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首先分析了“原生态”文化流行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指出“原生态”文化的流行体现出了当代文化精致化发展的走向,但伴随“原生态”文化的流行,“原生态”文化和文化精致化发展也有可能面对新的陷阱。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化作为类型在春秋战国时确立,之后两千多年未有根本性变化,直到“五四”时才发生现代型。这是由于中国语言发生现代转型。语言是构成文化的深层的基础,语言转型决定文化转型。中国古代文化在秋战国时期定型亦即古代汉语在这一时期形成体系。古代汉语体系在深层上规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类型。  相似文献   

3.
宋代审美文化的勃兴,主要归因于宋代社会普遍形成的文化享乐氛围。宋代在军事上积贫积弱、屡遭挫折,遂由外向进取转为内防变乱;宋代佛教道教日益世俗化、享乐化,不再神圣不可高攀;而宋明理学则过于重心性内省及自我修身。这林林总总的一切,在客观上导致了对道统理想“内圣外王”中“外王”部分的阉割,从而使人们的操作欲望,由唐代雄浑大气的金戈铁马转变到宋代绵软细腻的舞文弄墨之类的文化享乐上来。宋代词文、书法、绘画、园林、说话及舞蹈等文艺式样的兴盛,正是宋人逃避“外王”挫折,沉迷于文化享乐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实质是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目前所谓的传统文化包含着三个基本方面: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国近代文化和传统观念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了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向新民主主义文化进而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过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就成为了一次由包含诸多文化形态因子的传统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向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转换。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目标是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它是以个体自我文化意识为前提和依据的。因此,可以认为自我文化意识的确立是文化转型以及文化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当代中国文化转型总体发展趋势,是在此基础上的多元文化因子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化整合作为黄梅戏艺术发展的重要特征,运载着黄梅戏艺术形态的流变与演进。黄梅戏的文化整合是在“从农村走向城市”阶段得以完成,草台、花台、舞台的空间转换引致了黄梅戏艺术形式的积累转型和文化形态的传承延伸,而正是这些文化形态的交融与涵化,形成了黄梅戏艺术新的文化整合体,催育出黄梅戏艺术新的发展阶段,进而推动其走向成熟,迈向辉煌。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化史上的三次文化转型期:汉唐时期、近代鸦片战争时期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二十世纪末期的文化形态的考察,剖析了文化发展过程中由单一文化系统造成的自我设限──封闭模式到吸收他种系统之后文化走向解构──沟通──重构的规律,指出文化转型的积极意义与比较文学注重沟通、对话、交流的本质精神是契合的,实质上二者之间是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化转型是由一种文化类型或形态向另一种文化类型或形态转变.评判文化是否转型以及转型的程度应有以下四个标准其一,原文化类型借以建立的经济政治基础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其二,是否有新文化观念的产生并对旧文化类型形成冲击;其三,新文化观念是否得到了国家政权的认可和支持;其四,大众文化是否改变.以此为依据,分析近代以来中国文化转型的大致轨迹和阶段.  相似文献   

8.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文化建设要遵循持守与转型的逻辑理路,传承“道技合一”的育人文化、“精益求精”的学徒文化、“在地致用”的服务文化和“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这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以应万变的精神根脉。面对育人价值的二元失衡、育人模式的类型模糊、一元管理的过度强化以及地方特色标识的简单塑造等现实困境,须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文化价值由“以人为本”向“生命关怀”转型,文化模式由“参照普通教育”向“确定不同类型”转型,文化品牌由“地方标识”向“国家名片”转型,以塑造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基于图像(主要包括图片和视频)的视觉媒介彰显其独特的传播价值,文化研究视域中的“图像时代”与“图像转向”暗示着图像与文化传播之间的潜在聚能与张力.在跨文化传播视觉媒介转向的当代语境中,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视觉表征开始了初步的实践探索,并努力在价值提炼、编码方式、表征实现等方面寻求从粗放形态走向精致化视觉设计的技巧与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无锡新区为例,提出在高新区“二次创业”转型提升阶段,应坚持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使文化建设成为新区社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和推进器。按照建设“人文新区”的目标来确定自己的文化战略,进一步促进新区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巩宝平 《南都学坛》2009,29(1):18-20
在汉代,节日数量和内容的增加、文化内涵的充实、功用的互相对应,逐步走向体系发展的道路。节日对祭祀祖先和敬老尊长的侧重,及由娱神向娱人化发展,使得伦理化和世俗化的气氛渐浓,昭示着此后整个传统节日的运行轨迹。这些发展走向既与汉代传统节日风俗基本定型相系,也与中国社会已经步入宗法伦理型人文文化的历史阶段攸关。  相似文献   

