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海明威创作死亡主题的美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丑、崇高和悲剧对海明威创作的死亡描写观照,可见其作品中的死亡具有化丑为美的认识价值、追求超越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2.
川端康成与海明威笔下"死亡"主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端康成与海明威对“死亡”这一人生问题十分关注 ,在他们的创作中都反复再现了死亡的主题。但是 ,由于二人生活在不同的地域 ,内心有着不同民族文化的积淀 ,因此 ,他们对死亡又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在表现过程中 ,便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3.
海明威在其创作中以死亡作为主题,展开他的思想,传递人性及对人性的理解。作者在对待死亡方面,是将死作为活的手段,在作品中既将其作为主题又将其作为线索而运用的。海明威对待死亡的态度是积极的,他对死亡的思索是为了活着的需要,是从活着的角度考虑死、认识死、对待死,用死亡去维持盛誉从而实现一种生命境界的圆满。  相似文献   

4.
余华创作主题的演变经历了三个时期:表现爱与美时期,表现仇恨与残酷时期,展示希望与苦难并置时期.其转换的原因首先是余华受到西方文艺潮流的影响,引导余华创作的作家在不断变化;其次是随着对真实性追求的不断深入,他对真实的判断标准发生了变化;第三是市场经济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娜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7):64-66,89
重新审视了海明威的死亡主题,着重阐述在海明威作品中的主人公面对死亡时虽然以"硬汉"的精神与死亡抗争,却都具有虚无主义情绪和悲观主义倾向,最后注定以失败告终。这既深刻反映了当时西方社会传统精神文明的危机对作家的影响,又体现了作家自身的个人英雄主义性格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生命真谛的求索与超越--毕淑敏、余华小说死亡命题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亡历来是中国人的禁讳话题,其实,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无论职位高低,尊贵卑贱都无法回避死亡问题,而人生的价值就在由生到死两极之间的短短地带里一幕幕中展现出来,作为对生命和死亡求索、超越的当代作家毕淑敏和余华又以人道主义关怀书写了迥然相异的生死观,来揭示死亡命题背后蕴藏的社会学、哲学内涵,以警示世人珍爱生命,超越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7.
对暴力和死亡的叙述构成了余华先锋小说创作的主要特色.这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中国社会和历史无处不在的暴力现象以及暴力的深层精神结构和运作机制.但其虚无主义创作精神使其过分的迷恋暴力的激情、死亡的灿烂,批判历史与现实的暴力的力度就此被稀释.  相似文献   

8.
自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余华等先锋作家及其作品被称之为“后新潮”,他们对中国文学中的传统人文精神和文化秩序进行绝对地反叛和怀疑,根本否产极价值和意义,常常在恐惧和绝望中进行“死亡叙述”,描述死亡过程,93年余华小说《活着》的问世,表明他已进入“新写实”的行列,他的人生态度,文学观念等都已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作品以他标新立异的创作风格给广大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以《老人与海》为例,其创作中语言结构简约,艺术手法多样,思想内涵丰富。海明威这些独特的创作风格源于他开拓创新的勇气以及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他那特有的文学风格和文体在美国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对于美国文学以及世界文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的一生足迹横跨几大洋,遍及亚非拉三大洲。在这些或长或短的国外经历中,旅居巴黎和古巴是海明威在国外生活最长的两个时期。旅居巴黎期间,海明威由此走上文坛并成为国内知名作家;旅居古巴,他厚积薄发,奋力一搏获得诺奖,饮誉世界。这两段经历对其一生影响重大,不仅是海明威创作生涯的转折点,而且对文艺创作者也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海明威对死亡的强烈意识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海明威的作品中大量的死亡主题、虚无主义主题、英雄准则都与他的死亡意识密切相连.海明威的死亡意识是变化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既有恐惧害怕和逃避的一面,又有决不妥协轻蔑嘲笑死亡的一面.他的作品中体现的死亡意识又和他的人生中两个重要的因素--女人和写作相关联.海明威的死亡意识构成了其人生观的重要部分,可以说它成就了一个海明威神话.  相似文献   

12.
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自1 929年出版以来引起评论界的普遍关注.批评家和学者们从小说的宗教因素,存在主义,虚无主义,死亡主题等多视角来解读该小说丰富的文学内涵.但从小说女主角凯瑟琳温柔与宽容这一完美女性的塑造缘由及其悲剧命运对小说主题的形成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一视角来挖掘本部小说思想内涵的几乎没有.可以说,凯瑟琳这个完美女性是海明威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海明威正是运用这样一位天使般人物的悲剧结局来打动读者,给人以强大的震撼力,从而进一步揭示小说的主题--战争即死亡.  相似文献   

13.
艺术家死亡意识的美学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对于死亡的关注,可以说是历史久远的.且不谈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等自然科学,就是古老的哲学、伦理学、历史学、语言学乃至于新近成熟的人类学、神话学、文化学、心理学等不同时期发展起来的诸种人文学科都不同程度、不同视角地涉及死亡这一人的存在的终极问题.本文尝试从艺术创作主体的角度探讨死亡意识给艺术家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他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于死亡的深刻理解和审美体现.  相似文献   

14.
余华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文坛以来,对暴力与死亡的叙述构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而且在和读者阅读期待的冲突中体现出逐步向纵深处挺进的彻底性。这种倾向与余华的成长经历、从医生涯、阅读经验及80年代的社会环境有关。而暴力与死亡作为先锋作家借助文本寻找力量的隐喻,实是对新时期文学中人道主义精神过于泛滥和矫情的正本清源,也是对真正人文关怀的重新提倡。  相似文献   

15.
在莫言的小说中处处弥散出死亡的味道,死亡现象大量频繁出现,作者对重要的死亡场面着力渲染,在有的作品中亡者的精魂还贯穿文本的始终。莫言除了关注人类的死亡以外,还深切地关注动物死亡。莫言小说死亡书写形成的原因与历史语境、文化语境和作者苦难的童年经历以及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均有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对热寂说的历史进行了较系统的考察,并对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及批判作了较系统的探讨和阐述。全文分四部分:一、全面回顾了在科学史上热寂说是怎样提出的,以及一经提出后引发的各种争论及争论的焦点;二、分析了热寂说提出后产生的重大社会影响;三、着重介绍及评述了对热寂说进行的各种批判,重点是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两个代表性说法恩格斯对热寂说的批判及较流行的各种观点;四、阐述和探讨了"大爆炸"的宇宙理论及其三个强有力的直接论据,以及引力对宇宙膨胀的作用,从而最终证明宇宙热寂说是不可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先锋派代表人物,余华一直都以善写暴力和死亡著称,他对于死亡的叙述不仅是他写作观的表现,更折射出余华对于生命的看法。而他的小说作品以《在细雨中呼喊》为界被划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典型的先锋派,后期则转向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向。这种不同不仅是表达方式的不同或叙述内容的不同,更深层次的来说,这是余华创作思想的变化,因为这种变化,小说中的死亡叙事也有了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天的等待》写作风格、语言特色和作品主题进行了分析,阐明了海明威在该短篇小说中如何运用人物话语、对照、象征等表现手法揭示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基督教文学主要通过融通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和基督教文化精神,于耶稣之死和自然律动两个向度来探寻死亡与生命的辩证关系。用"爱"超越死亡,"爱"是生命的牵引力。这种神性写作在当下是一种有意义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