在难寻,且几乎没有中文翻译,再加上“纪实”的性质使其与战争历史胶着为复杂的一体。故而,对它的研究需要观念意识、语言文化、历史知识和繁杂的研究操作等多重储备,目前这一研究领域大体处于空白状态。近代日本的“战争文学”确有很大的特殊性,但也具有社会的、文化的、伦理的、政治的多重价值,不应忽略和放置。本文以“战争文学”的代表作家火野苇平这一个案为视角,进行尝试性的考察。  相似文献   

8.
秦帆  林间 《东西南北》2014,(18):16-17
日本"研究"中国,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持日本的优势。很多日本政治学者经常自嘲日本的外交没有战略,但是实际上,日本在研究中国上战略意识十足,并且又"专"又"细"。这些很大程度上缘于岛国危机意识的本性。这种危机感随着邻国中国的不断强大而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告朔"礼仪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中日古典文献史料的考证,深入探讨和考证了"告朔"礼仪在中国的产生、发展的变化轨迹,同时通过对中国《论语》等古典文献史料的考证,对比日本《续日本纪》等古典文献,试图探讨中国"告朔"礼仪传入日本的方式、途径、日本"告朔"礼仪的变化以及其变化的实质和深刻内涵。并通过对日本"告朔"礼仪同中国"告朔"礼仪的不同,来进一步探讨了日本"告朔"礼仪变化中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川端康成文学研究的重要国度,其代表作———《雪国》的研究成果尤为丰硕。中国的《雪国》研究的特征是:起步较晚,以社会学批评观点为主的研究阶段较长;日本等国研究成果的译介、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川端康成文学的研究进程;研究领域宽泛、研究成果丰硕、研究前景广阔。中国的国情及传统文化对中国川端康成文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日本,中国的文学艺术是一个深受重视的领域。日本人赋与中国的文学艺术以政治的和经济的意义。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者们热衷于议论白桦、遇罗锦以及“精神污染”,因为他们认为:通过中国  相似文献   

12.
20 0 2~2 0 0 4年,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国研究中心”的研究课题有:1 “中国近现代史”课题,下设“2 0世纪中国的城市社会”课题;2 “2 0世纪的中国文学”课题,下设课题为:(1) 2 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面面观,(2 )中国台湾文学,(3)巴金的《随想录》;3 “古代中国研究:两汉与唐代之间的文学与宗教”课题,下设课题有:(1)有关人性与情感相互关系的哲学讨论,(2 )六朝时期的文学、宗教与社会;4 “中国唐朝(7~9世纪———原文如此)的医学、宗教与社会”课题,下设“敦煌医学手抄本”课题;5 “现代中国与现代日本的教育、语言与…  相似文献   

13.
段宗社 《唐都学刊》2011,27(6):107-113
"西安学"从理论上说是一个学科集群。但中外城市学研究经验及成果表明,城市学主要是一种文学文化学,目标在于构建城市精神镜像。作为文学文化学的西安学应以城市的精神体验为主要方式构建城市镜像知识。其方法有直观体验城市和通过文学体验城市两种。本雅明对19世纪巴黎的研究及李欧梵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研究为文学体验提供了范例,西安学应以此为借鉴拓展其研究视界。  相似文献   

14.
金玲 《社科纵横》2012,(8):109-111
进入20世纪50、60年代以后,翻译研究得到了迅猛发展,新学派和新观念层出不穷,显现了翻译研究多样化的特点。在西方,权力与翻译关系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自90年代译学"文化转向"以来,突出权力问题的重要著作相继问世,从某种意义上说",权力转向"已成为"文化转向"的重要组成部分,译史和译法的讨论都开始关注权力对翻译的影响。对于中国译学界来说",权力转向"仍然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其中所蕴含的一些新的理念、范式、案例等,都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所揭示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在蒙汉翻译活动中也同样存在。然而在蒙汉翻译研究领域中,从翻译与权力视角进行探讨者寥寥无几。本文将从翻译与权力关系入手,主要以元朝时期蒙汉翻译译者文本选择为例,试论权力对蒙汉翻译活动产生的影响,给蒙汉翻译研究做出新的尝试,拓宽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5.
沙先一 《阅江学刊》2010,(4):103-106
"选本学"是中国古代"书写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特有的一种建构方式。作为选本批评的一种,所谓"选词",是指根据一定的需要和意图,有意识地选取词家、词作汇集成书。清代选词学的成就较为突出,对清词流派的形成、清代词学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探讨清代选词学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清代选词学的选源和选则;二是清代选词学与清代词史建构的关系;三是清代选词学与清代词学理论建构的关系。总之,通过对清代选词学的系统研究,可以深入地认识清代词学的建构及中国古代选学批评。同时,20世纪以来人们接受的"词史",最初在相当程度上是清代的"选词学"提供的。因此,以清代"选词学"研究为基础和起点,进而回溯唐五代至清以前的选词学,不失为一条扎实的学术路径,有利于梳理古代"选词学"从早期的音乐文学立场逐渐向文本文学立场的转移,有助于更切实地阐释音乐文学向文本文学蜕变的历史走向,也有助于对古代"文学史"的建构方式予以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北方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词典》 ,是当代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一项重大收获 ,这部工具书不但填补了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而且在丰富俄罗斯文学的概念、客观描述 2 0世纪俄罗斯文学发展历程、充分评价和全面展现 2 0世纪俄罗斯文学真实面貌等方面 ,做了许多具有创见性的工作。这部词典所涵盖的“俄罗斯文学”的概念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既不是政治上的 ,也不完全是民族意义上的 ,而是就 2 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实际状况 ,泛指 2 0世纪用俄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总和。这种广义上的取舍 ,大胆突破了一些传统观念上的限制 ,使我…  相似文献   

17.
结构主义文学观漫议李克结构主义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的一种方法,兴盛于20世纪50-60年代,它最先肇始于索绪尔的语言学,进而扩展到人类学以及文学艺术的研究上。今天,结构主义的方法几乎被运用于人类文化的所有领域,"结构"这个词已经用得很滥了,这种情形从一...  相似文献   

18.
"五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是绕不开和说不尽的一个传统和话题。文章选择从20世纪30年代文学界对五四文学传统的反思入手,通过对五四文学与30年代文学的阐释和评价,探究其背后所隐含的不同言说目的、方式和观照视角,由此来透视言说者和评价者基于不同历史阶段所持的不同的文学思路。五四文学秉持的是一种人文学科的思路,而30年代文学信守的则是一种社会科学的思路,而对于两个时代的不同阐释和评价以及其间的种种复杂纠葛,在此都可找到准确、合理的解释。另外,通过30年代与"五四"所持文学思路的差异,还可以反观五四文学传统以及把握30年代文学的转型,总结五四文学传统和30年代文学传统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数据库资料以及中国的日本研究杂志为主要对象,收集整理了2009年中国大陆出版和发表的有关日本社会文化研究的相关著述信息。通过对日本文化论、思想史、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社会思潮、社会生活、社会保障、社会问题、教育、文学、传媒、中日文化交流与比较等领域该年度研究成果的分析梳理,以期检阅中国日本研究的学术近况和研究热点,提供检索方便。  相似文献   

20.
早在唐宋时期,楚辞文学便开始在东南亚等国家传播,对朝韩文学和日本文学都有影响。19世纪以来,楚辞文学开始受到英语世界日益广泛的关注。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意识形态、学术环境及个人的学术背景等是影响楚辞在英语世界传播和接受的重要因素,也是文化过滤和文学误读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