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亚当·斯密不仅关心一般的道德理论,还高度关注社会的道德现实。他对市场经济的道德影响做了考察,认为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这就是所谓的"双重效果论"。斯密主张,为了消除消极的道德后果,政府应该进行干预。他的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问题和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来,“经济与道德”问题再度成为学术界特别是经济学界讨论的热点,不少人认为经济自由主义理论普遍忽略道德关怀。诚然某些现代经济自由主义者确实在逐渐淡化道德承诺。但不可否认的是,经济自由主义的鼻祖亚当·斯密,却是一个鲜明的、道德化的经济自由主义者。 一、斯密的社会理想:利己与利他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亚当·斯密是一位特别注重修辞的学者,要想准确把握其道德理论核心,需要认真分析其代表作《道德情操论》的文本。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TMS)标题中的moral sentiments是指人类在道德判断上的一种基本能力,是包含同情、良知、审美以及道德推理等多方面内容的,其根源在于人类以自己同情共感的能力经验到各种道德实践,又通过归纳、反思和推理来将其一般化,最后上升为指导道德抉择和道德行为的原理。斯密道德论的核心绝非“道德情操”本身,而是各种道德情感得以形成的同情共感机制。现在被广泛接受的中文翻译书名《道德情操论》容易误导读者,而翻译成《道德情感论》更符合斯密道德理论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4.
李斯特的经济理论及其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斯特对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理论 ,特别是国际自由贸易理论进行了全面、深刻地批判 ,为德国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他在经济思想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除了向经济学引入国家主义和生产力这两个新颖的观念外 ,他的历史分析法成为德国历史学派的理论先驱。他把国家制度和伦理道德看作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对制度学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亚当·斯密提出,利己的经济人在市场即"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下,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然而二百多年的市场经济实践并未验证这一理论.其根本的问题在于经济人的利他并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利他.要建立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现代市场经济,必须重新建构经济人与道德人相统一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亚当·斯密既是一位世界闻名的经济学家, 又是著名的伦理学家。他的经济伦理思想, 尤其是推崇互利; 强调机会均等优先、兼顾分配结果的相对公平和颂扬节俭美德的思想, 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勾画了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范式和伦理秩序。这些均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秩序具有重要的观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自亚当·斯密以来,主流经济学家和后来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以及制度经济学家等对于市场制度与现代人的自由之关系多有论述。从他们的著作中可以引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从总体上看,市场经济制度对现代人三个层面的自由(无干涉的自由、无支配的自由和自律的自由)都产生了有利的影响;第二,从自由的内容上看,市场经济制度既保证了现代人的经济自由,又为人们获得政治自由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第三,市场经济制度并不必然导致宪政民主,尤其是多头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赖于现代企业制度的最终确立,这已成共识。问题在于如何确立现代企业制度?时下论者多把聚焦点放在产权清晰的法人制度、政企分开组织制度及现代管理制度上,似乎以这些制度的建立,便顺理成章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们以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原因在于这些制度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前提和基础,只是部分,而非全部。完整意义的现代企业制度中,应是包括技术制度、权益制度、道德制度三者辩证统一的有机体,现代企业制度的最终确立离不开道德制度的确立。因此,建立道德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亚当·斯密提出“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家分析人类经济行为和市场经济的始点和基点。庇古和新制度经济学派对这一假定作了修正。“经济人”假设受到过一些非议与责难。韦伯指出“经济人”的成长需要道德的支持。需要相应的制度呼唤“经济人”的道德良知,建立至善的健康的市场主体,使“经济人”在追逐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实现社会的整体目标,并成为承担社会责任的“道德人”。  相似文献   

10.
