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宗教世俗化与藏传佛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对宗教的起源、发展及其本质进行科学的探讨 ,就会懂得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宗教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它必然同人类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等各个层面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时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意识形态 ,它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是因为宗教观念的根源不是在天上 ,而是在人间 ,人间的社会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宗教观念的性质。由于主客观的诸多因素 ,宗教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会存在下去 ,而…  相似文献   

2.
以弘扬藏传佛教教义、增强宗教凝聚力为主要目的的藏传佛教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出现了世俗化现象.这种现象为何发生,有何表现及特点,本文主要从民族学角度出发,探析藏传佛教节日世俗化现象的表现、特点及发生的原因等.  相似文献   

3.
藏传佛教世俗化倾向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世纪更替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元化、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增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宗教的世俗化、多样化已成为一个普遍的发展趋势。同其它宗教一样 ,藏传佛教也日益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对藏传佛教本身、对信教群众、对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因此 ,深入探讨藏传佛教的世俗化问题 ,引导和促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对维护祖国统一、藏区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有着重要意义。一、宗教世俗化(一 )宗教世俗化的涵义宗教世俗化是相对于宗教的神圣化而言的 ,是…  相似文献   

4.
从目前宗教的发展趋势来看,宗教世俗化已成为各宗教目前所面临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藏传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文化也不例外。面对当今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复杂形势,藏传佛教要想保护自身传统文化,并且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必须做出历史性变革与发展,走世俗化、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5.
最近几年,中国的社会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而处于这个时期的藏传佛教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所致,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有的学者便以此为依据,提出藏传佛教的世俗化问题,并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本文试图对藏传佛教世俗化研究中遇到的几个理论问题作一深入探析,为藏传佛教世俗化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宗教的世俗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型社会被逐渐现代型的社会所代替。社会进入了动荡期、振奋期、发展期。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中国宗教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化,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基督教为例,最初基督教同奴隶制经济相适应,起着维护奴隶制社会的作用;随着奴隶制经济向封建制经济的发展,基督教形成了同封建等级制相适应的封建教阶制;随着封建制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基督教成为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社会主义经济…  相似文献   

7.
宗教与文明是共生的,宗教的演进史在人类的文明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世纪的宗教世俗化趋势对人类文明带有正面的影响.宗教世俗化趋势的重要意义,即宗教的世俗化对人类文明的未来有着重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元代的宗教文化颇为发达,三教融合和不断的世俗化是其主要特征。民俗文化亦呈现出融合和新变的特点,二者共同决定了元代宗教戏剧的世俗品格。这些戏曲中的宗教人物,其思想和举止均具有鲜明的世俗化色彩。宗教、民俗、戏曲三者之间存在着交融互动的特点,戏曲一头牵连着宗教,从那里获取题材和灵感;一头又牵连着民俗,表现出浓烈的世俗情味。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看,宗教对于人生的指导,很重要的方面是渗透到休闲之中,通过休闲以及休闲伦理体现出来。现代社会休闲的发展是现代化程度加快、市场经济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产物,而与这个过程同时出现的还有宗教的世俗化。在现代化的新时期,宗教进入中国人的休闲生活,并成为重要的精神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论宗教艺术的世俗化倾向及其审美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宗教艺术发展史看,宗教的神圣与现实的世俗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在宗教艺术中,神圣与世俗的矛盾常通过艺术的描写达到谐调一致。宗教艺术的世俗化体现了人类快乐的基本木能及其对欲望的追求;民间的世俗意识也深深影响到宗教艺术的世俗化,如宗教艺术与民间节日、风俗的相结合,宗教故事在民间产生的变异等等,使宗教艺术得到“俗”的改造;宗教艺术的审美造造也仍然采用世俗的方式来进行,世俗化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宗教艺术美学效果与宗教效果的创造。  相似文献   

11.
新兴宗教信徒人数剧增的原因之一是其在宗教传播进程中采取了与传统宗教截然不同的传播方式。而宗教世俗化概念所表征的宗教“去神圣化”过程为观察这种传播提供了具体的背景。分析以巴哈伊教在社会现代化进程条件下的传播,可以理解新兴宗教在宗教世俗化浪潮中是如何通过独特的传教活动汲取生命力并重构宗教生活的。  相似文献   

