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伍尔夫与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比较,反映了她们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伍尔夫与丁玲创作的重点在于女性形象对自由意志的执着追求,她们始终将其强烈的女性意识渗透于人物的形象中,让这些人物形象经历了孤独苦闷、彷徨迷惘、坚定执着的新的人生发展之路.伍尔夫与丁玲的作品全力发掘女性意识,显示了她们对于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形成了中西小说最有价值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秋瑾和伍尔夫都是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她们都留下了具有强烈女性主义思想的作品。她们的女性叙述话语具有巨大的差异,秋瑾的女权思想表达强烈,汪洋恣肆,倾泻而出;而伍尔夫的作品则是徐缓有度,条分缕析,学理性强。造成她们女性叙述话语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化传统、社会环境、个人气质及生活经历是造成她们女性叙述话语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作为意识流小说大师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已被学术界广为研究与认可,但作为女性写作和女性主义批评先驱的伍尔夫仍待进一步研究。通过分析伍尔夫的《达罗卫夫人》的创作手法,指出其意识流手法契合主人公克拉丽莎的心理特征,从而疏离了主流写作传统,达到了一种解放的自由境界,是女性创作的典范;而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是最早的男性作者笔下的关于女性人物和女性作者写作的探索,乃女性主义批评的源头。同时,伍尔夫战前为妇女投票权的努力及作为“女性合作协会”参与者的行动激发了人们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4.
伍尔夫小说中的女性认同主要表现在:在女性中间寻找中心;不把争取男人的首肯作为头等大事;去男性欲望化目光.但是女性认同遭遇了女性经验的遮蔽和女性传统的断裂等文化困境.只有重建与母亲的亲密联系,追溯女性本源,才能消解父权制文化的影响,更好地实现女性认同.  相似文献   

5.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对双性同体这一生物学术语赋予了新的内涵。她认为理想的人格模式是个体心灵中男性因素与女性因素的阴阳平衡、和谐相处,这样两性才能平等沟通、共存互补,女性才能获得话语权,超越传统意义上的"第二性",生活在"人"的范畴中,获得人的尊严,达到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伍尔夫的这一双性同体女性观的提出,同其作为女性的自身经历及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其杰出的作品《到灯塔去》中,作者通过对人物莉莉和拉姆齐先生的塑造,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6.
意识流与女性小说之关联是一个有待开拓的课题.伍尔夫的女性写作者身份与她对意识流小说的创新这两者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考察20世纪90年代女性个人化写作,我们看到女性小说勘探女性自我世界的深层隐秘与意识流小说的表现对象有相通之处;女性小说"自白式"的话语方式与意识流的形式特征有一致性.意识流为女性小说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女性小说在寻找自己的"飞翔"姿态中创造性地化用了意识流艺术.  相似文献   

7.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20世纪女性主义先驱和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开创者,为西方女性主义诗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天使”一词本源于宗教范畴,然而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历史语境中发生了变异,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劣势地位,为此伍尔夫首倡“杀死天使”,并于小说中多次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分析伍尔夫“杀死天使”背后的原因及意图,有益于进一步探讨天使在伍尔夫手中得以重塑和复归的历程,从而揭示伍尔夫两性伦理观的独特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8.
英国现代主义女作家伍尔夫是20世纪初西方意识流小说和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者之一,在她的意识流小说试验中塑造了多位女性艺术家形象,这些女性艺术家形象普遍反映出女性在从事艺术创作时面临着父权文化的压制和艺术接受障碍的问题,伍尔夫在其小说文论中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并试图为女性艺术家们的创作寻找出路。她笔下的女性艺术家形象在其小说人物形象中具有典型性,尤其是在不同时期的小说中展现了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形象,以丰富的层次呈现真实情感的女性世界,是连接其小说实践与小说理论的纽带之一,从其入手必然可以为伍尔夫小说与文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一名女性作家 ,早在 2 0世纪末就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行了探索。她从妇女的社会、经济、文化地位的角度 ,考察妇女的创作 ,发掘女性文学的传统 ,寻找女性的话语 ,在作品中重新塑造妇女形象 ,积极挑战男性文化霸权。她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文坛的一颗巨星,是一个少有的自觉为女性而写作的作家。她以一个女性主义者的视野和胸怀,积极探索女性文学创作的理论和实践,指出了女性作家与她们的生存空间,创造性地提出“双性同体”既是女性创作的最佳状态,也是消除男女差别的最好途径。文章从妇女写作的困境、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及追求两性和谐与互补三个方面探讨了伍尔夫对当代中国女作家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该文选取了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长篇论文《一间自己的房间》,试图借美国马里兰州大学比较文学和女性研究中心教授苏珊•S•兰瑟的思路,将社会身份的声音和叙述形式的声音联系并结合起来,从叙事声音的角度切入,分析其背后所反映的现实中女性主义的声音,并借此梳理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不仅在写作方法上大胆创新,而且她的思想也很前卫。她的著名散文《自己的一间屋》堪称女性主义宣言书,在作者眼里,"房间"是女性的"圣所",拥有自己的一间屋,意味着女性拥有一定的自由,这样,女性才能获得身体和心灵的自由,才有安全感,也才有可能学习和创作。这种观点在她的小说中也有所展现,她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很多时候对"房间"充满眷恋,把它看成是"圣所"。  相似文献   

