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在其经典著作《论美国的民主》中对其所在年代的美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心理与政治参与方式进行了系统论述,并将之总结为其根源在于美国人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形成的民主心灵习性.本文首先基于政治心理学视角对托克维尔的民主心灵习性理论内涵进行系统阐述,指出所谓公民的民主心灵习性本质上即是公民的一种民主政治心理习惯;其次,运用政治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对民主心灵习性予以理论解构,指出其应由公民的政治参与人格、政治参与态度、政治参与认知、政治参与记忆、政治参与知觉、政治参与情感、政治参与认同七个要素构成;最后根据勒温的场论与前述民主心灵习性的理论内涵,指出可基于下述两个方面培育公民的理性政治参与观:一是构建公民理性政治参与的心理结构,具体包括政治参与人格的培育、政治参与态度的树立、政治参与认知的提高、政治参与记忆的沉淀、政治参与知觉的培育、政治参与情感的培育与政治参与认同的确立;二是构建公民的理性政治参与行为情境,具体内容包括公民政治参与制度环境的完善、公民政治参与文化环境的培育与公民政治参与社会环境的培育.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农民公民意识存在的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公民文化与公民社会的建设,也制约着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制约着"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为此必须构建科学有效的农民公民意识培育机制。构建该机制必须坚持长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合法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必须是融激励、教育、协作、保障机制为一体的动态机制。  相似文献   

3.
责任政府的构建离不开公民广泛而有序的参与.公民参与的实质意义是监督政府活动、强化政府责任.我国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是导致政府责任缺失的重要原因.完善公民参与的法律制度,培育公民参与的自觉意识,健全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机制,是当前实现我国公民广泛而有序的参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责任政府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我国大学生是否有强烈的公民意识,直接影响着现代化事业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借鉴美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加强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势在必行。教育的内容主要有爱国主义,主体意识与民族意识,权利、义务和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自由、平等意识等。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在英语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在学生参与和实践中培育公民意识;各高校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5.
民主政治视野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良好的公民意识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大学生是未来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实践主体,其公民意识水平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我国高校现有的教育体系偏重于政治意识形态教育,公民意识的培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高校应当发挥在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中的主导性作用,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城市基层民主发展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层,城市社区治理的多元结构为公民参与基层民主创新提供了制度平台,而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价值,也推动着城市基层民主的实际运转,是现代民主在社区微观层面的实现。在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中,公民利益与权利得到实现,理性协商的公民精神得以培育,现代公民的主体性得到彰显,社区公民组织成长起来,民主不再抽象,不再陌生,而首先在社区范围内成为公民触手可及的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7.
公共治理是基于"多中心合作共治"理念的一种新型公共行政管理模式.公民参与作为民主行政的内在要求和公共治理实践的核心机制,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公民参与公共治理实际效应的评判却褒贬不一.在中国公共治理的实践中,公民参与对增进公共行政的民主、培育积极的公民资格、提高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等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公民参与也将面临参与冷漠、能力限制、公民资格缺乏和效率悖论等困境.在此基础上,理性审视公共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实际效应,对推进公共治理实践,以及为实现公民治理理论与协商式民主的"对接"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政治文明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文明界面,是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的.以民主法治为核心的政治文明建设,其基础是人的建设,是充分实现政治社会化的,具有良好政治素质、明确公民意识的现代公民的培育.所谓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的成员,对作为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它在本质上呈现为与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主体自由追求和理性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9.