亚当·斯密对个人自利的强调是古典经济学理论建构的基础。斯密的个人自利不仅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而且具有道德上的优越性,这一个人自利在斯密的时代就蕴涵和表现出了一定的道德局限性,现代兴起的对正义的研究正是对个人自利局限性的克服。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一定程度上是充满活力的经济,它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可是市场经济中"经济人"趋利的本性与"道德人"向善的动机客观上形成了经济与道德的分离,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传统道德不可能提供有助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激励,从而导致了道德的现代困境,经济与道德从来就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当前的道德体系面临着重新整合的境遇,和谐社会的发展也必然要求经济与道德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的道德性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全面把握市场经济的道德性和增强道德建设理论说服力的需要,本文从市场经济本质的道德性、市场经济经营观念的道德性和市场经济活动的道德性三个维度,进行了分层概述,以期改变人们经验反观多于理论分析的道德认识现状,并在全社会形成经济伦理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道德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及其新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划经济时期的道德境界,是自然经济的产物,是政治挂帅的结果。市场经济的行为准则是提倡买卖公平,实现利益最大化,道德与市场经济发生一定的冲突。只有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削弱与克服负面效应,才能把道德和利益之间的纠缠转变为和解。道德以市场经济为行为准则,使人人景仰的道德境界融入经济发展之中;市场经济也以法律为准绳,实现具有统领作用的道德建构,使只讲道德不讲经济和只讲经济不讲道德转变为同存互补。  相似文献   

14.
企业竞争力代表着企业的实力,包含硬实力与软实力两个方面。经济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必然从市场自由平等原则出发,进行道德规范下的有序竞争。笔者从企业作为关系中的存在体为视角,探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国家和企业与员工共四种关系中蕴含四种道德化竞争机制即规范型竞争、战略型竞争、成本型竞争和差异型竞争。这对于企业有效应对危机,提升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道德的理性分析 ,揭示了传统社会所倡导的德性的道德有其局限性 ,不适合现代市场社会扩展秩序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只有在人类进行选择中所产生的有利于秩序扩展的普遍而抽象的规则 ,才担当得起道德之名 ,即市场经济需要规则的道德与之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伦理道德虽然不是确定的制度安排 ,甚至不是“成文法”,但在现代市场经济运作中 ,伦理道德却有着极为重要的内在支撑和外部功效的意义。本文从均衡理论和诚信与成本视角 ,论证道德虽非法律 ,但为交易主体提供了无偿担保 ,降低成本 ,提高合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公民道德建设是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民道德建设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的公民道德建设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坚持从我国目前客观现实出发 ;坚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道德体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资源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真谛,是合理的伦理—经济生态,相适 应的实质,是道德体系与市场体制的辩证互动。“相适应”的逻辑模型,是“‘最强的动力’+‘最 好的动力’”的合理“冲动力体系”。道德体系与经济体制的“相适应”,经历了传统经济—计划经 济—市场经济的矛盾运动,这一运动的核心,是“冲动力体系”的自我转换与辩证否定。在这个 矛盾运动中,家庭伦理与家庭伦理精神,始终构成“相适应”的源始性价值资源难题。新的道德 体系能否建立,中国经济能否超越“福山预言”,在相当程度上倚赖于能否合理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9.
诚信:中国传统道德内涵及现代价值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诚信是中华民族繁衍过程中形成的深层道德意识;现代社会的巨大变化使传统诚信道德本身固有的一些特点,在调节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以及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历史局限,要立足于当代社会现实来阐释诚信道德的新内涵;重建诚信社会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诚信道德的精神价值,它所倡导的求实、求真、守信、重诺的精神,仍是我们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民所崇尚和追求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20.
德性是构成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元素之一,可以把它简洁地表述为合理的利益主义.作为利益原则与合理性原则的辩证统一,合理利益主义既是对市场经济奉行的利益、效率至上原则予以的充分认定,因而普遍适用于市场经济活动本身;但它同时又以合理性的要求超越了市场利益、效率至上原则本身有可能引发的利己主义唯利是图的局限,从而现实地反映了道德的利他主义的本性.这一原则的确立,既能够克服有关市场经济道德认知上的片面性,同时也使市场经济道德有了坚实的合乎人性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