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世涛 《学习与探索》2012,(9):129-132,1
西方审美现代性与理性现代性既依赖又对立,是现代性内部的自我协调、校正和补充。审美现代性从现代性中分化出来,它在批判理性现代性的过程中以其独特的审美方式发挥了超越性的救赎作用,但其局限也不容忽视。概括归结西方审美现代性的概念、分期、特征、超越功能及其局限,有助于深入地认识西方审美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论审美媒介化在大学生审美教育中的利与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媒介化即大众媒介成为审美活动的阐释中介,是审美泛化与文化工业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大众媒介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给大学生审美教育带来便利,为大学生审美带来了新的空间和手段;它另一方面又对传统审美所积淀的游戏法则形成威胁。  相似文献   

3.
《围城》比喻的审美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秀芝 《学术交流》2005,(6):147-149
钱钟书《围城》中的比喻艺术之所以精湛,不仅因其丰富多彩,更因其意蕴深邃。它蕴涵着汉民族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精警的隐喻结构与通脱的哲理内涵,虚实相涵的哲学理念与相反相成的辩证统一,具象的思维方式与“立象以尽意”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4.
王圣 《社科纵横》2010,25(9):87-89
在消费文化语境下,广告取得了艺术审美的属性。但和传统艺术审美相比,广告审美有其自身的矛盾和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促进了消费异化、广告审美中失去的自由、影视插播广告中出现的问题几个方面。广告的健康发展需要注意和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中 《唐都学刊》2013,29(2):63-68
审美是一种情感和意志的直觉活动,这一活动既有感性的参与,也有理性的加入。当然,审美的前提是先有一个直接的对象(美的形象)存在。对于该形象的直觉感受就是审美直觉,审美的一切情感体验都来自于这种审美直觉。康德激发了直觉的效力,也引发了后人对直觉的迷恋和想象。他将直觉看作是感性的,不过却又将其囿于理性范畴。克罗齐和柏格森承续了康德,也进一步发展了康德的观点。概言之,克罗齐和柏格森则直接将直觉看作为沉淀着理性色彩的感性能力,而这一所谓"直觉"是诸多能力的综合,也是感性与理性的综合。关键是二人对"直觉"的解释引发了直觉主义,在此基础上"审美直觉主义"则更是流布广远。  相似文献   

6.
江春媛 《社科纵横》2013,(1):270-271
审美愉悦是小说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实际,思考当下意义,获得审美享受,产生情感共鸣。这是读者对作家和作品的肯定。作家通过多种方式可以带给读者审美享受,这需要读者去了解和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象征寓意和主题意义等等,分析的过程是读者走进作家作品的方式。一部作品的成功有多种原因,本文从小说美学的视角,通过对理查德·赖特《土生子》的赏析,探讨赖特的写作带给读者的审美享受,凸显《土生子》背后的美学意义,指出带给读者的审美享受是《土生子》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欧阳彬 《唐都学刊》2007,23(3):121-124
社会认识中的审美追求根源于马克思的在社会实践中“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重要思想。当代社会认识的审美追求体现在三个层面:日常的社会心理;阐释的社会理论;决策的社会规划。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以美的眼光来感受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审美设计、管理美学、社会发展美学等新兴学科对日常生活审美加以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和谐社会成为新的社会规划的审美理念。研究当代社会认识中的审美认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雍  徐放鸣 《阅江学刊》2013,(5):137-140
随着审美文化研究日益呈现出开放的趋势,近年来,学者提出了地方审美文化这一新的课题。地方审美文化具有独特的物化产品、观念体系和行为方式,加强对地方审美文化的研究,在拓宽审美文化研究范围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审美文化厚今薄古的不足。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地方审美文化可以借鉴人类学“地方性知识”的研究方法,结合地方审美文化所具有的原生态性、历史传承性、地域性等特征,有助于我们建立起本民族自己的话语模式,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语言艺术与影视艺术的审美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视艺术作为现代社会最有效、最迅速、最丰富多样也最大众化的一种传播媒介 ,最富有审美创造的再现能力和表现能力。语言艺术是影视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两者审美的整合 ,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人物对话语言对影视审美意象的建构、本色语言对个性化影视形象和文化涵蕴的建构 ,创造出一种新的审美时空 ;语言艺术的审美意象与影视影像审美整合呈现出多维视角和审美冲击力。  相似文献   

10.
贺晓武 《社科纵横》2010,25(11):90-92
洞头的"灯舞文化",是少有的独特民俗。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这种仪式化的表演,确实给予渔民情感慰藉,更满足了他们的审美需要。它的传说、仪式表演,其实根植于当地人们的现实需要和审美需要。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温州,要发扬洞头"灯舞文化",应该保留民间的元素减少商业气息,这样才可以增强人们的审美交流,建立真正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王小舒 《求是学刊》2001,28(4):80-87
过去学术界将北宋诗文改革的对象一般视为形式主义文学 ,这是不正确且不客观的。宋初文学自有其不可抹煞的审美价值。然而并不能因此否定诗文革新运动本身的意义 ,这场运动的真正价值在于确立一种支撑士大夫生存信念的文学精神 ,该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社会危机的产物 ,带有明确的功利倾向 ,但本质却是指向人的内心的 ,是一种审美化的生存观念的体现。宋代文学的主流正是这种精神的派生物  相似文献   

