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我们说某一作家的作品“典雅、俊逸”或是“朴质、清淡”等等,很大程度是指他们的语言风格而言。一个作家的创作成就,语言应当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郭沫若豪情奔放,他的语言“热情似火刀;鲁迅要“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的语言“冷峻似铁”,但这是他们风格的主要方面。语言大师具有几副笔墨,方能胜任对大千世界的描绘。所以郭沫若还有冷峻深沉的一面,鲁迅也有热情喷发的一面。茅盾,作为一位“语言大  相似文献   

2.
《三言》所收120篇作品,各自写成于什么时代?其中有没有冯梦龙的创作?如果有,是哪些卷?关于这些问题,过去主要是从文学角度进行了很多论述。但大都是以王朝的名称或年号、地名等为根据的,因此多不能被认为是有说服力的。如果把王朝名称、年号、地名等作为根据的话,只有在断定哪些作品是明人之作或是明代人所加工的情况下才是有效的。因为,如果明人摹仿宋元时代的年号、地名等,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但宋元人要摹仿明代的作品,则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是极平常的道理。 把明人摹仿宋元话本创作的小说称作“拟话本”,假如这样考虑,为了“拟”宋元话本,那么首先就必须“拟”王朝的名称和年号等。而且这也是最容易拟的地方。严敦易根据“故  相似文献   

3.
为了把事物描写得更形象、更生动,把道理说得更明白、更透彻,举出另外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是英国文学著作中常用的比喻修辞格;其种类繁多;但寻根究底,都是通过抓住本体或本体事例与喻体或喻体事例之间的相似点,用或不用比喻词、采取一定的语言形式来构成不同的英语比喻修辞格。本文基于这一设想,从英国作家哈代的世界名著《还乡》中归纳出metaphor、simile、analogy、allusion、antonomasia 等五种比喻修辞格,并就它们的语言结构、定义特点、细微区别、修辞效果,汉语中的对应辞格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求与同好者互相商酌。  相似文献   

4.
歧义本是语言中的消极现象,然而作家或说话人根据表达上的需要,却有意创造语境中的歧义。语境中的歧义可以从作家或说话人两个方面去分析,作家制造歧义现象,或是为了丰满人物的个性,或是为了烘托情景的气氛;说话人制造歧义现象,可以迷惑对方,开脱自己,制造笑料,委婉含蓄地述说欲诉之意。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老舍不仅被称为讽刺幽默大师,而且被称为语言艺术大师。这不仅说明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且说明了他在语言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和对现代语言发展所作的重要贡献。西方学者认为,“构成文化的整个社会行为领域或许事实上也表现了一种按照语言的模式进行‘编码’的活动”。中国作家则认为,“语言是小说的本体”,“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因此,在这个意义  相似文献   

6.
“风格”——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在古代的希腊和罗马,它专指雄辩的艺术;在古代印度,风格与修辞具有相同的意义;在我国古代,则把风格看成是由作家的才气和性格所决定的文章的“体性”。当各民族语言形成之后,普遍流行的观念是:适应于一定文学体裁的语言手段。从十九世纪初开始,一般都视风格为作家个人的风格特点。 这些观点,都具有被各个时代的语言交际形式所决定的片面性。迄今,风格学还没有形  相似文献   

7.
越来越多的作家和批评家从小说语言的拓展来考察小说的审美效应,近10年小说语言的嬗变及多样化所对应产生的接受效果,使人感觉把小说仅看成表现形式,而形式又被内容单项地规范着这样一种线性思维,无益于对小说乃至整个文学做宏观俯瞰和微观研讨。10年的小说实践,推而广之,亦可说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所有不轻视文体形式的作家的实践,已经说明小说  相似文献   

8.
网络语言的语言偏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王希杰教授的零度偏离理论,本文结合实例对网络语言中存在的语言偏离现象进行了分类并进行了功能的探讨。分析发现,在网络语言中,语言世界的偏离主要是导向文化世界的零度和心理世界的零度。当网络语言的语言偏离导向文化世界的零度时,就会产生审美或含蓄的功能;而当它导向心理世界的零度时,就会产生幽默或调侃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在语言实践中,有这样一种情形:某一词语,乍看上去,并不合乎逻辑,而实际上却是合乎逻辑的。譬如,“救人”这个词组是说把人从危险中抢救出来。没有人怀疑它的逻辑性。但是“救火”这个词组却不然。乍看,它并不合乎逻辑。“火”是灾害,为什么还要救它呢?而其实,这个词组也是合乎逻辑的。“救火”是说把人或财物从火中抢救出来。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恢复疲劳”等。从字面上看,“疲劳”本应该去消除,是不应该去恢复的。可是,这个词组跟“救火”的逻辑关系相似,它的意思是把人从疲劳中恢复过来,并不是把“疲劳”“恢复”过来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0.
从李杭育在《从文化背景上找语言》中说道:“从去年写《国营蛤蟆油厂的邻居》以来,我一直在寻求着某种语言,以便用来表达我所意识到的吴越文化相当代内容”,到一大批文化小说的出现,我们看到了新时期小说创作中语言与文化的联姻的达成及其作家们语言意识的觉醒,这是一种值得嘉许和探寻的创作追求。因为从世界大背景上看,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卓然显示出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指出语言的世界就是文化的世界,文化的差别就是语言的差别。而且探索了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功能,认为语言不仅“体现了它所代表的那种文化对使用它的那个民族或那些民族的文化束缚”,“传统通过它而得到传承、变革和发展”,而且还“渗透到文化的各个  相似文献   