12.
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在现代化进程中,新疆应在发展教育过程中逐步实现宗教世俗化,从而推动新疆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宗教世俗化理论是最彻底的宗教世俗化理论,它用当今世界本身的世俗化来说明宗教的世俗化,认为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传统宗教教义的可信性丧失;现代社会功能—结构的巨大变迁使宗教边缘化;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使"天国需要"变成了"尘世需要",对宗教的信仰发展为"对实践理性的信仰",商品货币拜物教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宗教";现代社会人的"角色专门化"和需要的多样化,使宗教信仰成为私人的事情。但是,宗教世俗化并非宗教的消解,它是现代宗教回应现代社会的存在方式。当代世界"宗教复兴"的种种表现,并不能否定当代社会是一个日益世俗化的社会,不能否认宗教世俗化的历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已有世俗化含义的梳理,提出了世俗化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传统世俗化理论与现代理性选择理论,对世俗化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论述,探讨了这两个理论在不同社会背景中的适用性;总结了它们在宗教社会学研究中的地位,并对这两个理论做出了评价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禅宗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的产生也使中国的宗教发展出现重要分化,即在"教下"之外,另立所谓"教下别传"的"宗门",形成"宗"与"教"的分化.中国禅宗的"宗旨"集中体现为"遗世独立"和"以智启信"两点,其目的在于反对宗教世俗化.禅宗的这一思想在总体上造就了中国宗教的独特精神风貌,对于我们今天加深对宗教的认识仍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25-32
彼得·贝格尔在《神圣的帷幕》中提出了经典世俗化理论,引发了其后几十年学界关于宗教与世俗化的探讨,有学者指出了此理论的诸多错误,并提出了多种替代性或修补性的理论,贝格尔本人也撰文对其理论进行了修改。但是,在这些理论的解释和困境的解决中,有一个重要因素虽然也进入了贝格尔和其他人的视野但没有得到足够关注,这就是贝格尔在《神圣的帷幕》中一笔带过的一个人类学前提——人类对意义的渴求。从这一人类学前提讨论宗教与世俗化的关系就可以看出中西方宗教世俗化根源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基于宗教是一种前科学世界观,自启蒙运动以来,诸多著名社会科学家纷纷预言: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宗教会逐渐消失,人类将进入世俗化社会。这一经典世俗化理论目前正在遭遇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挑战。宗教市场理论认为,对宗教的需求是永恒存在的;作为对这种需求的回应,宗教机构与宗教活动也就不会消亡。现实情况是,尽管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宗教信仰日渐式微,从绝对人口看,当今世界持有明确宗教信仰者却反而比30年前更多。要解释世俗化面临的这种挑战,有两个关键的变量,一是生存安全感,二是代际人口更替。可以肯定的是,经济和物质上的不安全感是推动人们走向宗教信仰的关键因素。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富裕国家或一个社会中的富裕人群总是越来越远离宗教;与之相对应的是,那些生存安全受到威胁的人群或者族群,则往往更依赖于信仰。从短时期来看,代际人口更替导致的宗教化相对于世俗化的强劲态势仍将延续;而从长远来看,宗教是否会消亡,一个真正的世俗化社会是否会来临,将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和在多大范围内给人们带来持久的生存安全感。  相似文献   

18.
西藏佛教又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公元十一世纪初,西藏佛教传入云南西北部地区。藏传佛教把印度佛教、汉地佛教和藏族固有的原始宗教本教(俗称“黑教”)融合,形成了突出的特点;云南藏传佛教除此之外,还与纳西族(摩梭人)和普米族原始宗教相结合,从而具有不同于西藏佛教的民族特色。在迪庆地区,藏族佛教实行与西藏相同的“活佛转世制”;在永宁地区,纳西族的藏传佛教实行独特的“活佛借用制”,即在寺庙举行盛大法典时,临时去西藏或康区聘请著名活佛来当地寺庙作长期或短期的讲经说教,或是在寺庙中设一种名为“喇擦”(意为“活佛替身”)的宗教职务。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当代世界宗教现象的复杂性。主要论点是宗教世俗化产生了有悖常理的效应:它维系着历史上早已形成的和较晚形成的各种宗教,后者一方面积极抵制世俗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以复杂多端的方式进行调整——包括纳入世俗成分——以期通过价值观和仪式符号的修正而求得继续生存。宗教世俗化了,而世俗的表现则继续呈现宗教因素。归根结底,世俗主义与笃信宗教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各不相谋,不如说是构成了一个连续体,更恰当的比喻是构成了一幅马赛克式的镶嵌图案。  相似文献   

20.
宗教研究在我国一直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和世界的一体化进程必定加快,不了解世界各国宗教的最新进展,就不可能了解各国的文化进展,在此背景下,加强宗教和宗教哲学研究是势在必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