12.
文化定型是交际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作为交际的初始预测,定型有利于加快交际中的信息加工,简化认知过程。但当前复杂社会背景下多元文化共生的现状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定型这一心理认知策略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建立某种定型来概括文化差异,帮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相互了解;另一方面,要防止过分定型所带来的概括偏差,阻碍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因此,从文化多元共生的意义出发,重新审视“文化定型”,探析多元文化视角下“文化定型”的“破”与“立”对跨文化交际的价值,有助于增强文化意识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保证了跨文化交际的灵活性、有效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
设计的文化     
文化,是现代社会及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极为普遍的一个概念,至今关于文化的定义,据不完全统计已有二百个左右。在中国古代,文化是被视为统治者的施正言法,是与“武功”、“武威”相对立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按中国文字的古义来解释:“文”就是在某物上做记号,留痕迹,称之为“刻纹”、“画纹”,使某物上有“纹路”、“纹花”、“纹样”等等。“化”的本意则为“改易”、“生成”、“造化”,指事物形态和性质的改变,概而言之,就是指人的意识作用于客观世界,使之发生质变的过程。而在西方,culture(文化)一词古代拉丁词c…  相似文献   

14.
文化形象构成城市的“第一道风景线”,文化形象力可以转化成为经济力。为此宁波应遵循主导性、地方独特性、历史-现实-未来交融性、前瞻性、系统性、内外形象统一性原则,高度重视宁波形象建设。其主形象可定位为以藏书博物文化、商贸文化、海洋文化为基调的“三味”文化,并设计出由文化“聚焦点”、纵向“框架”、横向“板块”构成的文化形象总体系统。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区域文化简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的区域文化由于长期大一统的社会格局使其具有自然与人为综合构成的独特性:既有以空间地域而定的“东西”“南北”和以文化品位而定的“华夷”“中外”一级地域文化的定义和划分;又有由中原区系、南方区系、北方区系、青藏区系四大文化拼块构成的次一级文化区系。在中国区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又经历了只有考古和文献意义的、有较强自然属性和较少人为因素的萌芽阶段;以封国独立为主要形式的区域文化成型的方国时代和以地方行政区划为类征的区域文化发展的史志阶段.而其“核心-边缘”结构的游移、变化则最终形成了我国区域文化的全面缀连。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形态在轴心期发生了第一次大转型由神学文化形态转变为世俗文化形态.这次转型确立了作为人文主义精华的心学传统,这是今天现代化的宝贵精神资源;但同时也逐渐失落了作为"第一实体"的个体精神,这是与现代性相悖逆的.这次转型经过三个阶段(西周、春秋、战国),而<周易>文本正是其经典表征<易经>观念是其发端,<左传>筮例是其发展,<易传>思想是其完成.唯其如此,<周易>后来成为中国群经之首、百行之源.  相似文献   

17.
上海文化以“人”为其本位,这个“人”主要指普通意义的“市民”。离开了“市民”这个大前提,所谓上海文化将无从谈起。由“自发”到“自足”到“自觉”,上海文化经历了“艺术形态”──“生活形态”─—“文化形态”如此相互关联的三个阶段。纵观之,“市民性”贯穿了上海文化自发端而发展的全部演进过程。指证市民性是上海文化的主色调,目的在于清醒认识上海文化的质地和走势,进而有效地对它加以改造和优化,将其提升到市民意识、市民理想的更高境界,以适应现代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兴起的背景下,对文化自觉的提倡很容易理解为一种对文化民族主义的崇尚.在厘清“文化民族主义”与“民族文化自觉”两个概念的基础上,从文化立场、表现形态、思想旨趣三个方面辨识两者的异同,旨在探讨如何引导当代中国文化民族主义走向民族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文化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向腐朽没落、西方资本主义却迅猛发展并开始打开中国国门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当时的中国思想文化界,一方面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走向衰微,另一方面“西学东渐”使西方文化开始浸入中国并形成文化冲击,中国社会处于一个文化转型期。曾国藩文化思想,既是当时社会历史的产物,同时也是其独特的文化实践的产物。曾国藩文化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脉络,是晚清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折射,其形成有其哲学基础、阶级基础、社会基础和实践基础,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初步形成、逐渐成熟、不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当前国内沿海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面临的世界图景主要表现为:世界都市群产业发展普遍重视文化产业化;文化软实力竞争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博弈的主导战略;人类城市文明形态正在向“文化城市”转型.必须在学理上阐明我国沿海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蕴涵着世界性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