11.
儿童1~3 岁语言形成发展期是儿童语言习得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儿童语言学习的几种现象值得注意。尤其是儿童的“代词”和“地点”指示常出现大人认为的“错误”。现在,人们对儿童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有不同的看法,这对了解语言习得是有益的。其实,学习者的错误是无所谓“错” ,也无所谓“对”的。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伯奇( Tyler Burge)提出并论证了“专名是一种特殊的谓词”的观点,以此来批评关于专名在形式语义学中的两种经典观点.伯奇对“缩略”观点的批判是有说服力的,但对“个体常元”观点的批判却基于对“真正的专名的用法”与“伪专名的用法”的混淆.就“真正的专名用法”而言,将专名视为形式语义理论中的“个体常元”,仍是最有说服力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清代考据学的基本信念是"道在六经",方法则为"由训诂以通义理",即以语言文字的释义以通达"六经之道".章学诚与清代考据学的分歧主要是在语言观方面,一方面章学诚认为,"言与意"有时而背离,"通其辞"之外还必须"通作者之心志";另一方面,章学诚认为六经语言的本性是象征性的,<易>之象和<诗>之比、兴"兼通六艺",因此当"因象而求道"而非"因言而求道".章学诚的语言观与历史上的道家、禅宗、心学的语言观存在着一定的思想脉络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高校(非外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及学习效果进行观察,发现其英语语言能力较差, 一定程序上缘由于学习方法欠妥,提出充分利用课本资源,以丰富的阅读材料为语言支持,通过复述 手段,加深记忆,激活“语言输入”,将书面形式的“吸收”转化成“口头”形式的“产出”。  相似文献   

15.
Pienemann“可教性假设”认为 ,外语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受心理语言学处理能力的限制 ,即在某一级上处理语言结构的能力取决于已能够处理其前面一级的语言结构。也就是说 ,他们必须在前面习得的基础上获得下一个级别的进步。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和途径 (包括口语设计制作 ,优选任务 ,以及混合问句等设计 ) ,通过 15 0名操汉语的成年学生对英语疑问句的习得来验证这一假说。本研究进一步叙述了语言习得的发展顺序与母语影响之间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关联理论指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在广告交际过程中,广告发布者为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经常使用关联理论来吸引大众注意力的语言策略.但有的广告发布者为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故意在广告中设置"文字陷阱",误导消费者进行错误推理.本文首先讨论了广告和关联理论的联系,然后结合日常实例描述了广告中的四类"文字陷阱",并试用关联理论来分析某些广告是如何通过设置"文字陷阱"误导消费者的.  相似文献   

17.
西域地名的语属分布情况、形成历史过程及民族语类别;西域地名语属的不确定方面;西域地名语意的文 化意义、语意类别及最具代表性语意地名等。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思想是他的存在哲学的重要方面.他从存在问题入手,直接思入到可说与不可说的转换界面上,深刻揭示了语言的本体论维度,为超越传统形而上学,返回存在之源,开辟了一条新道路,由此而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转向".  相似文献   

19.
浅谈英语模糊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模糊语在英语使用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要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就必须掌握英语模糊表达法的有关知识和使用技巧。本文选用会话和书面语中的实例 ,运用语言学原理 ,既注重语言形式 ,又注重语用效果 ,对英语模糊语言进行分析归纳 ,将其统归为三大类和八大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20.
从僧肇对名实问题的言说中探究其语言观特质。僧肇认为名实关系说明语言与其所指示对象间不存在对称关系,因此语言具有虚幻性。在僧肇看来语言在世俗谛中所表现出来的工具性的实质是“假名说”,为避免假名所带来的迷见,语言就必须遵循“不落两边、不落语言”的言说逻辑,同时建立“名号不虚生,称谓不自起” “语应无方”与“象外之谈”的言说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