13.
《普通读者》中伍尔芙用轻松浪漫的笔调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天资聪慧、与众不同的简·奥斯丁,用写实的文字展示了一个出生卑微、柔中有韧的乔治·艾略特。前者的浪漫实际是在叙述一种理想,轻松背后更多是沉重;后者的写实则侧重表达抗争,直白之下更多是钦佩。同时伍尔芙用自己小说家兼评论家的实力,通过对两位女作家作品的细致品析让我们感受到她们即使令男人们也艳羡的成就。这一切都表达了伍尔芙作为女性同时也是女权主义评论家对父权制社会的控诉、对遭受不公的女性的同情和对理想社会的期待。  相似文献   

14.
伍尔芙在创作中致力于讲述生活,推崇一种全新的阅读策略,并创立了情景再现的模式。她在讲故事的必要性和限制性之间探索小说的张力,试图探索思维的轨迹。伍尔芙在小说创作中对于主题、生活和美学意识的定位,使其结尾合理化。  相似文献   

15.
简·奥斯汀和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两位杰出的女性作家。结合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以及她对夏洛蒂.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的评论,本文从分析伍尔芙在《普通读者》中对于简.奥斯汀的评论入手,试图找出伍尔芙称奥斯汀为"最完美的女艺术家"的原因。本文作者认为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伍尔芙对于女性写小说的深刻见解和认同以及奥斯汀的作品很全面地体现了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16.
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29年在《自己的一间屋》中首次把“双性同体”作为艺术家理想的创作状态提出。从其文学创作与批评中可以看出,这一诗学思想是其在回顾历史、审视现实中男女两性生活处境的差异以及比较男女两性写作的差异时提出来的,它的形成与女性写作传统的追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它既是对女性作家也是对男性作家而言的,既是对创作个体也是对整个社会而言的。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六十年伍尔夫小说 研究之考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深人考察和分析新中国六十年伍尔夫小说研究的成就和问题,可以为推进外国文学研究提 供借鉴。伍尔夫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新中国建立前的研究重在点明伍尔夫创作的主要特性。新 中国建立后,前三十年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后三十年的研究在形式主题、小说理论、女性主义、后现 代主义、比较文学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与西方伍尔夫研究相比,新中国的研究优势主要体现在中国 学者的整体视野上,问题则表现为低级重复、不加消化的吸收和不恰当方法的运用等。  相似文献   

18.
《到灯塔去》是伍尔芙最杰出的文学作品之一。它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份女性主义宣言,充分展示了伍尔芙对女性观的具体诠释。作品通过对主人公拉姆齐夫人的分析向读者阐述了:女性的价值和地位何在?女性怎样获得真正的独立?男女两性的关系为何如此不平等以及如何达到最终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基于弗吉尼亚·伍尔夫生活在大英帝国由盛转衰时期,所以帝国意识及文化建构必定对其文学创作产生影响。以后殖民主义为理论基础探讨伍尔夫在其小说《到灯塔去》中积极地表述了以帝国主义文化扩张为表征的殖民话语,毫不掩饰地表达了欧洲文化中心论,种族优越论的思想,从而显示了隐藏在文本之下的伍尔夫的潜在的殖民意识。  相似文献   

20.
伍尔夫和李健吾、林徽音、陈染他们的文学作品属于共时性或历时性层面上的文本,主要体现在意识流技巧或女性主义诗学上的互文性。作为"释义的读者",把他们的相关的文本放在一起来互文阅读和解析,可以探讨李健吾、林徽音、陈染对伍尔夫文学创作的模仿和借鉴,以及他们在个性气质上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