12.
姚鹤鸣 《学习与探索》2004,1(2):100-104
文艺的技术化毫无疑问与传统的文艺观相悖,但从另一个方面观察,它又能够促使文艺的发展,促使文艺功用目的的真正实现.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不是截然对立的两物.网络文学正是这两物矛盾对立统一在崭新时代的产物,它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体现了真正的"创作自由",拓展了创作的空间,为多种艺术样式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陈华珊 《社会》2017,37(2):1-25
随着互联网及智能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行为轨迹和互动数据的获得成为可能并进入社会学研究者的视野。这类行为或互动事件的数据在数据结构上属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常见的双模网络。但传统的社会网络分析所面对的数据规模较小,研究者一般采用矩阵分解、主成分分析等描述性分析方式来对网络子群进行区分或测量。而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参与互动的群体规模巨大、群体成员的构成动态变化、事件具有时序特征、事件发生存在异质性等特征,使得传统的分析方法无法有效应对此类数据。 近十年来,高维高斯图模型在网络关系探测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本文拟对基于罚似然回归的高斯图模型进行综述。罚似然高斯图模型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分析工具,本文并不侧重具体的算法和优化过程,而是就罚似然图模型及其扩展模型对社会科学应用研究可能带来的贡献进行梳理。最后,本文亦对涉及的相关模型及其R软件包进行汇总,以期拓展该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Although Chinese New Literature was strongly anti-traditional in expression, this does not sever the ties of blood that link it to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lthough it advocates a Western humanistic spirit, it does not install Western literature’s aesthetic values. Due to the cultural distinctiveness and historical continuit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t was never possible for the New Literature to become totally “Westernized” and turn its back on the mother culture. Therefore, when examining the modern transi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s a whole,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its conscious inheritance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tradition and to its operating strategy of attacking traditional culture by making use of it, instead of insisting on its inevitable ties with modern Western literature. The New Literature is after all “Chinese” new literature; no matter how many external factors intervene or are involved, they cannot change its cultural attributes or identification with national culture. This is the premier precondition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odernity of New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5.
对广场文化的美学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嘉纯 《学术交流》2004,(8):126-130
广场文化是以群众文化为基础,以专业文化为引导,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现实生活审美体验的艺术结晶,并与人们的理想、道德、情操、文化知识、审美趣味、创造能力等个体素质相联系,因此,广场文化的本质是美。广场文化的美学特征表现为活动本身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与风格的多样性;广场文化的美育特征表现为鲜明的时代性、审美客体内容的通俗性、审美主体与审美客性的相容性。把握这些特征,充分发挥其美育作用,对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美学著作中 ,从对象描述句推不出心理描述句和鉴赏判断句 ;由审美判断句推不出审美概念定义句 ;从审美概念的定义句推不出审美判断句 ;从其他价值判断句推不出审美判断句。而这一切都说明 ,所有的美学命题 (除了对象描述句 )都是不可证明的  相似文献   

17.
图像时代,电影是否成为文学的终结,是当代文化界一个悬而未解的命题。本文认为,电影以先天的传播优势和巨大的媒介商业利润,宣告了文学在传播霸主地位的终结;文学将作为一种非中心的弱势传播存在,并且借助电影的传播形式,实现艺术与精神价值的激活与增生。因此,文学将迎来一个如何在电子媒介上进行价值转移和提升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何海翔 《阅江学刊》2013,(5):103-108
网络监督作为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形式,其兴起、内涵、特点以及实质有其特定的理解。网络监督可以作为政协民主监督的新渠道,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存在。网络监督的优势可以弥补政协民主监督的弱势,提升政协民主监督的效力。政协民主监督可以弥补网络监督的局限,增强网络监督的公信力。网络监督成为政协民主监督新渠道的路径主要是转变观念,建立社会信息采集机制;积极架构政协官方网站,抢占舆论主动权;掌握互联网传播规律,提高政协委员网络素养。  相似文献   

19.
刘生良 《唐都学刊》2010,26(3):102-108
关于《庄子》的浪漫文学,前人多冠以"消极"二字,笔者摒弃"消极",申论浪漫。《庄子》浪漫文学的精神实质,是超越现实,追求理想;在艺术上具有宏阔奇妙、超凡入化的艺术境界,虚幻荒诞、光怪陆离的文学形象,奇特大胆、精彩绝伦的夸张手法,笔端含情、深挚浓厚的抒情色彩等特征,因而成为我国浪漫文学名副其实的最早"范本",并且成为我国浪漫文学的开源、奠基之作,是中国浪漫文学创作之祖。《庄子》在浪漫文学方面有如此高卓的成就和贡献,首先取决于作者的浪漫精神和超人的想象力、表现力;其次,又是特定的时代条件和社会现实促成的;再次,也得力他对神话传说的利用、改造和对神话思维的继承、运用。《庄子》作为中国浪漫文学创作之祖,不仅在创作宗旨、思维方式、表现手法、基本特征诸方面形成其独具特色的质的规定性,而且对后世浪漫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Anika Gauja 《Policy Studies》2016,37(5):471-485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Australian Labor Party (ALP) engaged in a process of policy transfer, learning from the UK Labour Party, when it reformed its federal leadership selection process in 2013. Bringing together insights from both the public policy and party organisations literature, the article develops an empirical framework for identifying instances of policy transfer (or contagion effects) that consists of three criteria: intention, motiv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which can examined through various types of empirical data (including interviews, documentary, and network analysis). Applying this framework to the ALP reforms,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while it is possible to see evidence of a general shift to a similar, more inclusive selection process, policy transfer is more difficult to substantiate. There were clear differences in the specifics of how the process would work, and a temporal disjoint between when actors sought information about UK practices and when the reforms actually occur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