公民社会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政治文明的价值指向。一个国家的政治文明建设与公民社会的发展状况是互为条件、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公民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公民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这说明公民教育已经成为推进我国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大力发展公民教育,培育公民的民主政治意识,完善我国公民社会建设,努力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高效化、科学化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领域的角度来看,"合法性"问题指代的是社会制度、规范与秩序本身的正当性及其社会认同程度,其基本范畴包含五个层面的内容;公民意识的培育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意识形态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状来看,公民意识的增强对其社会领域内诸多"合法性"的建构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为其提供思想基础与民主实践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人性化管理是构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着阻碍人性化管理实施的现实性约束。因此,必须加强城市管理与规划、建设一体化分析,积极培育公民社会,提高执法人员自身素质,合理运用行政指导,为人性化管理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共识,也是全人类追求的目标。但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分层与利益格局的调整,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我国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急剧增加,社会不和谐的现象越来越多。发展以平等、自由、理性、共同协商为特征的协商民主,能够有效地整合民意,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协调利益冲突,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激发公民政治参与和公民自治,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协调多元化利益,保护弱势群体,稳定社会秩序。因而协商民主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选择。这就要求我们构建协商民主的公共领域、培育公民社会、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发展协商民主,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徐国亮 《中州学刊》2007,3(2):20-22
政府权威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条件。政府权威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政府权威建设的理论思路是:强化法理权威,促进政治民主建设;维护中央权威,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维护党的权威;加强社会主义教育,培育公民自觉服从和认同政府权威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姜淼 《理论界》2007,(6):4-5
公民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以及我国封建传统观念的遗留影响,我国公民文化建设面临巨大困难。为此,应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深入完善民主政治、积极培育主体意识等方面加快建设步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民文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主文化的理性化主要指通过民主文化的理性导向、民主文化的理性规制、民主文化人格的理性培育和民主文化的理性自觉等形成富于创新性、富于先进性、富于有序性、富于主体性、富于养成性的理性化中国民主文化.其中,民主文化的理性导向主要应该围绕民主理念、公民角色意识、民主认同、民主评价、民主效能观等方面展开;民主文化的理性规制可从民主选举的理性规制、民主决策的理性规制、民主监督的理性规制、民主管理的理性规制、民主表达的理性规制、民主合作的理性规制等方面展开;民主人格的理性培育主要围绕提高公民的主体性和加强民主文化社会化等两个方面来讨论;民主文化的理性自觉主要体现在使科学发展观更具有统领性、民主文化理论基础和学科建设更具有支撑性以及主导民主文化更具有先进性上.  相似文献   

16.
论公民意识培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爱国 《学术论坛》2005,2(12):60-63
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调。文章从人的现代化视角阐释公民意识与和谐社会的互动关系并提出培育公民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路径:认为公民意识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和谐社会构建是公民意识培育的现实阶梯,二者是一个双向推进的过程;培育公民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加强公民教育和努力培育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公民教育的主题与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虞花荣 《兰州学刊》2010,(4):113-115
公民教育是民主国家培育民主政治主体的重要途径。中国的公民教育发轫于20世纪初近代中国由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所引发和启动的宪政进程中,其发展过程几经曲折。我国当代公民教育的主题为传授公民知识、训练公民技能、形成公民意识、培养公民品性。学校、社会、家庭是我国公民教育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区治理是目前学界的一大热点问题,而公民参与是社区治理的本质要求。它是治理理论在社区建设中的实际运用,是社区健康发展的“加速器”,有利于增强公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更是我国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本文尝试以治理理论为基础,阐述社区治理中公民的角色和参与机制,分析公民参与的障碍及原因,探讨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9.
朱志萍 《理论界》2013,(12):33-36
公民身份的起源及其本质特征是厘清公民意识内涵及其要素构成的逻辑起点,由此揭示出公民意识的培育以国家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为基本内容和基本目标。当前我国公民意识培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公民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强调公民意识培育微观路径的研究是当前我国公民现实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程亚萍 《南方论刊》2013,(6):100-103
公民意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总体上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存在国家意识薄弱、主体意识不够、法治意识不强、公德意识缺失等令人担忧的问题。我国全面系统的公民教育尚未形成,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已成为高校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在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是"基础"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主线的要求,更是"基础"课教学内容的体现。因此,"基础"课教学要切实突出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基础"课教师素质,大力推进教学改革,高度重视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